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红玉

作品数:20 被引量:88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动脉
  • 11篇冠状
  • 11篇冠状动脉
  • 10篇病变
  • 9篇介入
  • 9篇经皮冠状动脉...
  • 9篇冠状动脉介入
  • 8篇动脉介入治疗
  • 8篇介入治疗
  • 8篇经皮冠状动脉...
  • 8篇冠状动脉介入...
  • 7篇慢性
  • 7篇闭塞病变
  • 6篇完全闭塞病变
  • 6篇慢性完全闭塞
  • 6篇慢性完全闭塞...
  • 3篇血分
  • 3篇血瘀
  • 3篇血瘀证
  • 3篇射血分数

机构

  • 19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北京市大兴区...

作者

  • 19篇彭红玉
  • 18篇柳景华
  • 8篇吴铮
  • 7篇王韶屏
  • 7篇程姝娟
  • 6篇赵东晖
  • 6篇郑泽
  • 4篇李世英
  • 3篇吕媛
  • 3篇李文铮
  • 3篇刘建勋
  • 3篇郑斌
  • 3篇马彩云
  • 3篇王平
  • 2篇任钧国
  • 2篇曹芳英
  • 2篇李芳
  • 2篇王健
  • 2篇范谦
  • 2篇马芹

传媒

  • 10篇中国介入心脏...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年份

  • 5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依诺肝素联合替格瑞洛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安全和有效性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究对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中,应用替格瑞洛方案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联合应用依诺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了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PCI治疗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440例,所有入选患者试验过程中均口服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治疗。将入选患者在PCI术后随机分为非依诺肝素抗凝组(非抗凝组)、依诺肝素皮下抗凝组(抗凝组)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及术后12个月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次要终点为围术期心肌损伤及住院期间、1个月、3个月、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结果:(1)主要终点:抗凝组较非抗凝组明显增加了患者住院期间总出血事件的发生率(23.1%vs.12.8%,P=0.007),主要为TIMI小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增加(21.2%vs.12.3%,P=0.018),而未增加要出血风险(1.9%vs.0.5%,P=0.3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联用依诺肝素为住院期间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OR=2.171,95%CI:1.270~3.709,P=0.005)。对于院外12个月内的出血情况,两组患者在总出血、TIMI主要出血、TIMI小出血发生率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次要终点:PCI术后非抗凝组与抗凝组患者之间在术后PCI相关心肌损伤及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MACCE事件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DAPT应用替格瑞洛联合依诺肝素皮下抗凝在PCI围术期应用并无额外的临床获益,且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本研究认为对于口服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NSTE-ACS患者,PCI术后应谨慎联合应用抗凝治疗。
赵烨婧彭红玉秦宇君曹芳英王平柳景华
关键词: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依诺肝素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分叉病变介入干预策略及围术期并发症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合并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的预测因素,探讨分支保护策略,并评估分支闭塞与围术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CTO病变闭塞段近端或远端5 mm范围内存在直径≥2.0 mm分支的患者245例,根据术后分支血流情况分为闭塞组和非闭塞组。结果36.3%(245/675)CTO病变患者合并分叉病变,其中左前降支分叉病变最常见(63.7%,156/245)。77.1%分叉病变位于闭塞段近端,分支闭塞组真性分叉病变更多见(71.4%比26.8%,P<0.001)。分支闭塞主要发生在主支支架置入后(71.4%)。在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中,分支无保护(OR 4.61,95%CI 1.25~17.04,P=0.022)、分支开口狭窄≥50%(OR 5.37,95%CI 1.93~14.98,P=0.001)、主支近端狭窄≥50%(OR 2.93,95%CI 1.01~8.49,P=0.047)和采用内膜下夹层再入技术(OR 4.25,95%CI 1.29~13.99,P=0.017)是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闭塞组伴随更多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19.0%比5.4%,P=0.037),单因素logestic分析提示围术期心肌梗死与分支闭塞相关(OR 4.16,95%CI 1.21~14.29,P=0.024)。结论CTO合并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时,建议常规予以导丝或拘禁球囊保护分支,尤其在分支开口或主支近端明显病变或采用内膜下夹层再入技术时。分支闭塞多发生于主支支架置入后,伴随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升高。
郭云飞彭红玉赵烨婧柳景华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并发症
生物可吸收支架——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开通后的新选择
2021年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但研究表明,CTO病变成功开通后因操作复杂需要置入较长的药物洗脱支架(DES),而支架长度是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次血运重建等不良事件的强有力预测因素。因此接受CTO-PCI的患者术后可能面临较高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的潜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吸收特性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RS)能否成为CTO开通后的新选择呢?本文对BRS在CTO-PC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赵烨婧彭红玉郑斌柳景华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慢性支架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发生肝素抵抗及接触性血栓1例
2023年
本文报道1例慢性支架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出现肝素抵抗的男性患者,该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给予全量肝素后测得活化凝血时间(ACT)不达标,再次给予全量肝素后测ACT依然不达标,并且器械表面出现血栓形成,临床诊断为肝素抵抗,后给予比伐芦定抗凝成功,最终顺利完成手术。鉴于患者PCI术中出现肝素抵抗的案例比较罕见,本案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李长江彭红玉何松原程子超柳景华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凝治疗
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患者血运重建策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
2023年
目的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血运重建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905例CAD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35%)的患者。对比PCI和CABG治疗后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全因死亡率、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和再次血运重建率。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结果与CABG组相比,PCI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更低(HR 0.29,95%CI 0.09~0.88,P=0.029)。平均随访4.5年结果发现,PCI与CABG的全因死亡率(HR 1.00,95%CI 0.67~1.50,P=0.990)以及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HR 0.81,95%CI 0.40~1.64,P=0.5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更高(HR 14.46,95%CI 3.43~60.9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CABG比,PCI能更显著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交互作用P=0.031)。结论在CAD合并LVEF降低患者中,与CABG相比,PCI有着更低的短期死亡率,同时心功能改善更显著,但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更高。PCI与CABG的长期生存率以及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风险相似。
王韶屏刘严慈吴铮郑泽彭红玉赵东晖李芳程姝娟柳景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力衰竭血运重建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运重建后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采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学术联盟(CTO-ARC)专家共识定义,按照CTOARC围术期心肌梗死(PMI)标准,评价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MI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CTO-ARC标准,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自2019年1—6月所有通过PCI成功完成血运重建的CTO病变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造影结果以及手术操作特点,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P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通过PCI成功完成血运重建的CTO病变415例,PMI发生率4.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供血血管闭塞(OR 48.818,95%CI 2.365~1 007.888,P=0.012)、边支血管损伤(OR 20.332,95%CI 4.439~93.132,P<0.01)、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Ⅲ级(OR 33.310,95%CI6.209~178.689,P<0.01)及支架长度(OR 1.020,95%CI1.005~1.035,P=0.011)与CTO病变血运重建后PMI密切相关。结论 供血血管闭塞、边支血管损伤、术后TIMI血流分级<Ⅲ级及支架长度与CTO病变血运重建后PMI密切相关。
刘严慈彭红玉柳景华李文铮吴铮赵东晖程子超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心肌梗死
既往失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次尝试成功的预测因素及短期预后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研究既往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失败再次尝试成功的预测因素和术后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既往CTO-PCI失败再次尝试的患者。使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再次PCI的技术成功预测因素。观察终点为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Q波心肌梗死、急诊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出血事件。结果共194例CTO病变患者入选本研究。技术成功率为6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闭塞段<20 mm(OR 2.94,95%CI 1.36~6.37)、非钙化病变(OR 2.93,95%CI 1.36~6.30)、远端着陆区充足(OR 4.46,95%CI 2.06~9.66)、Rentrop分级≥2级(OR 5.98,95%CI 2.46~14.51)和首选策略为逆向(OR 10.28,95%CI 3.58~29.50)均为再次尝试成功的预测因素(均P<0.05)。术后30 d整体卒中发生率为2.1%,轻微出血发生率为14.4%,严重出血发生率为2.6%,未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结论既往失败CTO-PCI患者再次尝试技术成功的预测因素包括闭塞段<20 mm、非钙化病变、良好的着陆区、Rentrop分级≥2级和首选逆向途径。再次CTO-PCI的成功率尚可接受,需要警惕出血和卒中事件的发生。
李文铮吴铮彭红玉赵东晖赵烨婧郑泽王韶屏李世英程姝娟李佳宣郭祈涵刘昊柳景华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
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通过分析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和随访结果,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放射线曝光时间、并发症、术后3个月内的随访情况、起搏参数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共入选65例Micra植入患者,平均年龄(73.6±9.5)岁,其中男45例(69.2%)。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平均手术时间(42.56±5.83)min,放射线曝光时间(8.71±2.12)min,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的平均阈值分别为(0.51±0.29)V@0.24 ms和(0.48±0.16)V@0.24 ms,感知分别为(11.9±4.3)mV和(12.3±3.3)mV,阻抗分别为(815±212)Ω和(795±159)Ω;1例术后出现伤口愈合延迟,1例出现少量心包积液,1例阈值偏高,均未予特殊处理,预后良好;未见穿刺部位血肿、动静脉瘘、感染、器械移位和心脏压塞等发生;术后有8例进行了3.0 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无不良反应发生;术后3个月的健康调查简表心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其中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微创,手术成功率高、时间较短,安全性高,起搏参数稳定,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
郑泽柳景华王韶屏李世英彭红玉程姝娟
关键词:安全性有效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同病异证与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水平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水平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临床诊断为ACS并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冠心病拟行PCI治疗的患者60例,分成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两组,分别检测血清NO、ET-1、ACE水平变化,并对患者进行血瘀证计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分(Gensini评分)。结果:在ACS气病致瘀的病理过程中,血清NO水平气虚血瘀证组较气滞血瘀证组明显升高(P=0.014)。ACS血瘀证患者,NO水平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0.065,P=0.624);ET-1水平与Gensini评分存在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r=-0.303,P=0.020);ACE水平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0.015,P=0.912);血瘀证总分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0.072,P=0.590),血瘀证各项计分与Gensini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NO可考虑作为ACS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中医辩证分型的生物学标志物。ET-1与Gensini评分存在极弱负相关,不能独立做为评估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临床检测指标。
许振业柳景华刘建勋王韶屏任钧国程姝娟贾敏马彩云吕媛吴铮彭红玉赵烨婧
关键词: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
低转速和高转速旋磨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旋磨术中使用低转速和高转速旋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应用不同旋磨速度的临床结果。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2年9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因严重冠状动脉钙化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低转速组(140 000 r/min)和高转速组(180 000 r/min),比较手术结果和围术期及30 d内的主要并发症。结果冠状动脉旋磨术86例中共入选患者50例,高转速组25例,低转速组25例。两组冠状动脉旋磨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比96.0%(P=1.000),其中低转速组1例患者旋磨后仍有球囊扩张不良,放弃置入支架。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高转速组4例发生分支急性闭塞(16.0%比4.0%,P=0.346),其中3例有夹层(12.0%比4.0%,P=0.602);2例慢血流或无复流(8.0%比0.0,P=0.470),与低转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转速组中1例出现失速、磨头嵌顿。结论冠状动脉旋磨术中选择140 000 r/min和180 000 r/min的转速均可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高转速可能会增加慢血流或无复流和夹层尤其是分支急性闭塞的发生率,在严重迂曲钙化病变中选择低转速时要预防旋磨头卡住和旋磨效果不良的情况。
郑泽柳景华范谦李世英王健赵东晖彭红玉吴铮郑斌王平李文铮
关键词:冠状动脉旋磨术钙化病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