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武叶叶

作品数:14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乙草胺
  • 6篇微生物
  • 5篇玉米
  • 5篇降解
  • 5篇黑土
  • 4篇土壤
  • 3篇生物降解
  • 3篇微生物降解
  • 3篇微生物量
  • 3篇微生物群落
  • 2篇农田
  • 2篇农田黑土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抑制剂
  • 1篇玉米苗
  • 1篇玉米苗期
  • 1篇玉米生产
  • 1篇原位
  • 1篇真菌
  • 1篇制剂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辽宁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浙江省环境监...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河西学院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沈阳市规划设...

作者

  • 14篇武叶叶
  • 11篇张旭东
  • 9篇何红波
  • 7篇冯慧敏
  • 5篇张明
  • 3篇徐会娟
  • 3篇孙毅
  • 3篇蒋正德
  • 3篇郑立臣
  • 3篇白震
  • 3篇樊月玲
  • 2篇杨明
  • 2篇解宏图
  • 2篇郭柏栋
  • 1篇张威
  • 1篇李丽君
  • 1篇丁雪丽
  • 1篇刘宁
  • 1篇朱宝国
  • 1篇关天霞

传媒

  • 7篇土壤通报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秸秆覆盖量免耕对土壤氨基糖积累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以吉林省梨树县中国科学院现代耕作技术研发基地黑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秸秆覆盖量(0覆盖、33%秸秆覆盖、67%秸秆覆盖、100%秸秆覆盖)免耕耕层(0~20cm)氨基糖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无秸秆还田相比,不同量秸秆覆盖增加了表层(0~2cm)土壤氨基糖含量;不同微生物来源氨基糖对秸秆覆盖量的响应不同,其中氨基葡萄糖和氨基半乳糖表现出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胞壁酸仅在全秸秆覆盖下显著增加;秸秆覆盖还田免耕下真菌来源的氨基葡萄糖与细菌来源的胞壁酸的比值高于无秸秆还田免耕,表明连续秸秆覆盖还田土壤中真菌已逐渐转为优势群体,而真菌占优势的农田生态系统更利于土壤同碳。
董智解宏图张立军白震武叶叶赵晓霞张旭东
关键词: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氨基糖
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r-K策略菌群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直接参与土壤养分代谢周转过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肥力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细菌和真菌r-K策略菌群(生态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菌群生长的均匀度和丰富度有所降低,细菌和真菌生态生理指数(EP)降低幅度分别为0.019~0.106和0.023~0.185。各处理K策略菌数量均大于相应的r策略菌。施肥能增加土壤r策略细菌数量,但不利于r策略真菌生长。与CK相比,r-K策略细菌和K策略真菌数量在单施中量有机肥处理中增幅最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r-K策略细菌和K策略真菌数量高于单施同种化肥处理。在K策略菌占优势下,施用化肥有利于r策略菌比率提高,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倾向于使K策略菌比率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K策略菌群与土壤N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能是影响土壤N素循环的关键菌群。
张明白震张威冯慧敏武叶叶丁雪丽张旭东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施肥黑土
黑土中乙草胺残留和微生物变化的时间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黑土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种植玉米和未种植条件下乙草胺在玉米生长苗期的残留变化规律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特征。研究表明:乙草胺在土壤中半衰期较短,土壤微生物活性是影响其降解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施用化肥极大地刺激了微生物活性,因而,乙草胺施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影响并不显著。然而,玉米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乙草胺残留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种植玉米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显著增加,同时,土壤中乙草胺残留量降低,说明种植玉米有助于微生物活性的提高和乙草胺生物毒害性的降低。
武叶叶何红波冯慧敏张明张旭东
关键词:乙草胺玉米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
辽河平原土壤退化及防治与修复技术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研究了辽河平原土壤退化现状、退化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及修复技术。
孙毅田静蒋正德樊月玲武叶叶郑立臣
关键词:辽河平原土壤退化
原位土壤中乙草胺降解迁移规律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原位试验,研究了乙草胺在海伦农田黑土中残留和迁移的时间特征和微生物对乙草胺的降解作用。结果显示:乙草胺按推荐量施入土壤后,在0-10cm层次微生物降解作用非常明显,使乙草胺残留显著降低,同时由于海伦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保水能力强,因而乙草胺不易向深层移动。但连续降水显著促进乙草胺向下层土壤迁移并有所积累,因此施药初期要尽量避开此种天气,以提高乙草胺持效性并降低其生态环境风险。
冯慧敏何红波武叶叶张明张旭东
关键词:土壤乙草胺降解迁移微生物量
施用富Cu猪粪后潮土-小麦系统Cu的传递与积累
2012年
以华北地区典型土壤潮土为供试土壤,将猪粪(施用量占风干土重的0%,1%和3%)和不同Cu浓度(0,100,200,400,600和800 mg kg-1土)的CuSO4溶液腐化后与土壤混合均匀进行盆栽试验,以研究施用富Cu猪粪对土壤和小麦各器官(根、茎叶和籽实)Cu积累及对潮土—小麦系统Cu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Cu、有效态Cu和小麦植株各器官Cu浓度均随着外源Cu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相同外源Cu浓度条件下,成熟期各指标浓度相对拔节期有所下降。外源Cu只有极少量从土壤向小麦转移,且在小麦各器官Cu浓度顺序为根>>茎叶/籽实。相对于拔节期,小麦成熟期根部Cu积累量显著上升,茎叶Cu积累量无显著变化,但根部和茎叶Cu浓度均显著下降。施用1%猪粪明显降低了Cu的可移动性,而3%猪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u的传递与积累。当外源Cu浓度≥200 mg kg-1时,0%和3%猪粪施用的处理籽实中Cu浓度超过了人体能接受的Cu毒性极限(20 mg kg-1),施用1%猪粪则潜在的降低了Cu在籽实中的积累。
关天霞何红波张旭东解宏图武叶叶
关键词:CU猪粪潮土小麦生物有效性
不同抑制剂用量的稳定性肥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玉米是八五三农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为了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研究了不同抑制剂用量的稳定性肥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充足、积温高、雨水调和的年份,玉米最高产量及最大效益肥料用量、抑制剂品种与用量组合为N-P2O5-K2O=228.0-103.5-84.0+NBPT+DMP(高);春季雨雪偏大,玉米生长季积温低、夏季偏干旱的年份,玉米最大效益肥料用量、抑制剂品种与用量组合为N-P2O5-K2O=180.0-82.8-60.0kg.hm-2+NBPT+DCD(高)。
孙毅杨明蒋正德樊月玲张宝宁武叶叶郑立臣
关键词:抑制剂稳定性肥料玉米高产
黑土环境中乙草胺的微生物降解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室内恒温(25℃)避光培养试验,研究了黑土环境中乙草胺的微生物降解特征。在适宜水分条件下,将土壤样品分别进行常规、灭菌、选择性抑菌剂加入等处理后培养并测定土壤乙草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结果显示:在灭菌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较未灭菌土壤显著增加,未灭菌土壤中乙草胺残留数量与微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微生物活性是影响乙草胺降解的主要因素。适当的水分有益于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从而促进了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加入青链霉素后乙草胺残留量远大于放线菌酮和常规培养,表明细菌比真菌具有更强的降解乙草胺的能力。随着乙草胺的施药量增加,初期微生物量显著降低,是导致乙草胺总降解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冯慧敏何红波武叶叶张旭东张明
关键词:乙草胺降解微生物量黑土
内标法测定土壤中乙草胺残留的气相色谱法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文章利用内标法进行土壤中乙草胺测定的气相色谱法。以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为内标并于土壤样品振荡提取前加入。样品经丙酮、水提取,石油醚萃取、中性氧化铝-无水硫酸钠层析柱净化后,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土壤中乙草胺含量利用相对较正因子计算。该方法定量准确,精密度高,变异系数<5%,可有效消除因实验操作和仪器波动等引起的测定误差,尤其适用于复杂样品的分析。
冯慧敏武叶叶何红波张旭东
关键词:内标法气相色谱法土壤乙草胺
氯乙酰胺类除草剂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氯乙酰胺类除草剂是酰胺类除草剂中别具特色的一类,选择性强,除草活性高,药剂在植物体内易降解,且对哺乳动物低毒,故使用非常广泛。介绍了几种重要的氯乙酰胺类除草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生态学效应,重点综述氯乙酰胺类除草剂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及其微生物降解和植物代谢作用,并对今后氯乙酰胺类除草剂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徐会娟何红波武叶叶刘宁张旭东
关键词:环境行为微生物降解生态学效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