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衔亮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移植受者
  • 5篇肾移植
  • 5篇肾移植受者
  • 5篇受者
  • 3篇术前
  • 2篇动脉
  • 2篇生物学
  • 2篇术后
  • 2篇术后急性排斥...
  • 2篇排斥
  • 2篇排斥反应
  • 2篇急性排斥
  • 2篇急性排斥反应
  • 2篇肺部感染
  • 1篇电抗休克
  • 1篇顶杆
  • 1篇动脉疾病
  • 1篇端部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机构

  • 9篇南京军区福州...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军区联勤...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1篇林衔亮
  • 4篇谭建明
  • 2篇罗助荣
  • 2篇盖晓波
  • 2篇郑卫星
  • 1篇郭远林
  • 1篇李小林
  • 1篇崔传珏
  • 1篇高莹
  • 1篇侯建萍
  • 1篇卿平
  • 1篇李建军
  • 1篇谌泰春
  • 1篇朱成刚
  • 1篇江昌仁
  • 1篇黄明方
  • 1篇尚乐乐
  • 1篇兰小鹏
  • 1篇吴琳
  • 1篇林毅

传媒

  • 2篇2014中国...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2012中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肾移植受者术前血清sCD30水平预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及肺部感染的研究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前可溶性CD30 (sCD30)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肺部感染以及移植肾功能丧失等临床事件的相关性,探讨利用术前sCD30水平对肾移植受者进行术前风险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将有完整5年随访资...
林衔亮谭建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百草枯中毒肺损伤中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及其生物学特性鉴定的研究   目的:探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stemCells,BMSCs)体外...
林衔亮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生物学特性
文献传递
肾移植受者术前sCD30分子水平在预测术后急性排异反应及肺部感染事件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前可溶性CD30(sCD30)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肺部感染以及移植肾功能丧失等临床事件的相关性,探讨利用术前sCD30水平对肾移植受者进行术前风险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将有完整5年随访...
林衔亮
ABO血型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1 209例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程度将患者分为非自发再通组(TIMI 0~1级,n=442)和自发再通组(TIMI 2~3级,n=767),分析研究ABO血型与自发再通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显示,与非自发再通组相比,自发再通组中O型血较常见(32.3%vs 24.7%),A型血者较为少见(31.7%vs 24.9%)。同时,我们发现O型血患者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胆固醇包括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非O型血患者(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C反应蛋白、血沉、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内皮心肌功能等因素后,O型血可独立预测AMI患者自发再通的发生[比值比(OR)=1.49,95%可信区间(CI):1.10~2.05)],A型血则不利于自发再通的发生(OR=0.65,95%CI:0.48~0.80)。结论:ABO血型与AMI患者自发再通的发生有关。其中,O型血有利于患者自发再通的发生,而A型血不利于自发再通的发生。
林衔亮孙静李莎朱成刚郭远林吴娜琼徐瑞霞高莹崔传珏李小林卿平张彦刘庚董倩罗助荣李建军
关键词:ABO血型系统心肌梗死血管再通
肾移植受者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死亡原因,为提高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进行的265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共死亡285例,按肾移植时的年份分为1990~1995年(A)、1996~2000年(B)、2001~2005(C)、2006~2010年(D)4组,分析比较各组死亡率变化趋势。统计不同时间段死亡例数及各死亡原因构成比,并将其分为移植肾失功能死亡组(n=181)和移植肾带功能死亡组(n=104),对两组死亡原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组肾移植受者死亡率分别为:A组28.21%;B组15.57%;C组8.14%、D组3.41%,B、C、D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7.72%(79例)患者于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死亡,该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15.79%(45例)患者于术后3~5年死亡,死亡的原因主要为感染、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前3位死亡原因分别是,失功能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40.88%)、肺部感染(26例,14.36%)、药物性肝衰竭(18例,9.94%);带功能组:肺部感染(46例,44.23%)、药物性肝衰竭(21例,20.19%)、心血管意外(2例,占1.92%)。结论肾移植受者死亡率随时间的发展呈明显下降趋势,患者死亡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术后3个月,第二个是术后3~5年,感染是移植肾带功能组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在移植肾失功的受者中显著增加,加强对肺部感染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防治十分关键。
林衔亮周浩吴琳谌泰春唐敏英尚乐乐江昌仁谭建明
关键词:肾移植受者
一种战时输液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战时输液架,包括中部支撑杆及支撑杆上下两端可拆连接的吊架套管,所述吊架套管侧部铰链连接有三个以上用于挂置输液瓶的挂杆,所述挂杆包括截面呈槽状的第一挂架及铰链连接于第一挂架的第二挂架,所述第一挂架及第二挂...
陈璟林衔亮
文献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及他汀类药物对ACS患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以ACS患者7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40例为研究对象,ACS患者被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38例,测定其血清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TnI)水平,并选择ACS患者中60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0例)和常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ACS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AMI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P<0.01),AMI组BNP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913,P<0.01)、与TnI呈正相关(r=0.526,P<0.01);与常规对照组比较,他汀治疗组治疗后BNP、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缺血的严重程度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BNP水平,提示其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改善心肌缺血作用。
罗助荣林衔亮郑卫星林毅盖晓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阿托伐他汀
肾移植受者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死亡原因,为提高肾移植受者长期生存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进行的2656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共死亡285例,按肾移植时的年份分为1990~1995年(A)、19...
林衔亮谭建明
双倍剂量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双倍剂量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BPH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0.4 mg,qd(双倍剂量)与0.2 mg,qd(推荐剂量)两种给药剂量口服坦索罗辛,观察6个月,评估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残余尿、尿流动力学、前列腺体积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IPSS评分、QOL评分、残余尿、尿流动力学等指标均有改善,双倍剂量组在IPSS评分、QOL评分指标上改善程度优于推荐剂量组。2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倍剂量坦索罗辛治疗BPH疗效优于推荐剂量。在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对部分BPH增生症状较重患者可尝试双倍剂量坦索罗辛治疗。
林衔亮吴志贤陈璟罗芳叶文华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坦索罗辛
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急性发作后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后其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方法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者37例,在发作时间小于48h内复律,未给予抗凝治疗,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1个月以上。根据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分为两组:急性房颤1组(使用ACEI/ARB,n=17)和急性房颤2组(未使用ACEI/ARB,n=20),选择20例高血压合并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急性房颤患者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1、7、14和30天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个急性房颤组房颤急性发作时ET、vWF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急性房颤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复律后ET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7天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降至对照组水平;NO、vWF水平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14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两组急性房颤患者E-选择素均于复律后第1天迅速上升,于第7天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复律后其内皮功能障碍可持续相当一段时间,ACEI/ARB类药物有助于其内皮功能的恢复。
郑卫星黄明方盖晓波徐周一林衔亮陈娟侯建萍兰小鹏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血压电抗休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