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国馨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宝天曼
  • 2篇点源
  • 2篇有机碳
  • 2篇针阔混交
  • 2篇针阔混交林
  • 2篇碳储量
  • 2篇人工降雨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混交
  • 2篇混交林
  • 2篇降雨
  • 2篇非点源
  • 2篇保护区
  • 2篇宝天曼自然保...
  • 2篇
  • 2篇
  • 1篇稻秸
  • 1篇厌氧
  • 1篇厌氧发酵

机构

  • 6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杨国馨
  • 2篇吴明作
  • 2篇申冲
  • 2篇袁志良
  • 2篇王婷
  • 2篇王江彦
  • 2篇袁远
  • 2篇叶永忠
  • 1篇潘娜
  • 1篇郭萃萍
  • 1篇刘圣勇
  • 1篇王艳玲
  • 1篇朱学灵

传媒

  • 2篇河南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第十届全国生...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油松生长释放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利用采自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一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树轮样芯,根据树木年轮学的基本方法测量油松样芯的年轮宽度并交叉定年,通过生长变化率的大小对生长释放事件进行了判定.结果显示77.78%的油松有过一次以上的生长释放事件,平均每棵油松的释放次数为4.6次;随着油松年龄的增长,林窗逐渐开放,油松生长释放次数逐渐增多,不同年龄段31~40 a、41~50 a、51~60 a、>60 a的油松,平均每株释放次数分别为1.6、3.6、4.6、11.3次;不同年龄的油松在1969和1999年左右出现了较大的生长释放事件.
杨国馨叶永忠袁志良潘娜王婷
关键词:油松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预处理对稻秸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2012年
以稻秸为研究对象,将多种预处理方法结合在一起,选取其中影响稻秸发酵的关键因素———碱剂量(熟石灰的用量)、含水率和接种时间,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了稻秸厌氧发酵预处理的优化工艺条件:碱剂量为6%,含水率为80%,接种时间为4 d.其中含水率对稻秸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碱剂量,再次是接种时间.并对正交试验中最优预处理条件下试验的日产气量进行分析,表明在优化的预处理工艺条件下,稻秸厌氧发酵启动较快,系统稳定,周期较短.
郭萃萍刘圣勇杨国馨王艳玲
关键词:预处理稻秸厌氧发酵沼气含水率接种时间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碳格局研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不仅在维护全球生态环境上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大气CO2的重要调节者之一,准确评估森林碳储量和碳平衡是估算未来大气CO2浓度,预测气候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因此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杨国馨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有机碳碳储量
文献传递
人工降雨模拟河南淮河流域潮土非点源氮输出被引量:3
2022年
为研究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输出、区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潮土)及其是否秸秆还田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 mm·min^(-1)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泥沙和氮输出负荷。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相同时间段内的累积径流量、累积泥沙量、氮输出量以及三者的产出速率均越大;径流中氮元素的浓度在降雨初期的20 min内变化较大,具初期冲刷效应,随后波动并趋于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其平均浓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以2.0 mm·min^(-1)降雨强度时最大,其次为3.0mm·min^(-1),掺混秸秆后以1.5 mm·min^(-1)时最大;未掺混秸秆时氮元素泥沙输出量占总输出量的98.25%以上,但掺混秸秆后输出量有所降低(最低值为65.12%)。秸秆还田后,分别可在<1.0 mm·min^(-1)与<1.5 mm·min^(-1)的低降雨强度下减少径流与泥沙流失量,高降雨强度下则增加泥沙流失量;径流氮元素浓度比未掺混秸秆的高,增加了氮元素的累积输出量。累积径流量与累积泥沙量间及两者分别与氮元素输出量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00以上。研究表明,降雨强度、秸秆还田均对径流、泥沙、氮输出等产生影响,引起氮输出明显变化的降雨强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为1.0 mm·min^(-1),在掺混秸秆时为1.5mm·min^(-1);减少农田非点源氮输出负荷的重要途径包括控制产流初期氮流失与泥沙流失。
袁远杨海洋王江彦申冲杨国馨吴明作
关键词:农业非点源人工降雨淮河流域
宝天曼针阔混交林碳格局动态研究
王婷杨国馨叶永忠袁志良朱学灵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生物量有机碳含量碳储量
降雨强度和秸秆还田对淮河流域褐土非点源氮输出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研究降雨强度和秸秆还田对氮输出的影响,为淮河流域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等提供依据。【方法】以河南淮河流域典型土壤(褐土)为对象,人工模拟0.5、1.0、1.5、2.0、2.5、3.0mm/min降雨强度下径流、泥沙、氮输出负荷。【结果】降雨强度越大,相同时间段内的累积径流量、泥沙量、全氮输出量以及三者的产生速率均较大;径流中氮质量浓度在降雨初期的20 min内变化较大,具有初期冲刷效应,随后波动但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平均质量浓度在未掺混秸秆时以2.0 mm/min时最大,其次为3.0 mm/min,掺混秸秆时以1.5 mm/min时最大;未掺混秸秆时氮通过泥沙输出的量占总输出量的92.8%以上,掺混秸秆时其比例降低至59.7%。秸秆还田后,低降雨强度下可减少径流与泥沙流失量,高降雨强度下增加泥沙流失量;径流中全氮质量浓度比未掺混秸秆的高,增加了氮的累积输出量。【结论】降雨强度与秸秆还田均对径流、泥沙、全氮输出等产生影响,可能存在引起全氮输出量明显变化的降雨强度,未掺混秸秆时约为1.0 mm/min,掺混秸秆时为1.5 mm/min;减少农田非点源氮输出负荷的重要途径包括控制产流初期氮流失与泥沙流失。
杨海洋袁远王江彦申冲杨国馨吴明作
关键词:人工降雨秸秆还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