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高峰

作品数:71 被引量:330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7篇动脉瘤
  • 23篇颅内
  • 22篇颅内动脉
  • 22篇颅内动脉瘤
  • 20篇血管
  • 20篇出血
  • 14篇动脉
  • 14篇膜下
  • 13篇栓塞
  • 13篇蛛网膜
  • 13篇蛛网膜下
  • 13篇蛛网膜下腔
  • 13篇蛛网膜下腔出...
  • 13篇网膜
  • 13篇下腔出血
  • 12篇细胞
  • 12篇胶质
  • 11篇血管内栓塞
  • 10篇手术
  • 7篇血管内栓塞治...

机构

  • 71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榆林市第一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71篇徐高峰
  • 33篇鲍刚
  • 26篇谢万福
  • 22篇宋锦宁
  • 20篇王拓
  • 20篇张晓东
  • 17篇刘守勋
  • 16篇王茂德
  • 15篇李瑞春
  • 15篇谢昌厚
  • 12篇白晓斌
  • 10篇李传坤
  • 9篇何百祥
  • 8篇郭世文
  • 8篇陈景宇
  • 8篇祁磊
  • 6篇刘青光
  • 6篇李奇
  • 6篇姜海涛
  • 6篇梁琦

传媒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中华神经外科...
  • 6篇现代肿瘤医学
  • 5篇中国微侵袭神...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陕西医学杂志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临床神经外科...
  • 3篇中华医学会神...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9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06例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总结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颅内动脉瘤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囊内栓塞的经验。结果动脉瘤腔100%闭塞87例,95%闭塞11例,90%闭塞8例。95例破裂性动脉瘤病人术后GOS评分5分68例,4分10例,3分7例,2分4例,1分6例;11例未破裂性动脉瘤均达到临床治愈。本组病死率为5.7%。结论正确处理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栓塞技术是提高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宋锦宁王拓鲍刚徐高峰隋龙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治疗性
垂体大腺瘤经鼻蝶手术视神经减压的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经鼻蝶手术对垂体大腺瘤患者视神经减压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9011.0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9例垂体大腺瘤患者经鼻蝶手术后视力;视野的变化趋势。纳入标准:1. 垂体腺瘤最大直径1cm;2.有客观...
王茂德李瑞春徐高峰谢万福谢昌厚李扩
关键词:垂体瘤视力
文献传递
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期(4-10d)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根据在DSA影像上有无脑血管痉挛(CVS)将全组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为有CVS者,B组22例为无CVS者。全组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4-10d采用可脱性微弹簧圈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行囊内栓塞。患者均在治疗后3个月时行Glasgow预后评分(GOS),治疗结果经,检验。结果全组动脉瘤腔100%闭塞42例,95%闭塞者4例,90%闭塞者2例;其中100%闭塞的患者中A组22例,B组20例,两组完全栓塞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43,P〉0.05)。术中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3例。A组GOS:Ⅰ级10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1例,V级3例;B组GOS:Ⅰ级17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0例,V级1例。全组死亡率8.3%。术后随访3-58个月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动脉瘤破裂后在中期(4-10d)并不是都伴有CVS;在该期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安全可行、疗效可靠。
宋锦宁徐高峰王拓鲍刚谢昌厚隋龙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栓塞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时机与并发症防治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TAN-FAN)复合体的血管内栓塞时机及并发症防治方法。方法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58例TAN-FAN复合体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58例TAN-FAN复合体中24例(41.4%)为出血后7天内进行栓塞,20例(34.5%)为出血后7天~2周内进行栓塞,14例(24.1%)为出血后2周~1个月内进行栓塞。58个动脉瘤均被成功栓塞,其中真性动脉瘤腔100%闭塞者46个,95%闭塞者9个,90%闭塞者3个;13例A型与31例B型假性动脉瘤腔均未行弹簧圈填塞,14例C型中11例仅用弹簧圈疏松填塞假性动脉瘤腔,另3例用3D-GDC仅栓塞真性动脉瘤腔部分。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并发脑梗死3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I级43例,II级11例,III级3例,全组死亡1例,死亡率1.7%。术后随访3~6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TAN-FAN复合体应早期进行血管内栓塞;只有根据TAN-FAN复合体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栓塞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具有丰富的动脉瘤栓塞经验,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
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陈景宇张明张晓东徐高峰
关键词:动脉瘤动脉瘤破裂血管内治疗
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7例血管内治疗的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患者病史资料,总结分析微小动脉瘤栓塞的手术技巧、新技术应用、材料选择、术后效果评价及特殊情况的经验总结等。结果采用不同技术辅助栓塞瘤体18个,致密填塞15例,非致密栓塞3例。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检查,致密栓塞无显影,非致密栓塞,1例无显影,1例部分显影。本组17例患者随访5个月到1年时间,术后治愈14例(82.35%),遗留残疾2例(11.76%),死亡1例(5.89%)。结论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治疗风险较大,术中依据情况灵活应用手术技巧,选用合适的材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谢万福李传坤徐高峰白晓斌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弹簧圈栓塞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期脑脊液引流对脑积水形成的影响。方法按8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选择随机分为两组:病因治疗组42例,在急性出血期首先对破裂的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然后立即将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引流出;保守治疗组42例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及脑积水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具有可比性。病因治疗组急性期脑积水的发生率为7.14%(3/42例),亚急性期为4.76%(2/42例),慢性期为16.67%(7/42例),总发生率为28.57%;保守治疗组急性期脑积水发生率为23.81%(10/42例),亚急性期为9.52%(4/42例),慢性期为35.71%(15/42例),总发生率为69.05%。两组急性期与慢性期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急性期χ^2=4.46,慢性期χ^2=3.94,P均〈0.05),两组亚急性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72,P〉0.05),病因治疗组脑积水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χ^2=13.77,P〈0.01)。结论动脉瘤性SAH后在急性出血期(7d内)首先对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然后立即将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引流出的治疗方法对减轻或预防脑积水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宋锦宁刘守勋鲍刚王拓梁琦谭震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
乌司他丁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通过乌司他丁(UTI)对雄性SD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建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的干预,观察其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的防治及脑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ormal组)、假注血组(sham组)、注血组(SAH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SAH+UTI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光镜下观察基底动脉组织学变化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形态变化,计算血管舒张度(D/T)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基底动脉NF-κB的表达。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AH+UTI组评分较SAH组明显改善(P<0.05);基底动脉测量发现,SAH组较Sham组血管周径及D/T值明显减低(P<0.05),SAH+UTI组较SAH组血管周径及D/T值增大(P<0.05);海马CA1区HE染色:与Normal及Sham组比较,SAH组神经元密度明显减少(P<0.05);SAH+UTI组与SAH组比较神经元密度增大(P<0.05);基底动脉NF-κB的表达:SAH组及SAH+UTI组基底动脉NF-κB的表达均较Sham组及Normal组增多(P<0.05);应用乌司他丁可以减轻SAH后NF-κB的表达(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SAH后DCVS,并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改善大鼠SAH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姜海涛王逢鹏谢江涛李金正朱莽金星星徐高峰王茂德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乌司他丁脑保护
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神经外科术后防粘连膜及其制备方法,该防粘连膜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PVC17~34份、PU5~18份、PA13~19份、聚酯热塑性弹性体7~11份、再生丝素蛋白纤维24~38份、甲基丙烯酸酯0.8~...
徐高峰
文献传递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分型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形、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假性瘤腔,可以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类茶壶型)11例,B型(类葫芦型)27例,C型(类哑铃型)12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假性瘤腔与真性瘤腔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脉瘤复合体,其影像特征在DSA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梁琦谭震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假性动脉瘤
硫酸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硫酸镁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根据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在Pubmed、Cochran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及其他期刊进行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单变量计数资料的效应量用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用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检索和初步筛选,共检索出1980年-2016年间发表的148篇相关文献,通过筛选最终得到8篇包含2 14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符合所纳入的标准。结果显示硫酸镁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预后,OR:1.33(95%置信区间:1.10~1.59),并且显著降低临床脑血管痉挛的风险,OR:0.47(95%置信区间:0.32~0.68)。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应用硫酸镁能够有效改善预后并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
王佳廉民学徐高峰王茂德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硫酸镁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