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京京

作品数:1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5篇经济管理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宗族
  • 2篇晚清
  • 2篇历史时期
  • 2篇家族
  • 2篇蚕桑
  • 1篇道光
  • 1篇地方志
  • 1篇地方自治
  • 1篇地区农业
  • 1篇兴衰
  • 1篇血缘
  • 1篇血缘关系
  • 1篇义赈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战后
  • 1篇战后重建
  • 1篇中间商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改良

机构

  • 18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18篇曾京京
  • 3篇高国金
  • 1篇刘冬
  • 1篇殷小霞
  • 1篇卢勇
  • 1篇刘艳

传媒

  • 5篇古今农业
  • 3篇中国农史
  • 3篇农业考古
  • 1篇安徽史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芜湖师专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常州工学院学...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常州庄氏家族谱牒纂修的历史文化特征
2009年
庄氏谱牒纂修体现出强烈的维持士大夫家族风范的高远深湛的文化追求,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该谱所收训诫中。这些训诫是该家族的代表人物将儒家经典与日常人伦和事君为政联系起来后,所获得的具有浓郁士大夫之学气息的人生箴言,特别是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与阐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既旷达而又深邃的境界;并且恰如春风化雨,使庄氏子孙世蒙润泽,代传家风。鸦片战争以来,庄氏代表人物认识到谱牒是保存和传布民族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因而民国修谱宣示出坚定的文化认同立场,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抢救行动。
曾京京
关键词:历史文化特征
张履祥与太湖地区农业知识的传播
2013年
张履祥农业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典型耕读士人,他农业知识的来源以及自己农业知识的外传,进一步说明以他为代表的太湖地区底层士人对农业知识传播的贡献。张履祥和其生活范围内人士通过书信等方式的交流,通过这个过程把农业知识介绍给他人。这里介绍了张履祥获得农业知识的方式,包括书籍、实践、老农、家传等途径不断积累自己的农业知识。其次说明了张履祥通过血缘、地缘、结社交游、门人训导的方式将自己总结的农业知识传播出去。这个过程正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知识传播方式,身为士人的张履祥是农业知识传播的纽带。
高国金曾京京
关键词:农业知识
农民群体与近代武进乡村社会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为灿烂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农业的经营者农民不仅直接参与了华夏文明的创造过程,其自身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其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带有深刻的阶级局限性。...
曾京京
文献传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查抄地方志农史资料述论被引量:1
2020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沐整理祖国农业遗产之时代东风,新成立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在中国大陆开展地方志中农业史资料的查抄工作。从1955年到1963年,以十数位研究人员带领一百余位临时工,历时八载,纵横万里,从8500多种方志中摘录出6000万字679册农史资料,分类装订为"方志物产""方志分类""方志综合"三大部分。查抄工作首重全面掌握全国方志书目,编制《全国方志总目》以协调各地查抄工作;以现代农学分类为参照,摘录范围涵盖当时农业院校大多数学科门类。为保证资料准确实用,制定看、抄、校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三校规定。在总体查抄结束后,1961至1963年再一次组织研究人员赴全国各地大规模核查资料,校对文字、核对书目、核对作者、核对成书年代。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查抄方志农史资料融近代新学知识门类与中国传统文献整理方法于一炉,不仅为农史学科向纵深挺进打下重要基础,也为传统文献的整理利用树立了典范。
曾京京
近代苏州花卉业研究
2017年
明清时期,花卉业是苏州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近代以来,由于香花茶走俏国内外市场,苏州花卉业集体转向,专注于培植用于窨制花茶的香花。此转向提高了园圃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创造了远高于水稻种植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这种整体转向也给花卉业自身带来诸多消极因素:首先花农不得不承受茶叶市场波动与中间商人肆意压低市场价格并获取高额佣金的双重市场风险;其次,对市场收益的片面追求,制约了花卉园艺的全面发展,不仅四季花卉在园圃中极度式微奇零,甚至芳香品质优异但不易管理的香花品种也遭到被淘汰的命运。
曾京京沈婧
关键词:花卉业中间商
近代风云际会中的宗族组织——镇江陶氏家族研究被引量:4
2003年
在镇江地区 ,陶氏家族以经营江绸业而著称。在近代列强冲击、新旧并存的历史背景下 ,这个家族一方面坚守传统的家族观念 ,另一方面依托时代的浪潮 ,精心打造家族事业的内部环境。陶氏家族诸绸号在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并把原料进购、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有机地加以协调和联结 ,在镇江区域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陶氏家族组织也在经营江绸业的过程中 ,不断发展和完善 ,最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小户 ,一跃而成为镇江地区的名门望族。
曾京京
关键词:宗族组织名门望族血缘关系
晚清蚕桑局商品化经营及特点
2014年
晚清蚕桑局是晚清局务机构基层组织形式,是地方劝课蚕桑的重要机构。其机构本身具备商品化经营特点,涉及到资金来源与管理、商品市场、区域与专业分工、近代工厂经营形式等内容。文章细致地描述了晚清蚕桑局的商品化经营活动,挖掘蚕桑局商品化经营特点,进一步呈现晚清蚕桑商品化经营机构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过程。
高国金刘艳曾京京
近代灾赈及社会改良事业中的家族血缘群体——以唐氏无锡东门支为例被引量:3
2007年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接踵,天灾人祸相仍,赈灾恤贫一直是倍受朝野关注的严峻的现实问题。从光睹初到民国初,富有儒家康济胞与精神的士大夫们连年奔波于南北义赈;上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寓富国利民于灾荒防御的社会改良事业。本文主要揭示唐氏无锡东门支从事或参与近代灾赈及社会改良事业的历史脉络。不管是在以太湖流城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还是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族支在上述事业中都有一系列杰出的表现,从而形成一种家族效应。笔者认为:这种家族效应的形成。是教百年积淀下来的家族文化传统长期培植的结果,从中可见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顽强延续与广泛影响。
曾京京
复员绅士与太平天国后常州的重建被引量:6
2013年
太平天国战争后,一批为官一方的常州绅士先后复员回乡。面对人民流亡,农田荒芜,百废待兴的残破局面,虽然当政者一再强调选任得力官员担当复兴重任,但是复员绅士的政治资历与地缘优势,成为各级政府不得不倚重的地方势力。常州的复员绅士不仅纷纷致力于战后善后,在稍事休养生息后,进而全面主持或参与武进阳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文教设施重建;他们还新建了保婴保节局和长年医局,前者以城统乡,借助基层行政系统,实现其慈善事业对武进阳湖所有乡区的覆盖;后者精心设计管理制度,延请名医、定期施诊给药,对于扶助当地弱势群体,维系地域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机构的设置与制度安排,显示出常州复员绅士对于家乡慈善事业的一腔热忱与深谋远虑。复员绅士在太平天国后常州重建中的突出作为与建树,深刻地展示了传统社会运行的内在逻辑与活力。
曾京京
关键词:战后重建农田水利公益慈善
关于淮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
2001年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地区,历史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长期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消极影响,区域经济始终不能摆脱被动落后的局面,至今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淮河流域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在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在此基础上,力争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第二产业,以此带动第三产业及周边地区经济扫 展;积极培育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城市,并运用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力争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在淮河流域建成一批富有发展活力的城镇带,上述思路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并且必将为淮河流域中远期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曾京京
关键词:淮河流域区域经济经济发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