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迎春 作品数:10 被引量:65 H指数:5 供职机构: 河北省地震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地震科学联合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 被引量:12 1991年 本文作出了1980年以来华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分析整理出1937年以来华北地区85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结果表明,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区地震主要为走滑断层类型,震源机制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主压应力P轴大都为北东东—南西西,主张应力T轴大都为北北西—南南东向。通过对不同时段进行研究推测,华北地震的震源机制不仅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而且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 姚殿义 杜迎春 刘素英关键词:震源机制 地震 张北地区震前、震时和震后的震源机制 被引量:6 2004年 对于张北地震之前出现在小震条带上的地震,我们收集了区域地震台网的P波初动和垂直向记录的直达P、S的最大振幅,由理论地震图反演出15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同样的方法反演得到145次余震的震源机制;连同刘瑞丰给出的6 2级主震、哈佛大学提供的5 6级强余震的矩张量解一起分析。发现,震前小震震源机制优势取向的平均解、震后余震震源机制优势取向的平均解和主震以及强余震的矩张量解,基本一致。震前、震时和震后的震源机制的优势取向,没有发生可以觉察的显著变化。表明震区始终受到构造应力场的控制,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张宏志 刁桂苓 赵英萍 宿中南 孙静华 史苏华 杜迎春关键词:震源机制 矩张量解 主震 地震图 区域地震 张北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被引量:6 2000年 对张北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62级地震前,该地区波速比时空分布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下降—低值—恢复—下降—发震的过程。空间分布则为近似椭圆形的低值异常区,异常区外围地区地震平静。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刘继禄 张从珍 李雪英 杜迎春 董孝平关键词:波速比 张北地震 地震波 地震 1989年和1991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的三维特征 被引量:10 1999年 从地震学与地震地质学交叉、融合的思路出发,通过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及震源机制的研究,得到了1989年与1991 年大同—阳高两次地震震源断层的三维特征,即走向NE25°,倾向NW,长约20km ,埋深5 km ~7 km ,宽12 km ,高角度,呈右旋走滑特性。指出地壳分层结构及等震线等资料与之有较好的一致性,讨论了震源断层与附近地质构造的关系。 朱艾斓 刁桂苓 张四昌 杜迎春关键词:地震活动图象 震源机制 震源断层 大同-阳高地震 地震的单台定位:为深入研究而进行的考察和讨论 2000年 对只有几个台站记录到的区域地震的定位,用以走时为基础的定位方法是不理想的。然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要求我们必须用很少的观测来监测地震事件。本文考察了单台定位方法的现状,即:使用三分向宽频带数字化台站的记录对地震事件定位。这里我们讨论的单台定位方法,最终可以是监测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小震级(M~3)地震事件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使用宽频带三分向观测资料和合成波形的拟合,可准确地确定震中距和震源深度。台站到地震的方位角可由P波偏振和P波尾波确定。但是,单台定位方法实际成为一种接替走时方法之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工作。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区域地震图和区域地壳构造有很强的相关性,这样,将来的研究重点应在确定对具体区域合适的地壳模型和改进方法以处理地壳构造的区域变化。第二个重要问题是定位误差,用单台定位时,台站至地震的方位角可以有180°的误差或其他更大的非高斯“误差”。 C. Frohlich J. Pulliam 杜迎春 李雪英关键词:地震 震源 震中 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提高编目数据传播的效率 2015年 指出了利用文字或数字方式展示地震编目数据的缺陷,通过逐步分析引出了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信息传播速度、全面性方面的优势,通过气泡图、堆叠式条形图、箱线图、折线图、三维散点图进行多角度的可视化数据展示,体现了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地震编目数据传播中的直观性和高效性。 常亮 张从珍 毛国良 李冬圣 蔡玲玲 赵英萍 杨锐 杜迎春 武有文关键词:数据可视化 张北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特征 被引量:30 2004年 取层状介质中一点源位错模型,由计算综合地震图得到 P、 S各自最大振幅,通过其最大振幅比值与观测资料拟合的方式来确定震源机制。我们系统地查阅了北京台网、河北台网的数字化记录并补充内蒙古的兴和临时台、集宁台和宝昌台1998年~1999年3月的记录,读取垂直向的 P、 S最大振幅数据,经反演计算得到145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些解的优势取向和华北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相同。定义各个震源机制解的P、N、T轴和构造应力场的3个应力主轴在三维空间的夹角之和为一致性参数,发现在1999年发生的强余震前一致性参数出现异常变化,我们认为这是具有预测意义的现象。 赵英萍 刁桂苓 高景春 王勤彩 杜迎春 朱振兴关键词:张北地震 震源机制 内核超速旋转的存在受到成双的远震的质疑 2001年 地球内核相对于地幔差动旋转的第一个证据,来自地核震相差异走时异常30年变化的观测(Song and Richards,1996.地球内核差异旋转的地震学证据。Nature,382:221~224)。成双的远震的对照比较,对于测量这种差异走时以及检验它们的时间变化,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与直接测量差异走时的方法不同,这一技术不需要有准确的地震定位。这一方法首先在认为无差异走时的成双的远震的例子中受到检验。这些检验使我们得以指出双远震方法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极性反转。之后又在法国记录的汤加深震和阿拉斯加科利奇站(COL)记录的南桑德威奇群岛地震应用了这一方法。以上地震使Song和Richards提出了内核旋转的观点。对第一条路径我们没有发现时间的变化,这与以前的研究一致。对于南桑德威奇岛至科利奇的路径,成双的地震分析表明:在这一方法的分辨率内(大约0.05s)不能检测到PKP走时的显著时间变化。Song和Richards观测的残差变化是30年约0.3s,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归于震源的定位误差。因此,当前的地震学观测没有检测到内核的差异旋转,这是因为如果有差异,也小于目前地震学的检测能力,即小于0.2°/a。 G.Poupinet A.Souriau O.Coutant 杜迎春 张从珍关键词:地球内核 地幔 地震定位 张北5.6级地震前P波出射角和方位角的异常变化 2002年 选用了张家口台记录的 P波三分向的初动振幅 ,计算其出射角及方位角的大小。研究了 1 999年 3月 1 1日张北 5.6级地震前出射角与方位角出现的异常变化 ,并对地震前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张从珍 刘继录 杜迎春关键词:方位角 张北地震 P波 1998年张北地震及其较大余震的应力降 被引量:3 2000年 采用地震波初动半周期估算应力降的方法 ,计算了张北震区 2 5次较大地震的应力降并对余震的应力降进行了分析 ,2月 2 3日震区内发生的 ML3.5级地震 ,其应力降高达2 6.2× 1 0 5Pa,为 3月 1 1日 5.6级地震的震前异常。 杜迎春关键词:地震波 余震 应力降 张北地震 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