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室壁激动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李晓平李学文
- 关键词:不同部位起搏心脏起搏器激动室壁心室起搏器治疗
-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肌收缩速度与位移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技术以及基于此技术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技术,定量测量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心肌各节段各时相运动速度与位移,进而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心肌运动的变化。方法选择心尖部(RVA)起搏患者20例及间隔部(RVS)起搏患者20例,在静息状态下,同步记录磁频心电图,TVI模式下获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和左室长轴观的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并储存,应用心尖四腔观获取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和左室侧壁的时间-速度曲线,应用心尖二腔、左室长轴观获取左室前壁、下壁、左室前间隔和后壁的时间-速度曲线,测量各节段心肌基底段、中段的收缩速度及最大位移并分析。结果不同心肌节段的最大位移:RVA组与RVS组组内同一室壁均为基底段>中段(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心肌节段收缩峰值速度:在RVS组同一室壁均为基底段>中段(P<0.05),在RVA组仅左室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为基底段>中段(P<0.05)。③RVS组与RVA组在起搏器植入一周时二维超声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部位起搏心肌运动的初步特征为:RVS组同一室壁心肌运动速度和位移从基底段至中段呈梯度样减低,而RVA组在部分心肌节段心肌运动速度的梯度消失,位移梯度不变。
- 李晓平李学文
- 关键词:起搏部位心肌运动速度组织速度成像
- 右室心尖部与间隔部起搏对室壁运动的影响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右室心尖部(RVA)及间隔部(RVS)起搏对室壁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RVA起搏(RVA组)及20例RVS起搏(RVS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同步记录磁频心电图,在QTVI模式下采集标准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和左室长轴的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并储存,测量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段心肌收缩时间间期,评价RVA与RVS起搏时心肌运动的变化。结果①与RVS组比较,RVA组部分心肌节段收缩达峰时间明显延迟,以左室侧壁、后壁为著。②与RVS组比较,RVA组QRS波增宽,左室内机械收缩同步性及左、右心室间机械收缩同步性降低。③RVA组收缩后再收缩以及舒张后期的异常收缩节段数较RVS组增加。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 李晓平李学文王健康春松王雄吕吉元
- 关键词:起搏部位心肌运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 动态对比增强与扩散峰度成像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随着影像诊断的发展,精准的术前诊断为胶质瘤患者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目前磁共振新技术应用逐渐增多,也使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准确性相应增加。本文对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及扩散峰度成像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李晓平徐成
- 关键词:影像诊断成像技术胶质瘤动态对比增强峰度磁共振新技术
-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心律失常6例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评价三维标测(Carto)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难治性心律失常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术中运用Carto重建肺静脉和心房的模拟三维结构图像,心房颤动在左右肺静脉口周围0.5cm^1.0cm处作环形电隔离,由三维标测系统监测消融路径是否连续。心房扑动病人在心动过速折返环的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并以冷肝素盐水灌注导管,术后随访观察。结果6例消融病人,2例随访5个月无复发,1例于术后第3天出现1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另3例病人术后均无任何不适,体表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应用Carto系统指导导管射频消融难治性心律失常治疗安全有效。
- 李晓平李学文董建增王雄赵太生刘向东王群吴萍吕吉元
- 关键词:心房扑动CARTO系统
- 不同部位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急性凝血功能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各2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7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起搏器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术后7d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P<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7d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并发血栓性疾病。
- 郑磊李学文张慧颖李毅刘亮李晓平王裕岱
- 关键词:心律失常不同部位起搏凝血功能
-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室壁运动的影响
- 目的: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技术以及基于此技术的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定量测量右心室不...
- 李晓平
- 关键词:室壁运动多普勒成像舒张功能心肌运动起搏部位
- 文献传递
- 多模态磁共振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利用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技术(DCE-MRI)及其灌注参数,对中枢神经胶质瘤(LGG&HGG)、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脑转移瘤及脑膜瘤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1例脑肿瘤(8例LGG,17例...
- 李晓平
- 关键词:DCE-MRI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脑转移
- 文献传递
-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房颤与维持窦律疗效评价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与普罗帕酮组(20例),分别给予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在静脉注射过程中,转为窦性心律后停用。结果普罗帕酮组房颤转复率为75%,胺碘酮组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律时间普罗帕酮组短于胺碘酮组(P<0.01)。对血压的影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对Q-T间期的影响,胺碘酮组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复律后窦律的维持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随访1年胺碘酮组对于窦律的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组(P<0.05)。结论普罗帕酮对阵发性房颤的转复率高于胺碘酮,而对于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律维持胺碘酮高于普罗帕酮,但胺碘酮组对Q-T间期的影响较大。
- 刘江涛李晓平
-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复律
-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成像在成人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李晓平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