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瑞奇

作品数:120 被引量:1,076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6篇科技成果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6篇农业科学
  • 9篇文化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83篇小麦
  • 68篇冬小麦
  • 28篇高产
  • 22篇超高产
  • 15篇超高产冬小麦
  • 11篇小麦品种
  • 10篇氮素
  • 10篇施氮
  • 9篇性状
  • 9篇水分
  • 9篇抗倒
  • 9篇干物质
  • 8篇栽培
  • 8篇生育
  • 8篇棉花
  • 7篇氮量
  • 7篇施氮量
  • 7篇作物
  • 7篇灌溉
  • 7篇灌水

机构

  • 114篇河北农业大学
  • 7篇河北省农林科...
  • 6篇肥城市农业局
  • 4篇石家庄市农林...
  • 3篇河北联合大学
  • 2篇河北理工大学
  • 2篇藁城市农业技...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保定职业技术...
  • 1篇河北省种子总...

作者

  • 120篇李瑞奇
  • 62篇李雁鸣
  • 41篇王红光
  • 29篇李东晓
  • 19篇党红凯
  • 15篇张馨文
  • 15篇孙亚辉
  • 12篇李浩然
  • 11篇马峙英
  • 11篇房琴
  • 8篇孟建
  • 8篇王省芬
  • 7篇张桂寅
  • 7篇李喜焕
  • 5篇李慧玲
  • 5篇卜冬宁
  • 5篇程瑞婷
  • 5篇贾彬
  • 4篇段会军
  • 4篇张连

传媒

  • 29篇麦类作物学报
  • 8篇华北农学报
  • 8篇河北农业大学...
  • 6篇河北农业大学...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植物遗传资源...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作物杂志
  • 2篇中国沼气
  • 2篇高等农业教育
  • 2篇可再生能源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中国果菜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Journa...
  • 1篇棉花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7篇2024
  • 5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6
  • 8篇2015
  • 10篇2014
  • 5篇2013
  • 11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北省冬小麦丰产抗旱性表型鉴定指标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以河北省审定的8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防雨棚春季干旱和露地灌溉2个处理,分别于开花期、成熟期调查株高等27个表型性状,分析了各表型性状与单株子粒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株成穗数等12个性状与单株子粒产量抗旱系数或抗旱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表型性状变异系数,明确了提高单株成穗数、穗粒数、灌溉条件下较长的旗叶长度和干旱条件下较短的旗叶长度是培育丰产抗旱小麦新品种的主攻方向;子粒比重、子粒长度及干旱条件下的结实率和每穗小穗数可作为河北省小麦种质资源丰产抗旱性的鉴定依据;河北省小麦品种丰产性高,而抗旱性尚需进一步改善。
李瑞奇卜冬宁张晓李雁鸣
关键词:冬小麦表型性状
水分和钾肥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为明确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选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石新616’)进行了灌水次数(0、1、2和3水)和施钾量(K2O 0、112.5和225 kg/hm2)的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2年中越冬期和起身期的总茎数、越冬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的方差不同质,其它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均方差同质。2年综合分析,4个灌水水平中以W2中后期的总茎数最多,而W3的总茎数下降;干物质积累量也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大,但不同时期不同灌水水平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显著性不同,总的趋势是不灌水的W0处理最低,W3处理最高;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值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参数增加的幅度不同。由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相互作用,总的看来,W2产量最高,W0最低。生育中后期的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施钾量水平比较,仅K0与K1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而3个施钾量水平之间的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都是两两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增施钾肥可以全面改善小麦的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综合本研究结果,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2次水,在氮磷配合适宜条件下施用K2O 225 kg/hm2,可以基本满足目前高产、超高产对水分和钾肥的需求,实现高产节水的双重效果。
王丽金赵雪飞李瑞奇李雁鸣
关键词:冬小麦灌水次数施钾量干物质积累
超高产冬小麦对氮的吸收、积累、分配和利用
为明确超高产栽培条件下(≥9000 kg·hm)冬小麦氮素营养特点,2004—2006年冬小麦生长季通过田间取样,分器官测定氮含量,研究了超高产冬小麦氮素吸收、积累与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在产量水平9000 kg·hm左右...
党红凯李瑞奇李雁鸣孙亚辉张馨文
关键词:超高产冬小麦氮素
文献传递
冬小麦不同种植形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研究了小麦的缩行种植(10cm等行距)与常规种植(16.5cm:16.5cm:26.4cm)两种种植形式对产量与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生态区域内,应用缩行种植技术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三要素的优化构成,最终表现为作物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水分的经济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小麦缩行种植是实现高产、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张胜爱郝秀钗崔爱珍秦青春李瑞奇
关键词:冬小麦水分利用
叶面喷施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8
2012年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微肥施用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锌、铁、硒3种微肥对小麦产量、籽粒锌、铁、硒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肥中只有喷硒增产作用显著(P<0.05),但喷锌、铁、硒分别显著增加了千粒重、穗数和穗粒数。3种微肥均能明显提高籽粒中相应的微量元素含量,但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均不显著。
张晓卜冬宁李瑞奇李雁鸣
关键词:冬小麦
关于加强实验室管理培养作物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2013年
为了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培养作物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文章在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基础上,探索了应用于作物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室管理措施,即加强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重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增加激励措施等活动。
刘连涛刘梦星王睿辉李瑞奇孙红春李存东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大学生作物学
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对磷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被引量:22
2012年
为明确超高产栽培条件下(≥9000 kg/hm2)冬小麦的磷素营养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研究依据,于2004~2006年冬小麦生长期间,通过田间取样,分器官测定磷素含量,研究了超高产冬小麦对磷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在产量水平为9000 kg/hm2左右的条件下,不同品种各器官中的含磷量及全生育期中磷的总积累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一般不显著,显示出不同品种磷素营养特点的共性特征。地上部不同器官的含磷量(P2O5,下同)为0.25%~2.32%(干重)。不同生育时期含磷量最高的器官随生育进程逐渐更替,生育早期为叶鞘,中期为茎秆和穗,后期为籽粒。不同品种小麦各器官对磷的积累量,生育前期一般以叶片中最高,生育后期以籽粒中最高。小麦吸收的磷在孕穗期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多数品种在50%以上。成熟期磷在籽粒中的分配率最高,各品种均达到60%以上。在本研究的超高产栽培条件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全生育期地上部器官中磷的最高积累量为110.8~151.4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吸收磷素1.25~1.66 kg。各品种对磷吸收量最高的阶段,一般都在起身到开花期之间,其次是在冬前的苗期。这表明,冬前和起身到开花期是冬小麦吸收磷的关键时期。根据上述磷的吸收积累特点,在确定施肥方案时,磷肥应以底肥为主,以促进小麦生长和对磷的吸收。
党红凯李瑞奇李雁鸣张馨文孙亚辉
关键词:超高产栽培冬小麦
灌水次数和施磷量对冬小麦养分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0年
为给利用灌水和施肥措施调控小麦生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环境条件下,分别于2007-2008年(丰水年)在保定市、2008-2009年(平水年)在藁城市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冀5265)进行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灌水次数(保证底墒的基础上设全生育期灌0、1、2和3次水3个灌水水平,分别用W0、W1、W2和W3表示)和施磷量(设0、75和150 kg·hm^(-2)3个施磷水平,分别用P0、P1和P2表示)对小麦养分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次数和施磷量对小麦植株的氯、磷、钾积累都有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受降水年型的影响。丰水年灌水次数对氮、磷、钾积累量的影响较小,平水年灌水次数对氮、磷积累量的影响显著,氮、磷积累量在生育中后期都随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钾素积累量各生育时期受灌水影响不一致。丰水年施磷对氮素积累量影响不明显,磷素积累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钾素积累量生育前中期以P0和P2较高,后期以P2较高;平水年,氮素和钾素积累量均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而磷素积累量受施磷量影响较小。适当灌溉和施磷可提高小麦养分生产效率、氮素和磷素收获指数,对钾素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小。2年中灌水处理(W1、W2、W3)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不灌水处理W0,但2007-2008年W1产量最高,2008-2009年则表现为W3>W2>W1。2年中P1和P2的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P0,但2007-2008年P1产量最高,2008-2009年P2产量最高,显示出磷素与水分的互补作用,即"水少磷多"或"水多磷少"都可以实现高产。根据研究结果,在河北平原常年降水(小麦全生育期100 mm左右)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2次,施P_2O_5 150kg·hm^(-2);丰水年(200 mm左右)全生育期灌溉1次,施P_2O_5 75 kg·hm^(-2),可以取得较理想的产量。
李云李金霞李瑞奇李雁鸣
关键词:冬小麦灌水次数施磷量养分积累量籽粒产量
推迟拔节水对冬小麦群个体结构特征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为了明确河北省限灌1水条件下推迟拔节水对小麦群个体结构和质量的影响,于2019-2020年以衡观35和藁优2018为供试材料,全生育期仅灌1水,设置3个灌水时期,分别在拔节期(T1)、拔节后6 d(T2)和拔节后12 d(T3)灌水60 mm,分析推迟拔节水后冬小麦个体结构、群体大小、冠层光分布、花后各叶层衰老以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灌水时期的推迟,两品种上三叶的长度和面积、穗长、株高、穗数、开花期至花后21 d的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总截获率以及旗叶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都呈降低趋势,但倒2叶及以下各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呈上升趋势。T2和T3处理冠层中下部叶片受光条件的改善显著延缓了叶片SPAD值的衰退,T1处理的倒2叶SPAD值在花后21 d时开始显著低于推迟灌溉处理,倒3叶、倒4叶和倒5叶SPAD值均在开花期时已显著低于推迟灌溉处理,T1处理叶片的早衰使其LAI在花后28 d时低于T2和T3处理。最终T2处理依靠较优的冠层光分布和个体叶片质量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藁优2018的T3处理产量也显著高于T1处理,但衡观35的T3处理因穗数过少,导致产量低于T1处理。拔节后6 d灌溉同步提升了小麦群个体质量,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何璐李浩然李东晓房琴何建宁王红光李瑞奇
关键词:灌溉时期冬小麦
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DNA指纹图谱和遗传多样性
马峙英张贵寅王省芬李喜焕李瑞奇吴立强张月辰
该项目对棉花AFLP技术体系、棉花AFLP指纹图谱绘制标准方法;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骨干品种AFLP指纹图谱绘制及其稳定性、基于AFLP和SSR遗传多样性、纤维品质;转基因抗虫棉主要农艺性状、纤维品质、抗黄萎病和抗虫性;...
关键词:
关键词:棉花DNA指纹图谱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