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辉
-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被引量:8
- 1988年
-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中线以西海域不(含海岸带水域)4个季度月综合调查及海潭岛南部外海定点昼夜垂直分层采集所获浮游动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域浮游挠足类188种(国内新记录7种,本海区首次记录19种),主要的优势种有锥形宽水蚤、中华哲水蚤、精致真刺水蚤、普通波水蚤等。其群落组成以热带和亚热带种为主,少数为暖温带种。根据其生态习性及分布特点可分为近岸低盐、外海高盐及广温广盐三个生态类群。海潭岛南部外海浮游挠足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种类型。本海区浮游桡足类种数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均与温、盐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不同生态习性的浮游桡足类的分布与影响本海区的水系的消长密切相关。
- 林玉辉连光山
- 关键词:水蚤个体数浮游桡足类昼夜垂直移动台湾海峡
- 略谈我国的赤潮及对策被引量:3
- 1988年
-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有机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的藻类细胞异常增殖和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危及鱼、虾、贝和藻等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我国最早有关赤潮的记载是1933年。解放后,渤,黄、东、南海邻近港湾均陆续有过赤潮的报道。香港地区,1975-1984年共发生84次赤潮,
- 林玉辉连光山杨清良
- 关键词:赤潮海洋污染
- 厦门港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被引量:12
- 1994年
- 厦门港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蔡秉及,连光山,林茂,林玉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关键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生物量,种类组成前言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中的次级生产者的代表,在海洋食物网中居重要位置,它是一些经济鱼、虾类的饵料,有些种类...
- 蔡秉及连光山林茂林玉辉
- 关键词:浮游动物生物量生态学
- 福建海岸带夜光藻生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 1989年
- 本文利用1984年5月—1985年2月福建海岸带调查所获的定量浮游生物样品,分析研究了本海区夜光藻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林玉辉连光山
- 关键词:夜光藻海岸带盐度变化最适温度沿岸水域
- 日本九州西南部东海黑潮区浮游桡足类的分布被引量:1
- 1992年
- 材料取于中、日黑潮合作调查期间,日本国水产厅西海区水产研究所“阳光丸”调查船于1986年6月15—28日在日本九州西南部东海黑潮区(29°30′—32°00′N,128°00′—130°30′E)的调查.浮游动物样品使用装有TSK型流量计的北太平洋浮游生物网在50—0m垂直拖取;温、盐度等项目采用CTD测定.调查区初步鉴定浮游桡足类134种(含4spp.),其中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少数为暖温带种和世界广布种;群落组成以高温高盐种占主体.主要的优势种有:Oncaea venus-ta、Oithona plumifera、Clausocalanus furcatus、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Paracalanus aculeatus、Oithona similis、Temora turbinata、Oncaea media、Undinula darwinii、Acartia negligens、Corycaeus speciosus、Scolecithrixdanae等.浮游桡足类总个体数平均367.6个/m^3,其平面分布以黑潮流轴区数量较低,而种数则较多.黑潮暖流及中国大陆沿岸流的消长变化影响着浮游桡足类的群聚结构和分布;而水温是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 林玉辉中村保昭
- 关键词:浮游动物桡足类
-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的基本特征被引量:20
- 1995年
- 本文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共记录各类别浮游动物491种,划分4个生态类群,以暖水性类群为主体,体现亚热带性质的群落结构特点。同时,研究浮游动物总种数的季节变化及平面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蔡秉及连光山林玉辉林茂戴燕玉林景宏陈瑞祥
- 关键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海域台湾海峡虾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