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心肌
  • 14篇心肌梗塞
  • 14篇梗塞
  • 9篇急性心肌梗塞
  • 6篇心电
  • 5篇电图
  • 5篇心电图
  • 4篇心肌梗死
  • 4篇梗死
  • 3篇血浆
  • 3篇血浆内皮
  • 3篇血浆内皮素
  • 3篇血浆内皮素-...
  • 3篇血清
  • 3篇右室
  • 3篇右室梗塞
  • 3篇远期
  • 3篇远期疗效
  • 3篇尿激酶
  • 3篇皮素

机构

  • 15篇河南医科大学...
  • 4篇河南医科大学
  • 2篇洛阳医学高等...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20篇杜复勇
  • 10篇魏经汉
  • 6篇刘剑颖
  • 5篇张延荣
  • 4篇魏太星
  • 3篇杨喜山
  • 3篇赵洛沙
  • 3篇刘明华
  • 2篇王华
  • 2篇张胜军
  • 2篇范宗华
  • 2篇魏经汉
  • 2篇梁义才
  • 2篇陈庆华
  • 2篇刘煜昊
  • 1篇王芳
  • 1篇李莉
  • 1篇梁雪
  • 1篇张建军
  • 1篇田振典

传媒

  • 3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河南医科大学...
  • 2篇中原医刊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河南诊断与治...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湖南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洛阳医专学报
  • 1篇起搏与心脏
  • 1篇心肺血管学报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康...

年份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6
  • 3篇1994
  • 3篇1993
  • 3篇1992
  • 4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1浓度的动态变化被引量:3
1996年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按是否并发梗塞后心绞痛、梗塞延展和心力衰竭分为24倒无并发症组和11例有并发症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不同时间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1.60±0.43pg/ml)比较,无并发症组和有并发症组AMI患者血浆ET-1浓度在入院即刻已经升高(2.70±0.46pg/ml和2.98±0.50pg/ml,均P<0.01),无并发症组到发病后第3天降低到正常(1.82±37pg/ml.P>0.05).而有并发症组一直持续到观察终点第7天仍然比较高(3.60±0.41pg/ml,P<0.01)。提示:AMI患者血浆ET-1浓度持续升高反映了心肌持续缺血或心功能减退。
杨喜山刘会宗魏太星魏经汉杜复勇陈庆华赵洛沙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内皮素-1血浆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Ⅱ、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诊断右室梗塞的价值被引量:2
1990年
分析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70例患者(并束支阻滞者除外)的心电图结果显示:Ⅱ导联ST段有或无抬高,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1mm,且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即STⅢ/Ⅱ>1)者,在并有右室梗塞的29例中有26例(89.66%);无右室梗塞的41例中有15例(36.66%),二组间ST段抬高Ⅲ/Ⅱ>1检出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作者认为ST段抬高Ⅲ/Ⅱ>1可作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之一,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6%、63.41%。阳性预告值为63.41%。本资料还显示:Ⅱ导联ST段无抬高,仅Ⅲ导联ST段抬高≥1mm对右室梗塞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
杜复勇张延荣魏经汉刘明华蔡新安邢艳丽
关键词:心肌梗塞右室梗塞心电图
7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治疗被引量:5
1989年
报告应用硫酸镁、地塞米松和异丙肾上腺素对7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进行治疗的结果,总有效率为42.9%,三种药物的有效率分别为66.7%,52.9%和0%,说明前两种药物有一定疗效,尤其对于病史短且由急性炎症引起者疗效更佳.
魏经汉杜复勇丁智晓
关键词:房室传导阻滞硫酸镁地塞米松
急性心肌梗塞后血清IgE水平变化的初步研究
1994年
急性心肌梗塞后血清IgE水平变化的初步研究刘明华,杜复勇(鄢陵县公费医疗医院心内科461200)据文献报道,血清IgE水平与心肌埂塞发病有关[1],并且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间其血清浓度有明显变化,其变化与AMI预后有关[2]。本研究旨在测...
刘明华杜复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IGE水平抗体特异性冠脉血管双抗体夹心法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与维登斯基现象分析
1991年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激动自心房向心室传导的过程异常延长,使激动传导的部分被阻断或完全被阻断,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室停顿,但心房活动依然存在。若心室漏搏占全部室上性激动的一半以上则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维登斯基现象(wedensky p—henomenon)是指原来处于抑制状态的传导组织在接受一次较强的刺激后,传导功能暂时改善,使下一个阈下刺激也能下传。
魏经汉杜复勇唐学新范会兴
关键词:心电图房室传导阻滞
对比观察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近、远期疗效
1992年
静注40万~120万单位尿激酶治疗AMI20例,分次静注尿激酶24万单位/24小时,继之2万单位/日静滴1周治疗AMI20例;另以21例为对照。结果:大剂量组再通12例(60%),小剂量组再通6例(30%),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再梗塞、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差异,2年病死率无显著差异。大小剂量组用药期间无明显并发症。
杜复勇刘剑颖魏经汉刘明华陈实良韩世友
关键词:尿激酶心肌梗塞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时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
1990年
对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116例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出现AVB 32例,总发病率为27.6%,其中一度6例(5.2%),二度以上26例(22.4%)。并右室梗塞组二度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右室梗塞组(34.2%:17.2%,P<0.05)。通过比较并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组和无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组CPK峰值及梗塞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塞并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阴滞时血清CPK峰值无明显升高,而低血压、心室纤颤、心包炎、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0.01),住院期间病死率也显著升高(3/26:3/90,P<0.05)。显示严重旁室传导阻滞在下壁或下后壁并右室梗塞时发生率显著增高。该心律失常的出现,提示心肌梗塞并发症发生罕高,近期预后较差。
杜复勇刘剑颖张延荣韩世友
关键词:心肌梗塞房室传导阻滞右室梗塞
QRS环初始极向量角对室性心律失常异位激动定点价值的研究
梁义才梁雪王芳梁冰张金盈杜复勇李莉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都在寻找治疗心律失常新途径,如射频、激光、高能超声等介入医学高新技术治疗心律失常,临床已有成功应用经验,特别是对室上性心律失常采用射频治疗应用比较广泛,对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治疗已开展,该研究为寻找新的治疗室...
关键词:
关键词:QRS心律失常
心肌再灌注对犬心室晚电位的影响
1992年
对犬进行冠状动脉二期结扎,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应用心表组合电极标测心室晚电位,观察再灌注对其影响。结果发现:心室晚电位阳性再灌犬,晚电位100%转阴。未灌犬无一例转阴。心室晚电位阳性再灌犬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晚电位阴性再灌犬相比,无显著差异。提示1.再灌注是使心室晚电位转阴的可靠方法;2.心室晚电位与再灌注心律失常无关;3.对急性心肌梗塞后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应积极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
魏经汉魏太星张建军袁恕杰杜复勇任亚萍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再灌注心室晚电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1992年
对11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显示,并右室梗死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右室梗死组(48%对9%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RBBB时≥2°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心性休克、血清CK峰值、住院死亡率均显著增高。提示RBBB的发生与梗死面积大有关,预后较差。
杜复勇魏经汉刘剑颖彭勇
关键词:预后心肌梗塞心电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