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生

作品数:9 被引量:40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瘢痕
  • 6篇瘢痕疙瘩
  • 6篇细胞
  • 3篇纤维细胞
  • 3篇抗原
  • 3篇成纤维细胞
  • 2篇基因
  • 2篇核细胞
  • 2篇HLA-DR
  • 1篇单倍型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类
  • 1篇性细胞
  • 1篇血性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细胞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江门市五邑中...

作者

  • 9篇李生
  • 8篇陈东明
  • 4篇鲍卫汉
  • 4篇赵霞
  • 3篇李健宁
  • 2篇孙东杰
  • 2篇毕洪森
  • 1篇聂芳菲
  • 1篇毕红森
  • 1篇惠博生
  • 1篇李建宁
  • 1篇黄辉
  • 1篇唐岩
  • 1篇李东
  • 1篇程爱国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显微手术复合法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001年
李生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显微手术
消瘢醑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复方消瘢醑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 ,为中药治疗瘢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以氢化可的松为实验对照 ,在体外培养的 6例瘢痕疙瘩和 6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消瘢醑 ,利用3 H -TdR掺入法检测 12h ,2 4h ,4 8h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KFB)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 (NFB)增殖活性。 结果  10、10 0、10 0 0 μg/ml消瘢醑和 1× 10 -7mol/L氢化可的松在 12、2 4、4 8h均可抑制NFB和KFB的增殖 ,P <0 0 5。氢化可的松对KFB的抑制作用与NFB相似。 10 μg/ml和 10 0 μg/ml消瘢醑对NFB和KFB增殖的抑制与氢化可的松相似。  结论 消瘢醑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
李宇明李生李建宁黄辉惠博生陈东明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
体内外不同环境下成纤维细胞丝裂素原激活蛋白激酶的变化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脱离体内环境因素时成纤维细胞中信号蛋白表达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作为阴性对照)均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手术患者各6例。取小块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用组织块接种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后,进行细胞传代。试验所用为第5~8代细胞。①评价信号蛋白的含量,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积分吸光度值。②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强度,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值。③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程度用活化率值(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结果:①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平均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均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023±0.005和0.025±0.005,0.030±0.000和0.042±0.004,P<0.05)。②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6048.7±1576.2,3006.3±174.4,P<0.05),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无差异(4876.0±895.8,3966.5±533.1,P>0.05)。③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化率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830±0.134,1.319±0.156,P<0.05)。结论:成纤维细胞在脱离生物体内环境后,其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体外细胞培养中,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间无明显差别,而p44/4
毕洪森陈东明李健宁赵霞李生
关键词:瘢痕疙瘩蛋白激酶类成纤维细胞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44/42细胞生物学特性
HLA-DR、HLA-DQ分子在瘢痕疙瘩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变化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HLA-DR和HLA-DQ分子的含量及其基因型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10例瘢痕疙瘩患者、10例扁平瘢痕患者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LA-DR、HLA-DQ分子的含量;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方法检测60例瘢痕疙瘩患者和1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和HLA-DQ的基因位点。结果:①瘢痕疙瘩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HLA-DQ分子含量的变化:瘢痕疙瘩组HLA-DR+、HLA-DQ+细胞的积分光密度(813.16±62.77,420.12±94.25)高于扁平瘢痕组(636.22±133.95,302.77±89.77)和正常人组(597.88±166.36,308.57±44.05)(P<0.01);②瘢痕疙瘩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LA-DR和HLA-DQ基因位点的变化:瘢痕疙瘩组HLA-DR14和HLA-DQ5位点的抗原频率(0.16,0.28)明显高于对照组(0.06,0.15)(P<0.05),HLA-DR17和HLA-DQ8位点的抗原频率(0.02,0.03)明显低于对照组(0.13,0.15)(P<0.05)。结论:HLA-DR和HLA-DQ分子含量在瘢痕疙瘩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增高提示瘢痕疙瘩患者机体可能处于高免疫应答状态;基因型检测结果则提示HLA-DR14、HLA-DQ5可能是瘢痕疙瘩的易感基因,HLA-DR17、HLA-DQ8可能是抵抗基因。
孙东杰陈东明聂芳菲李生赵霞鲍卫汉
关键词:瘢痕疙瘩HLA-DRHLA-DQ
体内外环境因素对成纤维细胞中丝裂素原激活蛋白激酶的影响
目的:研究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对成纤维细胞中信号蛋白表达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二组各6例体外培养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keloidfibroblast, KFB)和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
毕洪森陈东明李健宁赵霞李生
关键词:瘢痕疙瘩
文献传递
瘢痕疙瘩与HLA-II类基因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免疫遗传学因素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对 5 0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HLA Ⅱ类基因分型 ,并以 1 0 0例正常人的HLA Ⅱ类基因为对照。结果 :瘢痕疙瘩组HLA DQ5抗原频率 ( 3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1 4% ) ,相对危险率 (RR) =2 .63 ;HLA DR1 7和HLA DQ8抗原频率 ( 2 % )明显低于对照组 ( 1 4% ,1 5 % ) ,RR =0 .1 3 ,0 .1 2。结论 :瘢痕疙瘩与HLA DQ5基因呈正相关 ,与HLA DR1 7和HLA DQ8基因呈负相关。HLA DQ5、HLA DR1 7和HLA
陈东明李生鲍卫汉
关键词:瘢痕疙瘩HLA-DR抗原频率单倍型
异常瘢痕患者外周血HLA-Ⅱ类及CD1a阳性细胞的免疫遗传调控
2005年
目的:通过研究异常瘢痕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DQ,-DP及CD1a分子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免疫遗传因素在异常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10例瘢痕疙瘩患者、1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10例扁平瘢痕患者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II类分子(HLA-DR,-DQ,-DP)及CD1a分子的表达及分布。结果:①HLA-DR+,-DQ+,-DP+及CD1a+细胞数量在瘢痕疙瘩患者、增生性瘢痕患者、扁平瘢痕患者和正常人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外周血HLA-DR+细胞(813.16±62.77,883.11±146.71;F=10.613,P<0.01,-DQ+细胞(420.12±94.25,439.24±146.65;F=5.143,P<0.01),-DP+细胞(259.40±57.43,271.93±70.38;F=9.177,P<0.01)及CD1a+细胞(580.15±108.48,648.94±185.46;F=8.581,P<0.01)的积分光密度高于扁平瘢痕和正常人组外周血HLA-DR+(636.22±133.95,597.88±166.36),-DQ+(302.77±89.77,308.57±44.05),-DP+(192.96±51.32,159.01±31.99)及CD1a+(423.53±142.36,368.67±117.18)细胞的积分光密度,表明瘢痕疙瘩患者和增生性瘢痕患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DR,-DQ,-DP及CD1a蛋白含量高于扁平瘢痕患者和正常人组。结论:瘢痕疙瘩患者和增生性瘢痕患者外周血HLA-DR,-DQ,-DP及CD1a蛋?
李生陈东明程爱国鲍卫汉唐岩毕红森
关键词:瘢痕单核细胞HLA抗原
瘢痕疙瘩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BDQB基因位点的关联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与HLA-Ⅱ类抗原基因位点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讨瘢痕疙瘩免疫学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盐析法提取50例瘢痕疙瘩和50例正常人外周血DNA,2.利用PCR-SSP方法检测HLA-DR1、4、...
陈东明李生鲍卫汉孙东杰
文献传递
国产膨体聚四氟乙烯植入大鼠皮下后的相关组织学变化被引量:30
2005年
目的探讨经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国产膨体聚四氟乙烯软组织补片植入实验动物皮下后的相关组织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在动物皮下植入经不同条件处理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与周围组织相嵌的动态变化及其本身材料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不同方法处理后的膨体聚四氟乙烯植入后均有组织长入。植入后3d对照组细胞浸润量最大,至28d的组织长入量最多,其次为切削组。高压高温组和钳夹组细胞浸润量和组织长入量较少,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动物体内移植国产膨体聚四氟乙烯软组织补片后72h即有细胞浸润,植入后7d即有明显的组织长入。膨体聚四氟乙烯软组织补片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组织长入时间的影响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李东陈东明李生赵霞李健宁
关键词:膨体聚四氟乙烯组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