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 作品数:31 被引量:17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部手术中右旋美托咪定对全凭静脉麻醉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在腹部手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TCI为基础的全凭静脉麻醉,全程复合使用右旋美托咪定,探讨其对丙泊酚用量、术后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和复苏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DEX1)、实验组2(DEX2)、对照组(Control)3组。DEX1组患者于15 min内输注0.5μg/kg右旋美托咪定,随即以0.25μg.kg-1.h-1输注右旋美托咪定至拔管;DEX2患者于15 min内输注0.5μg/kg右旋美托咪定,随即以0.5μg.kg-1.h-1输注右旋美托咪定至拔管;Control组同法输注生理盐水。右旋美托咪定负荷剂量完成后开始丙泊酚TCI输注麻醉诱导,静脉给予顺式阿曲库胺、瑞芬太尼TCI全凭静脉麻醉维持。记录丙泊酚麻醉诱导及围术期各观察点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值,术中丙泊酚用量,复苏期拔管时间、睁眼时间、血流动力学数据等。【结果】在麻醉诱导中Narcotrend值达到D2时,DEX 1组和DEX 2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Control组(P<0.05)。全程丙泊酚用量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围手术期各观察点丙泊酚效应室浓度DEX 1和DEX 2组均明显小于Control组(P<0.05)。麻醉复苏期停止输注丙泊酚到拔出气管导管时间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止瑞芬太尼输注到拔出气管导管时间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睁眼时间DEX 1、DEX 2组均较control明显延长(P<0.05)。麻醉复苏期血压、心率变化实验组较对照组稳定,DEX 2组尤为明显。【结论】成人腹部手术全凭静脉麻醉全程复合较大剂量(0.5μg.kg-1.h-1)右旋美托咪定可减少麻醉诱导和术中各观察点丙泊酚的需要量,术中可节省丙泊酚约25%;右旋美托咪定对麻醉复苏期气管拔管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剂量相关性延长睁眼时间,复苏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平稳。
- 肖亮灿李坤河李毅舒海华江楠黄文起
-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腹部手术
- 快通道胃肠手术后咽部并发症处理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一种有效防治快通道胃肠道手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以更好满足临床和患者的要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选择本院拟在全麻下行开腹胃肠道手术者280例,随机分为4组,各70例,A组(对照组),气管导管用医用石蜡油润滑;B组,气管导管用丁卡因胶浆润滑;C组,气管导管用丁卡因胶浆润滑+插管后静注地塞米松10 mg;D组,C组基础上加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记录并比较各组麻醉拔管后10 min、30 min、1 h、6 h、12 h、24 h时的术后咽喉痛(POST)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观察在PACU期间1 h内的吸痰例数。结果拔管后10 min观察点同期比较,B、C、D组POST发生率低于A组(P<0.05);30 min观察点同期比较,B、C、D组POST发生率低于A组(P<0.05),D组分别低于B、C组(P<0.05);1 h观察点同期比较,B、C、D组POST发生率低于A组(P<0.05),D组分别低于B、C组(P<0.05);6 h观察点同期比较,D组POST发生率低于A组(P<0.05);12 h、24 h观察点组间POS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ACU观察期间的吸痰人数,C、D组发生率低于A、B组(P<0.05);A、B组之间,C、D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导管润滑复合静脉用药的多模式处理可有效防止POST,复合静注激素可有效减少拔管后气道分泌物。
- 李坤河李毅陈祯黄贤君肖亮灿
- 关键词:胃肠疾病咽喉疼痛快通道
- 体外循环中有效搏动性灌注的判断及标准探讨
-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应用搏动性血流灌注(pulsatile perfusion,PP)时如何判断搏动血流的有效性及标准。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513...
- 黄伟明朱艳玲李毅荣健
- 关键词:体外循环搏动灌注血流动力学脉压差
- 文献传递
- 日间手术中应用地佐辛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地佐辛在日间手术中应用对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的研究方法,选择拟在无痛肠镜检查治疗手术者12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3组,各40例,PF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芬太尼50μg;PD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地佐辛0.05 mg/kg;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5 mg/kg。记录并比较各组术中生命体征、丙泊酚剂量、苏醒时间。结果 D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 O2)较PF组、PD组显著平稳(P<0.05);PD组术中丙泊酚使用量较PF组显著减少(P<0.05),D组术后复苏时间较PF组、PD组显著缩短(P<0.05);D组和PD组术后患者对术中、复苏期间综合舒适度高于PF组(P<0.05);而操作医生满意度3组基本一致(P>0.05);不良反应中头晕D组和PD组各4例(10%)低于PF组8例(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体动低于PD组和PF组(P<0.05);D组呼吸抑制低于PF组(P<0.05)。结论地佐辛可为日间手术无痛肠镜检查治疗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可以缩短复苏时间,保障患者快速康复,且无药物不良反应,其应用剂量为地佐辛0.15 mg/kg缓慢静脉注射,可在临床中选用。
- 李坤河邵欣欣彭伟李毅肖亮灿
- 关键词:地佐辛日间手术无痛肠镜检查
- 灵芝孢子粉对脂多糖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脂多糖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影响,以探讨灵芝孢子粉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脑保护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脂多糖(LPS)组:立体定向注射LPS;LPS加灵芝孢子粉组:先用灵芝孢子粉灌胃3天,立体定向注射LPS,继续灌胃14天,直至处死;正常对照组:立体定向注射PBS。分别于LPS注射后14天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RTPCR法检测中脑黑质TH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行为学改变:LPS加灵芝孢子粉组14天的旋转次数30min为(94±3)r;LPS组的14天的旋转次数30min为(125±12)r。免疫组化显示2组术侧中脑TH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正常明显下降,但LPS加灵芝孢子粉组的TH阳性细胞数较LPS组明显增多(P<0.01)。RTPCR检测显示LPS加灵芝孢子粉组TH的mRNA表达量较LPS组的显著增加(P<0.01)。结论灵芝孢子粉的干预可有效改善LPS大鼠的旋转行为,减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提示灵芝孢子粉对LPS所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起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 杨海华徐评议刘焯霖朱雯李毅叶饮勇
- 关键词:灵芝孢子粉脂多糖酪氨酸羟化酶帕金森病
- 炎性痛敏触发术后持久伤害性敏化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建立改良外周炎性痛敏触发切口痛后持久伤害性敏化的动物模型,动态观察术前痛敏对切口痛后持久伤害性敏化大鼠疼痛行为学及脊髓水平蛋白激酶Mζ(PKMζ)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非触发组和触发组,各14只。非触发组大鼠脚底注射0.9%氯化钠溶液5μl,触发组大鼠脚底注射1%角叉菜胶5μl。两组分别于实验前、炎性痛敏后1~6 d以及切口痛后1~10 d观察大鼠对机械和伤害性热刺激的疼痛行为学变化;分别于切口痛前及后1、3、10 d观察脊髓PKMζ的表达。结果实验前所有大鼠机械刺激缩爪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值(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触发组大鼠在注射1%角叉菜胶5μl后出现了短暂的痛阈降低,并于3 d后恢复到基础值;两组大鼠切口痛后均出现活动频繁、跛行、舔咬手术切口等异常行为,与术前比较,两组大鼠的MWT、TWL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切口术后5 d,非触发组大鼠的MWT、TWL逐渐升高,于术后10 d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触发组大鼠MWT、TWL在各时间点均低于非触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观察结束。与非触发组及术前相比,触发组大鼠脊髓背角PKMζ含量迅速升高(P<0.05),并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至观察结束。非触发组大鼠脊髓背角中PKMζ含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大鼠脊髓背角中PKMζ免疫阳性细胞均有少量表达,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浅层。与非触发组及术前相比,术后10 d触发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PKMζ的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非触发组脊髓背角浅层PKMζ的免疫阳性细胞数虽有所增加,但数量明显低于触发组(P<0.05)。结论术前外周炎性痛敏可以触发切口痛后大鼠持久伤害性的敏化状态;脊髓背角PKMζ特异性抑制剂ZIP可以抑制这一敏化状态,这一作用与其特异性抑制脊髓水平PKM�
- 李坤河李毅牛丽君杨广赵晴文志双张劲军安珂
- 关键词:蛋白激酶类脊髓
- 新型渗透性铁螯合剂阻断乳胞素诱导的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和黑质纹状体DA神经元损伤研究
- 帕金森病(PD)及其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涉及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的功能障碍和黑质(SN)铁离子的沉积,铁代谢障碍可能干扰UPS系统,进而导致了黑质细胞的变性。蛋白酶体功能障碍导致蛋白的沉积、Lewy小体形成和SN...
- 徐评议朱雯李毅冯慧宇刘焯霖
- 关键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铁螯合剂泛素-蛋白酶体神经元损伤渗透性
- 文献传递
- 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差异表达蛋白质组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U/R)损伤后肠黏膜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变化,为探讨II/R损伤后肠黏膜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只SD大鼠,完全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II/R损伤组(II/R组),每组8只。S组只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但不阻断,II/R组阻断SMA 1h后再开放1h。再灌注结束即刻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凝胶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NCBInr蛋白数据库鉴定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S组和II/R组分别有(1287±20)和(1404±20)个蛋白质点得到分离,组内匹配点数分别有(1136±20)和(1197±20)个,匹配率分别为88.3%和85.3%;组间匹配点数为(1084±20)个,匹配率为84.2%。发现16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其中12个在II/R组中表达下调,4个表达上调。通过质谱分析鉴定13个蛋白质,检索NCBInr数据库查询到其主要是顺乌头酸酶、丙酮酸激酶和细胞色素C还原酶,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醛脱氢酶和醛糖还原酶,前3种酶与改善能量代谢相关,后3种酶与抗氧化应激、抑制凋亡相关。结论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正常与II/R损伤后大鼠肠黏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II/R的损伤机制可能与顺乌头酸酶、丙酮酸激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A3、醛脱氢酶和醛糖还原酶的下调有关。
- 李云胜刘克玄刘家欣李毅黄文起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黏膜
- 缺血后处理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I/R)损伤后肠黏膜的蛋白质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肠保护机制。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I/R组和IPo组。IIL/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再开放60min,IPo组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三个循环灌注30s/阻断30S,余同II/R组。再灌注结束即刻在距回肠末端5cm处取20cm小肠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 5.0图像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研究发现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6个在IPo组中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9个通过鉴定及功能分析,其中醛糖还原酶、醛脱氢酶与抗氧化应激和抑制凋亡相关。结论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IPo与II/R损伤后肠黏膜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IPo的肠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上调醛糖还原酶和醛脱氢酶的表达,从而抑制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有关。
- 刘克玄李云胜李偲李毅廖东江黄文起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组学醛糖还原酶醛脱氢酶
- 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急救箱的设计与管理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设计便携式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急救箱并了解其应用效果。方法设计便携式ECMO急救箱并进行管理,包括归纳整理ECMO相关物品列出清单,划分6个类别分别置于可透视的袋中并标识置于急救箱中,采用加锁管理和按照“定人、定期、定质、定量”进行检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需实施ECMO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18例设为对照组,运用传统急救包进行急救;选取2021年1月至4月需实施ECMO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1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运用便携式ECMO急救箱进行急救。比较两组备物时间及物品完好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备物时间(5.0±0.3)min较对照组(35.2±18.0)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85,P<0.001)。观察组物品完好率94.4%高于对照组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6,P<0.05)。结论便携式ECMO急救箱保证了物品完好性并缩短了备物时间,并方便医护人员在急救时快速找到物品,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ECMO急救箱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便于携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蒋玉梅石勇序荣健曹璐石寒李毅李勇华吕林华
-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急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