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嘎

作品数:27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历史地理
  • 5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城市
  • 4篇水患
  • 4篇明清
  • 3篇景观
  • 2篇迁移
  • 2篇县城
  • 2篇明初
  • 2篇明清时期
  • 2篇拒水
  • 2篇黄土高原
  • 2篇长时段
  • 1篇地方社会
  • 1篇地理结构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图
  • 1篇地望
  • 1篇地域环境
  • 1篇地域社会
  • 1篇地缘
  • 1篇地缘政治

机构

  • 21篇山西大学
  • 6篇复旦大学
  • 1篇山西省社会科...

作者

  • 27篇李嘎
  • 1篇杜汇
  • 1篇边疆

传媒

  • 5篇中国历史地理...
  • 4篇史林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考古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管子学刊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 1篇中共山西省委...
  • 1篇中国地方志
  • 1篇山西高等学校...
  • 1篇三门峡职业技...
  • 1篇滨州学院学报
  • 1篇沈阳大学学报...
  • 1篇学术评论
  • 1篇历史地理
  • 1篇2012年中...
  • 1篇2010年中...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崞县治所的迁移——基于地域历史的长时段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对待历史时期的治所迁移问题,应重视长时段理念下的过程性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1959年12月山西省崞县治所由崞阳镇迁至原平镇。原平镇之所以能够成为新县治,绝非自新中国建立后方现端倪,实际上早在明代中期其交通优势开始显现(成为两条驿路的交汇点)之时既已埋下伏笔,这使得崞县境内的经济中心经历了从一元(崞阳镇)到二元(崞阳镇—原平镇)再到—元(原平镇)的'结构'变迁。就治所迁移'事件'本身而言,从1956年1月崞县方面提出首次迁治申请到1959年12月最终完成迁治,过程一波三折,新治所党政机关建筑的经费投入、忻县地委专署的迁治意向、'大跃进'运动的推进、崞县方面的迁治坚守等成为影响迁治进程的关键因素。
李嘎
关键词:交通区位长时段
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 ——以西汉至元城市群体与中心城市的演变为中心
跳出单个城市的研究模式,从一定区域范围来考察城市群体的变迁,是近十余年来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山东半岛作为人类文明萌生极早的区域,在西汉时代既已发展起数量庞大的城市群体,西汉以降这一城市群体经过了异常复杂的演变历程...
李嘎
青州城历史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以广县城与广固城为研究重心被引量:2
2007年
青州城市建成区一带,历史时期曾经先后存在四座城市,即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或南阳城——满城。广县城,西汉时期既已存在,之所以产生于下圈村一带,关键在于其地地处高阜,不宜受到洪水侵袭,且南倚含水丰富的岩层,无缺水之虞。广固城建于魏晋十六国时期,因时逢乱世,地理上重军事防御的色彩明显。由临淄城而广固城,历史时期青齐地区实现了第一次中心城市的转移,就魏晋十六国乱世而言,这一城市选择行为是相当成功的。进而论之,代广固城而兴的东、南两阳城及清代的青州满城,之所以均大体不出今天青州市区的范围,与它们均接近青齐地区几何中心的地理位置关系极大。
李嘎杜汇
关键词:水源军事防御
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
跳出单个城市的研究模式,从一定区域范围来考察城市群体的变迁,是近十余年来历史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山东半岛作为人类文明萌生极早的区域,在西汉时代既已发展起数量庞大的城市群体,西汉以降这一城市群体经过了异常复杂的演变历程...
李嘎
关键词:地理结构
文献传递
北魏崔猷墓志及相关问题被引量:8
2007年
1983年4月,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与临淄区文管所对临淄北朝崔氏墓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方墓志,青石质,长方形,长114、宽69、厚15厘米。首题为“魏故员外散骑常侍清河崔府君墓志铭并序”。内容可分三部分:志文13行,满行34字;铭文4行,满行同志文,余行26字;夫人、子女及主要亲眷铭6行,每行21至25字不等,共700余字。据墓志所述,其于补史、证史之处实为不少,然而由于相关著述对铭文的判读失误等因素,时至今日始终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笔者不揣浅陋,在《简报》的基础上,参之有关文献及其他考古资料,对墓志略加探讨并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就正于方家。
李嘎
关键词:墓志北魏
从青州到济南:宋至明初山东半岛中心城市转移研究——一项城市比较视角的考察被引量:3
2011年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城市本体、城市腹地三个方面,对宋金元时期青州与济南二城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在内外部环境方面,北宋时期,青州、济南二城均较为优越,金元时代却截然相反。从城市本体的相关指标来看,城市风貌上,北宋时期的济南城尚落后于青州城,金元时期青州城因迭遭战火,城市风貌已大不如济南;城市占地规模上,北宋时期青州城的占地规模明显大于济南城,而金元时代的济南城已后来居上。在城市腹地发展水平方面,宋金元时期,至少是金元时代,济南城市腹地的户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程度已经完全超越青州城的腹地。进而指出,金元时代,至少在元代,山东半岛的经济中心城市实际已经转移至济南,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到济南的移治,只不过是行政中心"追逐"经济中心,对济南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一种政治承认而已。
李嘎
从青州到济南:宋至明初山东半岛中心城市转移研究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试图通过对宋金元时代青州与济南的比较研究,以复原二城在时段内的变迁轨迹,从而对明初山东半岛行政中心转移的深层原因作出回答。
李嘎
关键词:城市史学行政中心历史演变
海子边:明清民国时期太原城内的一处滨水空间(1436-1937年)被引量:2
2018年
微观尺度的研究应该成为未来历史城市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太原城内东南隅的海子边就是这样一方微观区块,它是由文瀛湖和邻近地带共同组成的一处滨水空间。文瀛湖最迟在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既已形成,雨洪蓄积是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在明清传统时代(1436—1885年),贡院、文昌行宫、纯阳宫是坐落在文瀛湖畔的主要建筑,此时的海子边已经具备一定的景观价值和游赏功能;主要建筑的功能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带有突出的科举文化特征。进入晚清民国时代(1885—1937年),海子边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与社会变迁相呼应的重大变化,直接针对海子边的景观营建行动明显增多,此地已经成为太原城区最为闻名的游赏空间;因为有着庞大的人流量,海子边也是很多民众赖以谋生的重要场所,百业杂陈;这里还是太原城内最为重要的政治空间,见证着民众与国家的合作与对抗。与海子边的功能转变相一致,晚清民国时期此方区域的国家力量逐步成长。海子边是一方微观空间,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宏观世界。
李嘎王雅秀
关键词:滨水空间城市社会
雍正年间晋北地区的政区改革与行政经营——以新设朔平府为例被引量:2
2012年
雍正三年朔平府的设置方案,是山西巡抚诺岷综合考虑既利于官府施政又于民有便两方面因素而提出,这具体体现在朔平府治所、幅员、边界的确定三个方面。朔平府设置初期,知府刘士铭颁行的诸多"文告",显然代表着国家意志,但并非不顾晋北地方社会实际的随意之举。综合来看,诺岷的政区改革方案以及刘士铭的行政经营手段,均是地方统治者在国家意志与地方社会之间寻求双赢的具体体现。
李嘎杜汇
关键词:国家意志地方社会双赢
滹沱的挑战与景观塑造:明清束鹿县城的洪水灾难与洪涝适应性景观被引量:2
2020年
明清时期束鹿县城的水患现象与洪涝适应性景观在海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滹沱河平原段河道的剧烈摆动是造成该城水患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明正德十二年(1517)至清顺治二年(1645),滹沱河以行北路和中路为常,束鹿城水患史不绝书,天启二年(1622)终被滹沱洪涛吞噬,被迫迁城,这实为一场积渐所至的环境灾难。从顺治二年至同治七年(1868),滹沱河以行南路为主,择址另建的束鹿新城恰好进入这一泛滥区之内,水患因之联翩而至。修筑护城堤是束鹿城应对滹沱河“挑战”的主要手段,是一种“技术选择”。滹沱河之于束鹿城不独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清代的“草桥夜月”景观即可视作滹沱洪涛惠泽城市的表现。透过古人的景观书写,我们看到了清代一座普通县城里官绅士人的社会生活实态。
李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