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继森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废水
  • 2篇指示菌
  • 2篇综合毒性
  • 2篇脱氢酶
  • 2篇脱氢酶活性
  • 2篇细菌
  • 2篇酶活性
  • 2篇活性
  • 2篇
  • 2篇E.COLI
  • 1篇毒物
  • 1篇毒性
  • 1篇毒性研究
  • 1篇生长速率
  • 1篇生物监测
  • 1篇环境毒物
  • 1篇环境效益
  • 1篇集中供热
  • 1篇工业废水
  • 1篇供热

机构

  • 5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6篇朱继佩
  • 6篇钟才高
  • 6篇戴继森
  • 1篇邢协森

传媒

  • 2篇生态科学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2篇1992
  • 1篇1991
  • 3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以大肠杆菌(E.coli)为指示菌定量评价废水综合毒性
1992年
以E.coli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适于评价富含金属的工业废水毒性。作为一种生物监测方法,它可以反映多种污染物对生物体的综合毒性结果,并可节约理化监测分析的大量人力物力,且经济简便。特别是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将生物毒性与废水排放标准联系起来。根据生物毒性可计算出废水综合毒性相当排放标准的倍数,进而可对废水毒性作出定量的评价,解决了目前备种生物监测方法缺乏统一可比的评价标准或尚无公认的评价标准,以致在废水实际监测中难于推广应用的问题,使生物监测可以应用于废水实际监测工作中去,并成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依据。
戴继森朱继佩邢协淼钟才高
关键词:废水综合毒性生物监测大肠杆菌指示菌
发光细菌法快速监测和评价工业废水综合毒性被引量:1
1992年
以汞、镉、铅、砷和六价铬的混合后对发光细菌的综合毒性为参照标准,对工业废水进行快速监测和毒性分级的研究。实验得出上述混合毒物与发光细菌的发光强度的相关关系是y=40.9131-23.7200lnx,r=0.995。根据工业废水的桕对发光强度,建议将工业废水划分为微毒,低毒,中等毒,高毒和剧毒五个毒性级别,并可根据上述线性关系,推算出有毒物质的浓度范围和相当于国家标准的倍数。应用此法对22份工业废水进行了实际测定与评价;还对四个企业工业废水处理前后的毒性进行了测定与毒性比较,结果表明处理后较处理前的毒性明显降低。
邢协淼朱继佩戴继森钟才高
关键词:发光细菌法工业废水综合毒性
铜对细菌脱氢酶活性及其生长速率影响的研究
1989年
铜是工业“三废”中较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在金属矿石的开采与冶炼过程中排出的“三废”含有大量的铜。铜过多地进入水、士环境,可导致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种类、数量、生长速率、酶活性的改变。近年来,国外广泛采用指示微生物来评价铜.的生物毒性。B.J.Dutka等人(1981)用Microtox试验研究了铜对明亮发光细菌的毒性; G.Cenci等人(1985)用TTC试验研究了铜对大肠杆菌(E.coli)
钟才高朱继佩戴继森
关键词:细菌脱氢酶活性生长速率
铜对细菌脱氢酶活性及其生长速度的影响被引量:3
1989年
本文用刃天青还原抑制试验和细菌生长曲线测定法,研究了铜(Cu^(++))对混合细菌总脱氢酶活性(TDA)及其生长速度(GR)的影响。结果表明:铜浓度在0.391~100mg/L范围,细菌的TDA和GR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铜对细菌TDA的IC_(50)和MIC分别为3.98mg/L、0.391mg/L,铜浓度小于0.195mg/L,其TDA受到刺激;铜对GR的抑制率,在不同终点观察时间其IC_(50)值明显不同,其中以5小时的IC_(50)值(2.37mg/L)最小。另外,本文还将此研究结果与国外单一细菌等微生物评价铜的生物毒性结果作了比较。
钟才高朱继佩戴继森
关键词:细菌脱氢酶活性
七种环境毒物对指示菌E.coli的毒性研究被引量:7
1989年
用指示菌来研究化学物质毒性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等优点。大肠杆菌(E.coli)是公认为较好的指示菌,对环境毒物尤为敏感。
戴继森朱继佩钟才高甘昌龙
关键词:环境毒物指示菌毒性废水监测
集中供热区域的大气环境效益预测研究
1991年
本文以工业锅炉烟囱密集的长沙茶园坡地区为拟建的集中供热区域,在大气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GB_(3840-83)(B_2)大气污染物地面浓度计算公式,对该区域发展集中供热的大气环境效益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区域实行集中供热式锅炉增容,可削减80%的分散锅炉,其大气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例如,以集中供热式扩建容量为20T/h锅炉房,其大气中SO_2、TSP的最大预测浓度与分散供热式锅炉增容比分别降低37.3~66.0%、56.2~63.1%,而且增容后的大气质量优于现状。因此,集中供热是控制煤烟型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一条有效措施。
钟才高朱继佩戴继森邢协森
关键词:集中供热环境效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