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玉辉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儿童
  • 1篇地中海贫血
  • 1篇对中性
  • 1篇形态学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血小板数
  • 1篇血液
  • 1篇血液保存
  • 1篇手工计数
  • 1篇贫血
  • 1篇贫血患者
  • 1篇温度
  • 1篇细胞形态
  • 1篇粒细胞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细胞
  • 1篇基因
  • 1篇急性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林玉辉
  • 3篇黄仁魏
  • 3篇郑永江
  • 3篇陈美莲
  • 3篇林桂真
  • 2篇梁宁宁
  • 1篇林东军
  • 1篇刘加军
  • 1篇方志刚
  • 1篇茹熠波
  • 1篇蒋小辉
  • 1篇范蕊芳
  • 1篇黄作平

传媒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儿童血液标本放置时间与温度对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儿童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将样本分成3组,分别置室温下1小时组、置4℃冰箱中24小时、置室温25℃24小时,再用瑞氏-姬姆萨染色,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的形态,分别计数200个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观察形态异常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数。结果:室温放置1小时的外周血标本形态学异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0~0.040(0.005);4℃放置24小时相应为0~0.080(0.017),室温放置24小时相应为0.010~0.440(0.131)。结论:放置时间与温度对儿童外周血标本中性分叶核细胞有明显影响,因此,应在取材1小时内观察外周血涂片的细胞形态,以免导致误诊。
陈美莲林玉辉林桂真黄仁魏茹熠波梁宁宁郑永江
关键词:血液血液保存儿童形态学
儿童血液标本放置时间与温度对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儿童血液标本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将样本分别置室温1h、室温24h及4℃24h,制成薄片,瑞氏+姬姆萨染色(Wright-Giemsa stain),在显微镜(10×100倍)下观察淋巴细胞的形态,分别计数200个淋巴细胞,观察形态异常的淋巴细胞数,计算变性指数。结果1h室温异常淋巴细胞平均值为1.98%,24h室温及4℃24h淋巴细胞变性指数分别为(12.63±6.17)%和(3.44±3.27)%;室温条件下,1h组与24h组比较(P〈0.001);在4℃条件下,1h组与24h组比较(P〈0.01);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细胞形态学分析与常见的异形淋巴细胞不同,主要表现为细胞的变性,部分细胞核质呈龟裂状、裂痕状,分裂成2~3块;部分细胞核呈核空洞,核质向四周浓聚,形成中央淡染区,或者核形成多个空泡;部分细胞核呈撕裂状,固缩的核质呈爪子向外伸展或形成多个有丝相连的微核;而细胞胞浆无变化,染色多为深红色,少数细胞呈红蓝色,嗜天青颗粒仍存在,细胞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细胞变性。结论外周血标本放置时间长时,淋巴细胞易出现变性,细胞变异数与存放时间、温度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存放时间不断延长变性细胞也逐渐增多,4℃保存比室温保存变性小。因此观察淋巴细胞形态学应在短时间内观察,防止保存条件对淋巴细胞形态改变的影响。
林桂真陈美莲黄仁魏蒋小辉梁宁宁林玉辉
关键词:儿童淋巴细胞温度
手工计数与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地中海贫血患者血小板数结果的差异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分析手工计数和全自动五分类血球计数仪计数地中海贫血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数结果的差异。方法:地中海贫血患者60例,采集外周血,分别以SF-300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及传统手工计数两种不同方法测定血小板数,观察不同贫血程度患者两种方法测定血小板数的差异;同时每份标本都制作一张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后,油镜下观察血小板分布情况、血小板形态及大小,并且同时观察成熟红细胞大小及形态。结果: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血小板数,高于传统的手工计数方法计数的结果;轻度贫血患者血细胞分析仪及手工方法计数血小板数分别为(257.35±46.7)×109/L和(220±46.93)×109/L,两种方法测定血小板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度贫血患者血细胞分析仪及手工方法计数血小板数分别为(353.42±56.05)×109/L和(233.79±51.88)×109/L,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重度贫血患者血细胞分析仪及手工方法计数血小板数分别为(391.63±52.18)×109/L和(230.88±46.77)×109/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而正常对照组两种方法计数血小板数分别为(211±43.05)×109/L和(206.49±41.48)×109/L,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F-300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球计数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数高于手工计数方法计数,可能由于仪器不能识别与血小板体积相当大小的红细胞碎片、小红细胞等,导致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样中血小板仪器测定结果假性偏高。
林玉辉陈美莲黄仁魏林桂真郑永江黄作平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血小板血小板聚集
急性白血病p53基因P1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白血病(AL)中p53基因P1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探讨p53基因异常甲基化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使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HpaⅡ、EcoRⅡ、BstNⅠ酶切提取基因组DNA,然后分别使用酶切后产物及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产物电泳后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内观测电泳条带及摄像;部分标本的电泳条带经凝胶回收纯化后进行测序。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p53基因第一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为38.7%,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分别为45.5%、35.0%。正常对照标本中未检测到p53基因的异常甲基化。p53基因甲基化情况在急性白血病病人与正常人之间经过统计学检验,P<0.05;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p53基因甲基化与患者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其中,p5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分析P<0.05。结论:①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p53基因第一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p53基因的甲基化;②p53基因第一启动子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均可发生异常甲基化,两者之间发生甲基化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③p5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肝脾淋巴结肿大有显著差异,但p53基因异常甲基化与急性白血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尚不能确定,须进一步研究确定。
林东军郑永江方志刚范蕊芳刘加军林玉辉
关键词:基因P53DNA甲基化白血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