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曲张
  • 6篇静脉
  • 6篇静脉曲张
  • 5篇胃底
  • 5篇胃底静脉曲张
  • 5篇门静脉
  • 4篇食管
  • 4篇肝硬化
  • 3篇食管胃
  • 3篇破裂出血
  • 3篇胃底静脉曲张...
  • 3篇胃底静脉曲张...
  • 3篇静脉曲张破裂
  • 3篇静脉曲张破裂...
  • 3篇出血
  • 2篇代偿
  • 2篇蛋白
  • 2篇血性
  • 2篇乙肝
  • 2篇乙肝后肝硬化

机构

  • 10篇温州市第二人...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浙江省温州市...
  • 1篇温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3篇杜君彦
  • 7篇李成安
  • 6篇宋丽
  • 5篇吴伟
  • 5篇朱丽明
  • 3篇章若斯
  • 3篇陈红辉
  • 3篇陈玉熹
  • 3篇缪心军
  • 3篇潘杰
  • 2篇陈之力
  • 1篇胡向跃
  • 1篇卢立杰
  • 1篇黄春伟
  • 1篇黄志养
  • 1篇姜利佳
  • 1篇蔡静
  • 1篇朱丽明
  • 1篇金捷
  • 1篇周晴接

传媒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TVE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进行PTVE治疗。结果:20例患者PTVE术后能即刻止血,成功率100%,3 d~3个月后,4例患者发生再出血。PTVE术后3周,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结论:急诊PTVE创伤小、禁忌证少,既控制了上消化道出血,又保持了门静脉的适度压力,起到了保护肝功能的作用,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缪心军陈之力陈红辉陈玉熹章若斯杜君彦吴伟
关键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门静脉
PTVE对门静脉压及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约为20%。短期内再出血发生率为30%~40%[1]。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是预测其破裂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2]。目前药物保守治疗止血成功率低,三腔气囊填塞及内镜下治疗有其局限性。
缪心军陈之力陈红辉陈玉熹章若斯吴伟杜君彦
关键词:静脉曲张门静脉白蛋白
PTVE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0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PTVE(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急性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进行PTVE术治疗。
缪心军章若斯陈玉熹陈红辉杜君彦吴伟
文献传递
内镜硬化联合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评价内镜下注射硬化剂、组织粘合剂与内镜下组织粘合剂联合硬化剂注射三种方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147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分别进行内镜下注射硬化剂(单纯硬化剂组75例),组织粘合剂(单纯组织粘合剂组34例)与内镜下组织粘合剂联合硬化剂(硬化加粘合剂组38例)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术后随访止血率、再出血发生率、曲张静脉曲张消失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对三组治疗前后门静脉及其属支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脾静脉、胃左静脉、脐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的管径、血流速度、血流量)进行了系统观察比较.结果:硬化加粘合剂组的急诊止血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曲张静脉消失率存在显著差异,硬化加粘合剂组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单纯硬化剂组明显高于单纯组织粘合剂组(P<0.05);近期和远期再出血发生率比较,三组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单纯组织粘合剂组最高,硬化加粘合剂组稍低于单纯硬化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治疗后门静脉血管内径均较治疗前减小,脾静脉血管内径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胃左静脉、脐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管内径无显著变化;三组门静脉、脾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胃左静脉、脐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血流量变化不大.结论:内镜硬化联合组织粘合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具有安全性高、止血效果肯定、再出血发生率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同时治疗后可能不会明显加重门静脉高压,并能改善回肝血流,且对于门静脉的属支均无明显影响.
杜君彦李成安吴伟宋丽朱丽明
关键词:食管胃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硬化剂血流动力学
肝硬化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李成安杜君彦
关键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回顾性分析出血患者急重症
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与结肠瘤样息肉发病的回归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因素如腰围、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压及高密度脂蛋白等与结肠瘤样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2005年3月—2009年11月接受结肠镜检查的278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与发生结肠瘤样息肉相关的代谢综合征因素。结果 278例患者中符合代谢综合征诊断的有117例(研究组),其余为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中除舒张压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是结肠瘤样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代谢综合征因素中腰围、三酰甘油和高血压病是结肠瘤样息肉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该类患者需进行结肠瘤样息肉筛查。
杜君彦朱丽明李成安宋丽
关键词:代谢疾病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探讨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的疗效。方法 87例肝硬化张力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分别接受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和利尿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有效例数、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血钠、血清白蛋白等生化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尿素氮和肌酐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血钠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各生化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放腹水加静滴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杜君彦李成安宋丽
关键词:肝硬化张力性腹水大量放腹水血钠
门静脉高压症栓塞治疗前、后门静脉压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PHT)出血患者食管胃底静脉丛应用α-氰基丙烯酸烷基酯(TH胶)栓塞前、后门静脉系统压力动态变化,分析其与消化道出血的关系及预测再出血风险。方法3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其中25例行食管胃底静脉丛TH胶栓塞,10例行食管胃底静脉丛TH胶栓塞+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比较术前、术后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压力变化;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观察手术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3~18个月。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止血。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术后门静脉主干静脉压为(37.45±5.11)cmH2O(1cmH2O=0.098kPa),较术前明显升高[(32.54±5.23)cmH2O,P〈0.01];术后肠系膜上静脉压为(34.33±4.68)cmH2O,较术前升高[(31.46±4.35)cmH2O,P〈0.05]。10例经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PSE治疗后,患者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压力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8.70±4.58)cmH2O比(32.68±4.89)cmH2O、(28.03±4.12)cmH2O比(31.46±4.35)cmH2O和(28.81±5.12)cmH2O比(32.89±4.79)cmH2O P值均〈0.05]。食管胃底静脉丛栓塞术后3周患者血清白蛋白为(34.57±6.84)g/L,较栓塞前高[(30.45±5.78)g/L,P〈0.05]。术后少量患者出现发热、腹水,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治疗3个月后胃镜显示食管静脉曲张明显减轻。结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症出血治疗有效,且对肝细胞功能恢复有一定效果,但有增加消化道再出血风险。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PSE对降低门脉压力及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效,但不利于肝细胞功能恢复,有增加腹水的风险。
杜君彦吴伟卢立杰李成安宋丽朱丽明潘杰
关键词:门静脉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治疗性
家兔急性缺血性肠病与IL-1β、IL-6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家兔急性肠系膜缺血各时段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并探讨其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模型,并分别于肠缺血的不同时点抽取静脉血,测定2组血清IL-1β、IL-6,并分析其变化与肠组织缺血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静脉血IL-1β、IL-6在2h和4h时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IL-1β、IL-6可作为早期诊断肠缺血性疾病指标。
杜君彦李成安宋丽朱丽明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缺血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
拉米夫定治疗29例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7例,其中29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28例使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100
杜君彦朱丽明李成安潘杰宋丽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