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卫来

作品数:8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发文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血
  • 4篇灌注
  • 3篇血性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动脉硬化斑块
  • 2篇血管
  • 2篇药物
  • 2篇药物治疗
  • 2篇硬化斑块
  • 2篇溶酶
  • 2篇溶栓
  • 2篇溶栓治疗
  • 2篇他汀
  • 2篇他汀类
  • 2篇他汀类药
  • 2篇他汀类药物

机构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二六...

作者

  • 8篇李卫来
  • 7篇李琳
  • 6篇郭晓玲
  • 4篇李岩
  • 4篇孙艳
  • 4篇孙慧
  • 3篇李岩
  • 2篇孙慧
  • 2篇杨艳杰
  • 2篇唐伟亮
  • 1篇杨静茹
  • 1篇王天仪
  • 1篇孙桂华
  • 1篇刘佳
  • 1篇杨晓凤
  • 1篇李杰
  • 1篇何丽

传媒

  • 3篇河北医学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创伤与急危重...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纤溶酶联合他汀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纤溶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2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纤溶酶静点同时服用拜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仅服用拜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钙。动态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分别对比用药前、后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7%,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联合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借鉴。
郭晓玲李琳杨艳杰杨静茹李卫来李岩刘佳孙慧孙艳
关键词:纤溶酶颈动脉硬化斑块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
蚊虫叮咬后致轴索灰质病变为主多发性硬化1例
2014年
1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44岁,主因“反复头面部、肢体麻木,力弱10个月,加重伴嗜睡、复视2周”就诊。该患者于2011年7月31日被蚊虫叮咬左额部后瘙痒,逐渐出现左额、颞、耳后、顶枕部胀痛,麻木感,左上肢及左下肢麻木、力弱,左胸麻木、束带感。神经系统查体可见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肢体肌力2-3级,左侧偏身痛觉减退,左侧Babinski 征阳性。颈部MRI提示延髓至第3颈椎水平异常信号。诊断“急性脑干、脊髓炎,神经莱姆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出院。于2012年5月27日患者因“出现右侧面部、右上肢麻木3d”再次入院。再次给予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于2012年7月4日因“头晕、嗜睡、双眼上睑下垂、复视2周”第3次入院。神经系统查体:嗜睡,双眼上睑抬举费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对光反射迟钝。右肢体肌力侧2级、左侧5-级。右侧Babinski征阳性。住院期间再次给予激素治疗,病情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中度昏迷。多次检查头颅MRI病灶有增多趋势。临床考虑为多发性硬化( MS),不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脑组织活检。
李卫来郭晓玲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轴索灰质蚊虫
CT灌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评价性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CT灌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评价性。方法选取56例于2015年5月-2017年2月接收的AIS患者,根据CT平扫图像出血与否分为出血组(n=20)和未出血组(n=36),每个病例均测患侧和健侧CTP参数,计算相对参数值。结果出血组患者r CBF值、r CBV值均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5),而两组r MTT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r CBV、r CBF与HT均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CTP对称部位相对参数值对于AIS溶栓治疗HT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李卫来郭晓玲李琳唐伟亮杨艳杰李岩孙艳孙慧孙桂华李杰何丽班瑞忠
关键词:出血转化溶栓治疗CT灌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服药行为的混合性研究
2023年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质性研究探讨患者服药的动机和障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TIA患者270例,根据服药依从性分为依从性佳(116例)和依从性差(154例)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物依从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IA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以受访者资料饱和为标准纳入10例TIA患者,采用质性研究法对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Giorgi资料分析法提取和归纳主题,探讨TIA患者服药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结果 TIA患者出院后对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抗血栓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的依从性分别为69.36%、57.38%、78.95%、69.91%、68.32%。受教育程度低、卒中病程、发病次数≥2次、卒中自我效能低、无自我感知照护需求是TIA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从质性访谈资料中共提取出五大主题:疾病相关知识欠缺及二级预防意识淡薄、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经济负担加重、负性情绪、家庭与社会支持不足。结论 TIA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较差,影响其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药物种类、医疗体系的支持、社会及家庭的支持等。受教育程度、病程、卒中自我效能及自我感知照护需求等因素在TIA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中起到重要作用。
李琳杨晓凤李岩李卫来胡素娟孙慧李灵玲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依从性
不同剂量纤溶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纤溶酶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解放军第二六六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硬化并斑块形成患者17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纤溶酶100 U组(59例)和纤溶酶200 U组(60例),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次、1/d)及阿托伐他汀钙(20 mg/次、1/d)。纤溶酶100 U组、纤溶酶200 U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纤溶酶100、200 U,1次/d静脉滴注,连续用药10 d。治疗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统计并比较3组患者的有效率、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Crouse总积分差值。结果 治疗后,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均有改善。纤溶酶100 U组、纤溶酶200 U组有效率分别为81.4%(48/59)、85.0%(51/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33/51);且纤溶酶200 U组高于纤溶酶100 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纤溶酶200 U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低于纤溶酶100 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3)分比(2.3±1.4)分、(2.2±1.0)mm比(2.5±1.2)mm](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纤溶酶100 U组、纤溶酶200 U组的Crouse总积分差值分别为1.08、0.97、1.42,纤溶酶200 U组优于对照组和纤溶酶100 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溶酶联合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临床疗效确切,且与纤溶酶剂量相关。
郭晓玲李琳李岩李卫来孙慧孙艳王天仪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障碍纤溶酶
缺血性脑卒中应用CT脑灌注与CT血管成像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CT脑灌注(CTPI)与CT血管成像(CTA)在缺血性脑卒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上的疗效和实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58例缺血性脑卒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为(65.5±4.5)岁。分别对患者采用CT血管成像诊断方法和CT脑灌注诊断方法,然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采用这两种诊断方法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通过这两种诊断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结果是否一致来进行评价。结果经观察,所有患者在临床上疗效显著,均快速确诊,其诊断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卒疾病的诊断中相对快速有效,而且病灶部位与责任动脉能够清晰安全的呈现出来。
李卫来郭晓玲唐伟亮李琳李岩孙艳孙慧班瑞忠
关键词:CT脑灌注CT血管成像
氟西汀联合尼莫地平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尼莫地平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尼莫地平组、氟西汀+尼莫地平组,每组12只。建立I/R模型。氟西汀组、尼莫地平组、氟西汀+尼莫地平组分别提前7 d连续灌胃给药氟西汀10 mg/kg,尼莫地平10 mg/kg,氟西汀10 mg/kg+尼莫地平10 mg/kg混合药物,假手术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24 h后进行行为学测试、水迷宫试验。取完整脑组织用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取海马组织用于炎症相关蛋白与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氟西汀联合尼莫地平可有效减少脑部的梗死面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损伤。I/R导致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Cleaved-caspase-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但3个给药组都较模型组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导致脑中BDNF水平降低,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抗体及下游蛋白p-Akt表达减少,氟西汀组与氟西汀+尼莫地平组BDNF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联合尼莫地平使用能够显著减少脑中梗死面积,改善行为学和认知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脑中炎症反应,升高BDNF水平相关。
孙慧李卫来李岩车晓宇李琳
关键词:术后肠梗阻尼莫地平脑缺血再灌注神经营养因子
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间发病6h内大脑中动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35例行CTP检查CBF比值为0.20~0.35,提示有可逆性缺血半暗带,其余40例行CTP检查无缺血半暗带,两组均给予rt-PA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溶栓后24h、7d、30d、90d的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存在IP组溶栓治疗后48h内出血转化1例,无IP组溶栓治疗后48h内出血转化4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IP组溶栓后无死亡病例,无IP组溶栓后14d内死亡1例,无显著性差异(P=0.095)。CTP组溶栓治疗后24h、7d、30d、90d时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中,依据CTP检查结果指导制定个性的治疗方案,预测溶栓治疗后继发性出血的风险,对于神经功能的缺损的改善和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李卫来李琳李岩郭晓玲
关键词:CT灌注成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出血转化RT-PA溶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