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姿

作品数:52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4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0篇文学
  • 7篇托洛茨基
  • 6篇小说
  • 5篇代文
  • 5篇信仰
  • 4篇叙事
  • 4篇现代文
  • 4篇鲁迅研究
  • 3篇主义
  • 3篇文学史
  • 3篇文艺
  • 3篇现代文学
  • 3篇革命文学
  • 3篇勃洛克
  • 3篇迟子建小说
  • 2篇当代小说
  • 2篇新世纪文学
  • 2篇学史
  • 2篇译本
  • 2篇语言观

机构

  • 48篇重庆师范大学
  • 6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50篇杨姿
  • 1篇李红
  • 1篇程盼
  • 1篇刘超
  • 1篇牟雪莲
  • 1篇李信幸
  • 1篇田璐
  • 1篇张红
  • 1篇殷洁
  • 1篇黄茂玲

传媒

  • 8篇鲁迅研究月刊
  • 3篇文艺争鸣
  • 3篇当代作家评论
  • 3篇长江师范学院...
  • 2篇语文建设
  • 2篇文学评论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南京师大学报...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百家评论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文教资料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四川生理科学...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托洛茨基语境下鲁迅“革命文学”观的新阐释
2016年
"太初为事"是托洛茨基批评形式主义学派时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实践和反映,显示他对文艺本质的尊重和坚持。后期鲁迅的文艺批评沿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在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学建设中,提出了关于文学自由的辩证性,文学矛盾的过程性,以及文学境界的主观性的思考和判断。在文化冲突全面爆发的时代,托洛茨基把"太初为事"和"太初为词"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的根本分歧。
杨姿
关键词:托洛茨基文艺批评标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语境
从《黄雀记》的“未完成”看苏童的限制与突破
2017年
从八十年代发表作品开始,苏童一直有意识地与文学自身规律演变进行对话,即便貌似历史潮流之外的写作,也或深或浅地泄露出某种时代症候。和余华、格非等人一样,昔日的先锋身影并不曾因为社会的急速物化、精神的涣散不振,以及文学向生活的不断臣服,而褪色或弱化。相反,先锋本性中的警觉使苏童以另外的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变化的真实性和虚幻性,并力图制造新的形式来协调躁动不安的社会乱象与艺术家内心图景的冲突。
杨姿
关键词:文学自身叙事者历史潮流《倾城之恋》新世纪文学
何以成东北?——以《烟火漫卷》为例谈城市文学的区域感被引量:1
2021年
在传统城市观的认识中,哈尔滨是东北的一个城市,有关它的城市书写主要从一时一地出发,所体现出的独特性不过是关于东北已有知识的一个注脚,缺乏解释城市历史的能力。《烟火漫卷》以东北为视角,审视哈尔滨的变迁,不但突破了现代性的判断标准,还走出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盲区,显示出哈尔滨在东北欧亚的召唤结构。这一结构深化了宗教、习俗、族群之间的联动,拓宽了城市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的边界,有助于重新理解东北的超地域性特征。区域感在城市文学中的显形,结束了以往封闭的、孤立的、内部的惯性模式,是全球化时代对文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文学表达对全球主义的复杂理解。
杨姿
关键词:城市文学
《自由谈》杂文与鲁迅的“都会革命观”被引量:1
2022年
1933年鲁迅受邀成为《申报·自由谈》的特约作家,他在给这个通俗报刊写杂文的过程中,发现上海小报是隐蔽而重要的革命阵地,而阅读小报的市民群体则是不可忽视的革命对象,这就与经典左翼革命以工人阶级为主体,采取罢工起义和文艺动员为手段的路线形成了有意的对话。鲁迅一方面用“拾荒”的方式变消遣娱乐为革命资源,另一方面用“花边”的策略引入思想革命来激活左翼革命的外部“灌输论”,这种左右开弓的写作和批判,创造了不同于“城市革命”的“都会革命”方式。
杨姿
关键词:城市革命
现代中国革命文学思想谱系中的“勃洛克现象”
2015年
"勃洛克现象"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传播中一种独特的自我言说。任何命名都有符号化的倾向,对勃洛克的定位,显示出文化认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为诗人的勃洛克最先进入文人视野,围绕诗歌中所传递的精神信念和文艺选择,传播者表现出积极肯定的一面。"同路人"的身份在具体文化语境中,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辨识和反思,提供了包括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时代与命运的关系的参照。被视为"爱国英雄"的勃洛克虽然不是现象的主体,但仍旧显现出勃洛克在现代中国的接受作用。
杨姿
关键词:诗人身份文化认同
南京与鲁迅信仰之建构被引量:2
2013年
鲁迅在日本时期对"尼采主义"的接受、进化观的形成,以及上海时期"共产主义"信仰的成熟,都与他南京时期的感性生活和理性反思密不可分。南京为鲁迅提供了政治生活、科学思潮、文化模式等多元的生态场域,尤其是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时代主题与个人理想的碰撞,信仰建构所涉及到的知识构成、精神诉求、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参照资源。
杨姿
“同路人”的定义域有多大?——论长堀祐造近作《鲁迅与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在中国》被引量:4
2016年
2015年3月,人间出版社(台北)发行了长堀祐造的著作《鲁迅与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在中国》,此书是日本鲁迅研究界整体格局中的一个拓进,长堀祜造对鲁迅思想资源中过去不常为人提及的托洛茨基进行了多个角度的梳理和辨析,并将这一精神质素视为一个源头性特征,尝试对鲁迅逝后在中国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影响事件做出新的评价和阐释。
杨姿
关键词:鲁迅研究托洛茨基文学定义域同路人思想资源
留日时期鲁迅信仰考释
2013年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刻意识到个体的人生道路与民族的振兴发展在冲突、统一中并存,为了更好地协调矛盾,实践使命,鲁迅从独有的生命体验中理解到尼采主义、进化论思想对于彼时彼地的紧要性,结合特殊的异国环境树立起他的精神信仰,承受且完成了初步的自我审视与考验。
杨姿
关键词:留学日本
未知之域的书写与新世纪文学观念的转型
2019年
任何一种话语系统,尤其在长期通行使用之后,会形成阅读与写作的舒适区,作者和读者都会在无意识中默认这种隐形权威的作用,即便因为重复而致的审美疲劳令人有反抗与挑战的企图,也容易在习而不察的守成中落入安逸的陷阱,“已知”的诱惑就是这样发生的。文学从喻世、新民的功能进化,到确立主体性、制造私人声音的目标普及,始终都在一个制高点上源源不断地发布、编织各式各样的讯息和故事,或许人物、事件、时空在排列与组合上有所不同,却不曾跳离制高点上的无所不知。一旦已知的东西太多,文学就被填充得实沉,无法带来发现的快感,这就从根柢上抽掉了创作的原动力。扭转“已知”写作的惯性,需要文学回到一种“有限”的自我认识,无论是对于艺术符号本身的阐释,还是文本结构的勾连与组织,包括作家与写作对象之间的关系重建,都在放弃全知全能的担当中才可能孕育新见。
杨姿
关键词:写作对象话语系统审美疲劳自我认识艺术符号
浮世之绘:鲁迅的美术视界——写在《鲁迅藏浮世绘》出版之后被引量:1
2017年
黄乔生为《鲁迅藏浮世绘》做序时写到,"鲁迅对自己收藏的浮世绘作品有整理的计划,想将其作为书籍插图,介绍给中国读者,可惜这些计划没有来得及实现。"经过鲁迅藏书研究项目的多位学者倾力工作,在鲁迅逝世80周年之际,北京鲁迅博物馆将这桩未完成的心愿达成。三联书店承印的这本图集,制版精致,装帧考究,画作色调还原程度极高,非常具有纪念性。
杨姿
关键词:浮世绘出版视界美术书籍插图藏书研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