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荣兴

作品数:139 被引量:340H指数:9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91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18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冶金工程
  • 19篇化学工程
  • 13篇金属学及工艺
  • 1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3篇理学
  • 11篇电气工程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矿业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8篇电解
  • 11篇铝电解
  • 11篇浸出
  • 10篇电池
  • 9篇动力学
  • 8篇电沉积
  • 8篇电化学
  • 7篇电极
  • 7篇电压
  • 7篇多晶
  • 7篇多晶硅
  • 7篇氧化铝
  • 7篇脉冲电压
  • 7篇纳米
  • 7篇空气电池
  • 7篇粉末冶金
  • 7篇
  • 7篇
  • 6篇热力学
  • 5篇电解槽

机构

  • 133篇昆明理工大学
  • 52篇昆明冶金研究...
  • 25篇云南冶金集团...
  • 3篇云南大学
  • 3篇云南财经大学
  • 3篇昆明冶研新材...
  • 3篇昆明冶金研究...
  • 2篇中国科学院过...
  • 1篇南华大学
  • 1篇沈阳化工学院
  • 1篇江西理工大学
  • 1篇云南铜业股份...
  • 1篇云南省科技厅
  • 1篇四川机电职业...
  • 1篇文山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云南冶金集团...
  • 1篇云南铜业科技...
  • 1篇云南文山铝业...
  • 1篇云南云铝润鑫...

作者

  • 137篇李荣兴
  • 114篇谢刚
  • 77篇俞小花
  • 20篇侯彦青
  • 16篇田林
  • 15篇于站良
  • 11篇张皓东
  • 11篇杨大锦
  • 10篇和晓才
  • 10篇林艳
  • 9篇姚云
  • 8篇华一新
  • 8篇王华
  • 8篇朱祖泽
  • 8篇杨显万
  • 8篇何蔼平
  • 8篇马骏骑
  • 8篇张利波
  • 8篇彭金辉
  • 8篇张世敏

传媒

  • 15篇轻金属
  • 6篇云南冶金
  • 5篇中国有色金属...
  • 5篇有色金属工程
  • 3篇化工新型材料
  • 3篇有色金属(冶...
  • 3篇热加工工艺
  • 3篇材料导报
  • 3篇炭素技术
  • 3篇矿冶
  • 3篇昆明理工大学...
  • 2篇现代化工
  • 2篇硅酸盐学报
  • 2篇矿冶工程
  • 2篇功能材料
  • 2篇化工进展
  • 2篇人工晶体学报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11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11篇2016
  • 6篇2015
  • 1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2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13篇2006
  • 8篇2005
  • 5篇2004
1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锰酸镧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锰酸镧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正硅酸乙酯加入水、氨水和乙醇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得到的溶液中,搅拌获得SiO<Sub>2</Sub>微球悬浮液,经离心、洗涤、烘干后得到SiO<Sub...
俞小花王露崔鹏媛张文之吴占新陈璐沈庆峰刘春侠谢刚林艳李荣兴
文献传递
金属铜电沉积过程分形研究
对金属铜电沉积过程中的二维枝晶生长现象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沉积时间和电流之间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外加电压、电解质浓度以及实验温度等实验条件对电沉积产物形貌及其分形维数的影响。分形维数随外加电压的改变呈现不规则的变动.随电解质...
张皓东谢刚李荣兴陈书荣
关键词:电沉积分形枝晶
文献传递
一种提高多晶硅还原炉单炉产量的电加热装置及其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多晶硅还原炉单炉产量的电加热装置及其方法,属于多晶硅生产技术领域。该装置的多晶硅还原炉炉体底部设有多晶硅还原炉底盘,多晶硅还原炉底盘底部插入电极,电极外部设有绝缘件,电极顶部连接硅棒,电极底部通过双电源...
聂陟枫谢刚马文会俞小花李荣兴
文献传递
工业硅生物质球团的制备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本实验以洗精煤、木炭粉、石油焦、微硅粉为原料,生物质采用水稻秸秆,研究了NaOH溶液浓度、成型压力、生物质含量、以及秸秆长度对生物质球团性能能够的影响,并与市购R粘结剂制备的球团性能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溶液浓度为3.6mol/L,成型压力为35Mpa,生物质含量为2.5%,秸秆长度为2.0-2.5cm。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生物质球团湿球抗压强度为4489.8N,干球抗压强度为7991.4N,抗碎率为82.22%,热强度为86.11%,孔隙率为25.00%。与R粘结剂制备的球团相比,除孔隙率降低外,其它性能均有所提高。
杨妮谢刚包崇军俞小花和晓才李荣兴甘胤侯彦青
关键词:工业硅球团生物质
拜耳法生产氧化铝锌杂质的脱除研究现状
铝土矿中的锌杂质会直接影响氧化铝产品的纯度,影响氧化铝的生产指标。由于氢氧化锌为两性物质,所以锌在拜耳法生产系统中主要以ZnO22-的形式存,再加上锌与铝在苛性液体中有着较为相似的化学行为,这就使得在拜耳液中脱锌极其困难...
史英杰李荣兴俞小花张涛
关键词:氧化铝硫化物脱锌高硫铝土矿
超声波场下铝酸钠溶液脱除硅、铁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在超声波场下,对铝酸钠溶液中硅、铁杂质的脱除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分别考察了温度、超声波强度、反应时间、氧化钙及铝酸钙的用量等因素对铝酸钠溶液中硅、铁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80℃,CaO加入量为5g·L-1,3CaO·Al2O3·6H2O的加入量为4g·L-1,反应时间2.0h,超声波强度20W·cm-2条件下,硅、铁脱除率分别达到99.78%,99.54%,硅量指数可达11000。相比没有超声波的条件下,硅、铁脱除率分别提高了14.58%,21.04%。对获得的硅铁渣进行了XRD及SEM分析,结果表明,脱杂形成的硅铁渣分子排例紧密,结构稳定。这说明用CaO+3CaO·Al2O3·6H2O作混合脱杂剂,并在超声波条件下在铝酸钠溶液中脱除硅、铁是可行的。
和晓才谢刚李怀仁魏可陈家辉崔涛徐庆鑫李荣兴
关键词:超声波场铝酸钠溶液
西门子CVD还原炉辐射换热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14年
本文考虑包括热辐射在内的质量传递、动量传递、能量传递三维模型,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对12对棒西门子多晶硅CVD还原炉硅沉积过程的传热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应用传热模型计算了实际还原过程的总能耗,并与实际生产运行测量值进行比较,相对误差为7.1%,表明传热模型准确可靠。基于DO离散坐标辐射模型,详细分析了硅棒与反应器壁间的辐射换热情况,探讨了硅棒生长过程中内、外环硅棒辐射能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器壁发射率对还原炉内辐射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换热是硅沉积过程最主要的热量传递形式;外环硅棒的辐射能远大于内环硅棒的辐射能,并且外环硅棒的辐射能随硅棒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硅棒辐射能随着反应器壁材料发射率的增大而增大,并采用典型工况数据,计算了不同反应器壁材料发射率条件下的产品单位质量理论能耗。
聂陟枫谢刚侯彦青崔焱李荣兴宋东明
关键词:辐射换热多晶硅数值模拟
化学沉淀制备超细银粉及其形貌特征被引量:13
2004年
化学沉积法是制备银粉的重要方法,文章研究了还原条件对银粉的结构形貌的影响。通过有效控制还原剂、还原温度及pH等工艺参数变化,可获得球状、方形;枝晶状等不同形貌的银粉。
韦群燕谢刚李荣兴杨项军谭富彬
关键词:超细银粉形貌特征化学沉积还原温度工艺参数
高温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电位-pH图被引量:1
2019年
在湿法冶金过程中,为了提高反应速度、浸出率及减少环境污染,加压酸浸对金属硫化矿处理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对硫化物加压浸出过程热力学进行分析时,一般通过硫化物-水系电位-pH图来分析浸出的可能性及产物。通过对不同硫化物-水系的热力学计算,绘制了25、150℃下PbS-H_2O系、ZnS-H_2O系、FeS_2-H_2O系、CuFeS_2-H_2O系电位-pH图,并比较了25℃和150℃下各Me_mS_n的浸出电位值。得出复杂硫化矿中最容易浸出的是闪锌矿,各种铜的硫化物较难浸出,黄铜矿的浸出较容易,但黄铜矿的第一步浸出只是生成CuS和Fe^(2+),黄铁矿比铜蓝和辉铜矿较容易浸出,而比方铅矿困难。以上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单一硫化物的加压浸出提供热力学依据,也可为含铜、铅、锌、铁的复杂多金属硫化物精矿直接高温加压浸出提供热力学依据。
俞小花史春阳李荣兴谢刚史淯升杨帆
关键词: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电位-PH图热力学分析
西门子反应器中硅棒的热传递模型被引量:4
2015年
考虑西门子反应器中对流、辐射以及化学反应热三种热传递形式,建立了硅棒的二维轴对称热传递模型。相比于对流和化学反应热,辐射是最主要的传热方式。基于此模型分析了12对棒西门子反应器中硅棒辐射位置和反应器壁发射率对硅棒内部径向温度分布以及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流电加热时,硅棒内部径向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且外环硅棒内部温度梯度要大于内环硅棒温度梯度;降低反应器壁发射率,外环硅棒温度梯度减小,电流密度分布更为均匀。
聂陟枫谢刚侯彦青崔焱李荣兴俞小花
关键词:热量传递电加热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