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辉

作品数:6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话语
  • 2篇隐喻
  • 2篇语用移情
  • 2篇关联性解释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距离
  • 1篇言语
  • 1篇移情
  • 1篇语境
  • 1篇语境选择
  • 1篇语用功能
  • 1篇语用研究
  • 1篇突显
  • 1篇趋同
  • 1篇主体间
  • 1篇连贯
  • 1篇话语连贯

机构

  • 6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作者

  • 6篇李海辉
  • 1篇何自然

传媒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01
  • 2篇200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隐喻的关联性解释被引量:8
2000年
本文详细介绍了关联理论的隐喻观,并将它和其他隐喻理论进行了比较,发现 关联理论从心理的角度、以动态的方式考察隐喻,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说明隐喻的成因和工 作机制方面的不足。
李海辉
关键词:隐喻
话语缓和的语用移情解读被引量:10
2012年
缓和语具有视角转换、情感趋同及利他的语用移情特征,说明话语缓和与移情有着内在的联系:缓和语表达了移情,移情实现了缓和。话语缓和中的语用移情可分为认知移情、情感移情、身份移情与文化移情,而主体间相互移情是话语缓和策略产生与功能实现的机制。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移情制约着缓和策略的选择,而听话人对说话人的反移情则促进了缓和功能的实现。语用移情对话语缓和与语言礼貌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李海辉
关键词:语用移情
隐喻的关联性解释被引量:31
2000年
本文详细介绍了关联理论的隐喻观 ,并将它和其他隐喻理论进行了比较 ,发现关联理论从心理的角度、以动态的方式考察隐喻 ,弥补了传统理论在说明隐喻的成因和工作机制方面的不足。
李海辉
关键词:隐喻
话语连贯的语用研究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框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讨话语 连贯的内在机制。讨论的问题包括连贯的条件、连贯的标准、以及人们在话语 生成时确保连贯的手段和在话语理解时利用连贯的手段。 本研究的出发点是:话语的...
李海辉
关键词:语境选择连贯
文献传递
话语缓和的语用功能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以心理距离的主体间趋同为主要标准,将话语缓和的语用功能划分为情感安抚、关系亲善与说服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分析显示,情感安抚功能只涉及单向主体间趋同,关系亲善功能涉及隐性双向主体间趋同,而说服功能涉及显性双向主体间趋同。在这些功能中,情感安抚的作用独特,因为它启动了双向主体趋同,促成了亲善功能与说服功能的实现。
李海辉何自然
关键词:语用功能心理距离
话语缓和的语用移情机制被引量:2
2018年
话语缓和是一个集手段、过程和结果于一体的复杂现象,它的解释机制是以往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本文在Davis和Martinovski&Mao的模型基础上,尝试构建话语缓和的语用移情模式,旨在阐释其工作机制。该模式描写一个涵盖视角转换、情感趋同和利他的相互移情过程,对话语缓和给出的解释是:说话人移情制约着他对缓和策略的选择,而听话人移情决定了缓和功能的实现。语用移情机制与先前机制具有兼容、互补性,能为相关研究中一些争议性问题提供某种合理的视角,直接或间接地验证了该模式的解释力。
李海辉
关键词:语用移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