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田
- 作品数:40 被引量:126H指数:6
- 供职机构:金华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金华市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婴幼儿促硬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
- 2004年
- 目的探讨DCAI临床病理特点、IHC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DCAI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儿女性,17个月,主诉双下肢乏力半个月。颅脑MRI示肿瘤位于后颅窝,边界清,与硬脑膜粘连,囊实性,最大径为5.6cm,压迫同侧小脑半球并长入椎管,囊性与实性区示明显对比增强,组织学上呈双相改变,由肿瘤性星形细胞和促硬纤维增生性间质共同参与,似富于细胞性间叶性肿瘤,需与脑膜瘤鉴别。免疫表型示弥漫性GFAP、S-100蛋白、vimentin强阳性,明确支持瘤细胞为胶质细胞。结论DCAI是发生于婴幼儿罕见肿瘤,表现为大脑半球巨大性肿块,组织学上瘤细胞呈束状漩涡状排列,形成席纹状结构,象脑膜瘤或纤维组织细胞瘤,需与脑膜瘤、DIG、PXA、胶质纤维瘤鉴别。确诊有赖于独特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下见到大量广泛一致的基底层物质分布于S-100蛋白(+)GFAP(+)的瘤细胞之间。
- 朱寿田施红旗楼善贤王利霞刘庆伟
- 关键词:婴幼儿星形细胞瘤病理免疫组化
- 儿童脊索样脑膜瘤二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08年
- “脊索样脑膜瘤”一词于1988年由Kepes等首次用于描述好发于青少年、往往伴有小细胞性贫血和/或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膜瘤,该瘤镜下由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呈小梁状、索状排列,伴有黏液样间质,颇似脊索瘤,瘤周常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迄今为止文献中除了二大宗报道外,其他大多为个案报道,其发生部位有眼眶、左颞骨硬膜外、颈静脉裂孔、上矢状窦旁区、鞍旁、颞部、脑脊髓外、大脑半球顶叶、大脑裂、颅骨内、侧脑室、颈髓、颈椎区、额顶叶、颅底、肺。作者遇见二例发生于儿童的脊索样脑膜瘤,其中例1位于Meckel穴内,并侵入海绵窦,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均酷似三又神经鞘瘤;例2则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热,术前诊断为结核球。该二例临床表现独特,现予以报道,并探讨其临床、神经影像学及光镜下形态学特征,为这一特殊类型的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施红旗朱寿田楼善贤
- 关键词:文献复习脑膜瘤儿童神经影像学小细胞性贫血
- 大鼠肺纤维化转录因子T—bet/GATA3的表达及其与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大鼠肺纤维化时转录因子T—bet/GATA3的表达及与细胞因子IFN-γ、IL-12、IL-4的相关性。方法腹腔注射博莱霉素(BLM)制作大鼠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BLM1周组(BLM1组)、BLM2周组(BLM2)及BLM4周组(BLM4组)。病理半定量评估各组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的程度,并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录因子T—bet/GATA3mRNA的表达及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2、1L-4的含量。结果(1)BLM1组肺组织病理改变以肺泡炎为主,BLM2组兼有肺泡炎和纤维化病变,BLM4组以肺纤维化为主。病理半定量分析BLM1组与BLM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LM2组与BLM1组及BLM4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半定量RT—PCR法显示各BLM组大鼠T—bet基因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而GATA3基因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均P〈0.01)。(3)各BLM组血清IFN—γ及IL-12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4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BLM致大鼠肺纤维化时血清IFN—γ及IL-12含量下降,IL-4含量升高,呈Th2细胞因子优势型变化。BLM致大鼠肺纤维化时转录因子T—bet表达减少,GATA3表达增加,T—bet/GATA3的改变参与了Th1/Th2的失衡,与肺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 涂军伟朱以军朱寿田朱丹陈慧赵建平朱景倩骆建峰盛琳
- 关键词:肺纤维化T-BETGATA3
- 乳腺梭形细胞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乳腺梭形细胞癌的生物学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15例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患者为成年女性,年龄40~96岁,中位年龄68岁。肿瘤直径1.5~15cm。所有病例临床为乳腺原发肿瘤,形态上≥80%区域为梭形(肉瘤样)形态,并显示细胞角蛋白阳性和(或)与导管原位癌密切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40%的病例中,瘤细胞不同程度地呈平滑肌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14和p63阳性,因此表现出肌上皮的分化。13例呈完全的梭形(肉瘤样)形态特征,2例找到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成分(其含量占全部肿瘤的≤20%)。14例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120个月;中位数20个月)。13例行腋窝淋巴结清除的病例中,仅1例见淋巴结转移。3例术后局部复发。42.9%(6/14)见结外转移,最多见为肺转移。35.7%(5/14)术后1~46个月死亡(中位生存期11.5个月)。结论:乳腺梭形细胞癌为高度侵袭性肿瘤,易发生结外转移。纯粹的梭形细胞癌较之普通型乳腺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要低得多。
- 施红旗薛洪燕凌人朱寿田刘庆伟楼善贤
- 关键词:化生
-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在绝经后乳腺癌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探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在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绝经后ER和/或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7例,稳定8例,进展3例,总有效率为72.5%;来曲唑的疗效明显高于三苯氧胺,起效时间更短且不受CerbB-2的影响。结论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来曲唑疗效优于三苯氧胺。
- 王利霞施红旗朱寿田
- 关键词: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绝经后乳腺癌来曲唑三苯氧胺
- 支气管肺癌误诊原因及其病理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03年
- 朱寿田徐庆才刘庆伟
- 关键词:支气管肺癌误诊病理
- 大肠癌组织中Ezrin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和多基因改变的过程,其中抑癌基因的突变和原癌基因功能增强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侵袭和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其机制对改善大肠癌患者总体预后有...
- 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朱寿田
- 文献传递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我院自2002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性18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1.6∶1,平均年龄53.6岁,50岁以上发病占62%),部位以胃最为多见。内窥镜检查阳性率80%,消化道造影74%,CT阳性率为94%。病理表现:肿瘤多为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CD34阳性(70%)、CD117阳性(75%)。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常规内窥镜、消化道造影、B超等检查仍有相当病人漏诊,CT在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GIST的确认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34和CD117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
- 徐熙善朱寿田洪中武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D117免疫组化检查消化道造影细胞组成梭形细胞
- 膀胱腺癌35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06年
- 目的探讨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5例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果膀胱腺癌男性多见。组织学分型:肠型15例,非特异型10例,粘液型5例,印戒细胞型3例,混合型2例。特殊染色70%的肿瘤ABPAS(+)。免疫组化显示:CK7强阳性(2635),CK20弱阳性(1835),PSAP阳性(1035),CEA阳性(2935),PSA和Vimentin阴性。结论膀胱腺癌少见,诊断时需排除其它部位腺癌转移或浸润,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穆林菁徐庆才朱寿田楼善贤
- 关键词:膀胱肿瘤腺癌临床病理
- 大肠结核20例误诊分析被引量:9
- 2002年
- 目的 总结大肠结核临床表现的复杂性、误诊原因和诊断策略。方法 对 2 0例术前被误诊的大肠结核的临床资料、诊断难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痛、腹块和大便习惯改变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大肠结核较易误诊为大肠肿瘤、克罗恩病和阑尾周围脓肿。 17例剖腹手术者术中仍有 10例 (5 8.8% )被误诊为肿瘤和克罗恩病 ,即使术后在病理学报告前仍有多数不能确诊。 3例其他方法诊断。全消化道造影、结肠镜及细针抽吸细胞学 (FNAC)和腹腔镜等检查将能提高其诊断率 ,剖腹探查活检是最后采用的诊断方法。但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结论 大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 ,误诊率高。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全面认识是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只要诊断明确 ,治疗上并不困难 ;若能术前确诊 ,则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对于大肠结核 ,不论病灶切除与否 。
- 毛根军吴晓康季敬伟厉学民沈蔚罗建生朱寿田郑樟栋
- 关键词:大肠结核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