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启 作品数:20 被引量:64 H指数:4 供职机构: 济南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奥布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和来那度胺治疗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2022年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second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CNSL)是系统性淋巴瘤侵犯脑实质、脑膜、眼或脑神经,通常在诊断后几周或几个月内发现[1-2]。根据以往文献报道,仅2%~1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CNSL)受累[3-6]. 李燕 陈萍 赵红玉 杨文采 周佩瑶 李大启关键词:来那度胺 利妥昔单抗 DA-EPOCH-R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观察DA-EPOCH-R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DA-EPOCH-R方案治疗43例B细胞NHL患者,观察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进行随访,分析生存情况.结果 43例NHL患者共接受203个疗程化疗,中位化疗6个(2~8个)疗程.32例(74.4%)化疗2~4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CR).年龄≤60岁与>60岁、 Ⅰ~Ⅱ期与Ⅲ~Ⅳ期、 生发中心来源(GCB)型与非GCB型、双表型与非双表型患者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40个月(9~62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6%、92.8%.不良反应为血液学不良反应,化疗结束后的随访期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未出现继发性第二肿瘤.结论 DA-EPOCH-R方案治疗B细胞NHL CR率较高,Ⅲ、Ⅳ期患者的疗效与Ⅰ、Ⅱ期相近,老年患者耐受性良好. 吴尉 邵建华 李大启 董学斌 陈萍 赵红玉 顾琳萍 孙琳 解杰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线粒体DNA D-loop区的突变检测 被引量:3 2013年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突变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mtMSI),并分析它们与AL发病的关系。选取19例初诊的AL患者,提取骨髓细胞mtDNA并对mtDNA D-loop区序列行PCR扩增,通过正反向直接测序对PCR扩增产物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并将测序结果与修订的剑桥标准序列(revised Cambridge reference sequence,rCRS)和有关数据库(MITOMAP数据库、GenBank数据库、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AL的mtDNA D-loop区突变率达79%(15/19例),在D-loop区发现215个变异位点(35个突变位点、180个SNP位点)和1个mtMSI;发现1个新的突变类型nt150 C-CT,同时发现不同年龄、不同AL分型(AML,B-ALL)的患者间突变个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L的骨髓细胞mtDNA D-loop区存在高频率突变,且其突变可能与AL发病有关。 韩卉 李大启 陈萍 邵建华 赵红玉 董学斌 顾琳萍关键词:线粒体DNA D-LOOP区 急性白血病 PTTG基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gene,PTTG)在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瘤发生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及10例慢性淋巴结炎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中PTTG基因的表达。结果 32例NHL患者有18例(56.3%)存在PTTG基因的表达,其中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55.6%(5/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有56.5%(13/23例)。NHL患者PTTG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淋巴结炎患者(P<0.05),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PTTG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G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和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董华丽 李大启 陈萍 邵建华 赵红玉关键词:淋巴瘤 非霍奇金 垂体瘤转化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骨髓增殖性疾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HHT)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LD-AraC)治疗羟基脲和干扰素-α(IFN-α)治疗无效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2例羟基脲和IFN-α治疗无效的MPD患者,采用HHT2.5mg/(m2.d),第1~5天,联合Ara-C15mg/(m2.d),第1~5天,28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经HHT+LD-AraC方案治疗后其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反应。结果1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73.6%(14例)达到血液学缓解,其中5例产生细胞遗传学反应,在其他MPD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毒副反应轻微。结论HHT+LD-AraC方案对于羟基脲和IFN-α治疗无效的MPD具有安全和较理想的疗效。 李大启 陈萍 邵建华 董学斌 赵红玉 周亚伟关键词:高三尖杉酯碱 阿糖胞苷 骨髓增殖性疾病 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基因突变对地西他滨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基因突变及相关临床指标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8例初诊MDS患者临床数据及血液、骨髓液等临床标本,基因序列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研究MDS患者的反应率及生存时间,回顾性分析临床指标及基因状况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MD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38例初诊患者,92%存在至少1个突变基因,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52.6%。患者接受地西他滨单药治疗或地西他滨联合化疗,中位疗程数为4,患者总反应率为63%(24/38)。多因素分析发现,TET2基因突变患者化疗后反应率较未发生突变患者的反应率高(82%vs 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单=0.043,P_多=0.034)。随访患者最终死亡12例(32%),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6个月。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38例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分型好、中等、差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4、17.6、10.4个月,IPSS风险分层低危、中危-1、中危-2、高危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4、27.6、23.4、11.4个月,血红蛋白≥100 g/L、<100 g/L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4、19.4个月,血细胞减少系数0~1、≥2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4、17.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P53基因有无突变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4、31.4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结论 TET2基因突变的患者化疗反应率较未突变患者高,TET2基因突变状态对预测反应率具有重要意义。 窦春慧 邵建华 董学斌 张凌 陈萍 赵红玉 顾琳萍 孙琳 解杰 王敏 王娟 李娜 李凡 李大启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基因突变 预后 Th22细胞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的比例、相关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因子IL-22的浓度,探讨Th22细胞在CML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22细胞在33例CML患者(初诊15例,伊马替尼治疗后的CML-CP 18例)外周血中的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ML患者Th22相关转录因子AHR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2的浓度。同时以15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CML初诊患者外周血的Th22细胞比例(0.43%±0.23%)明显低于伊马替尼治疗后的CML-CP患者(3.19%±1.76%,P<0.05)和对照者(2.58%±0.98%,P<0.05)。CML初诊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AHR基因转录水平(0.212 9±0.174 6)与伊马替尼治疗后的CML-CP患者(0.817 1±0.388 7,P<0.05)和对照者(0.468 1±0.180 4,P<0.05)比较均明显降低。伊马替尼治疗后的CML-CP患者外周血AHR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者显著升高(P<0.05)。CML-CP患者的外周血IL-22浓度较对照者显著升高[(100.94±18.48)pg/ml∶(85.14±13.46)pg/ml,P<0.05]。Th22细胞的比例与C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BCR-ABL%均呈负相关。结论:Th22细胞下调,Th22免疫功能受损可能有助于CML的发生和发展。 陈萍 胥莉 王敏 李大启 纪春岩 马道新关键词:TH22细胞 IL-2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Th17细胞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比例、Th17相关转录因子视黄醛酸寡核受体(RORC)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33例CML患者纳入研究[初诊15例,慢性期(CP)患者18例],健康对照15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在CML患者外周血中的比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RORC 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ML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7的浓度,分析Th17细胞与CML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初诊CML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0.71±0.41)%]低于伊马替尼治疗后疾病缓解的CML-CP患者[(4.08±0.74)%,P<0.05]和健康对照组[(3.18±1.32)%, P<0.05]。初诊的CML患者外周血RORC基因转录水平(0.0433±0.0405)较伊马替尼治疗后缓解的CML-CP患者(0.0861±0.0523,P<0.05)和健康对照组(0.0910±0.0584,P<0.05)均明显降低。初诊CML患者IL-17浓度[(1.43±0.22)pg/ml]和伊马替尼治疗后缓解的CML-CP患者外周血IL-17浓度[(1.36±0.19)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23±0.14)pg/ml,均P<0.05]。 Th17细胞的比例与C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bcr-abl国际标准化的比值(IS)均呈负相关。结论 Th17细胞可能在CML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在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中具有的潜在影响。 陈萍 王敏 李大启 纪春岩 马道新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 INTERLEUKIN-17 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治疗伴FLT3-ITD突变的APL患者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FLT3-ITD患者以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为基础治疗方案下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初诊的成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患者初诊时被随机分为接受ATRA+ATO组(55例)及ATRA+化疗组(46例),使用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FLT3-ITD基因突变,比较FLT3-ITD突变在2组的疗效及预后。结果:FLT3-ITD突变率24.75%(25/101),且FLT3-ITD突变与高白细胞计数、高血红蛋白水平、PML-RARA S亚型、Sanz危险分层高危有关(均P<0.05)。2组FLT3-ITD阳性患者均诱导死亡率高、缓解率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TRA+化疗组中FLT3-ITD突变患者与FLT3-ITD未突变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8.6%、91.2%(P=0.048),ATRA+ATO组中FLT3-ITD突变患者与FLT3-ITD未突变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0.9%、100.0%(P=0.638);ATRA+化疗组中FLT3-ITD突变患者与FLT3-ITD未突变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8%、97.1%(P=0.077),ATRA+ATO组中FLT3-ITD突变患者与FLT3-ITD未突变患者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9%、97.6%(P=0.431)。结论:FLT3-ITD突变在ATRA+化疗治疗方案下复发率高,预后不良,诱导和巩固治疗前2个周期加入ATO治疗可能克服FLT3-ITD突变的影响,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 李娜 窦春慧 管浩然 李大启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维甲酸 亚砷酸 预后因素 DA-EPOCH-R方案治疗老年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安全性分析 2017年 观察DA-EPOCH-R方案治疗老年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对象和方法:采用DA-EPOCH-R方案治疗23例老年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与26例非老年患者以及采用R-CHOP方案治疗18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其与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毒副作用,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17例患者共接受91个疗程化疗,中位化疗疗程为6个(2-8个)。2-4个疗程化疗后12例达完全缓解(70.6%);与非老年组26例患者对比,二者完全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与应用R-CHOP方案的18例老年患者相比,其完全缓解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58个月(13-62个月),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1.6%和88.2%。本方案主要的毒副作用为血液学毒性反应,化疗结束后的随访时间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未出现继发性第二肿瘤。结论:DA-EPOCH-R方案治疗老年性非霍奇金淋巴瘤CR率较高,患者耐受性好。 吴尉 李大启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