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晓云

作品数:42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艺术
  • 8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9篇戏剧
  • 8篇艺术
  • 7篇仪式
  • 7篇发生学
  • 5篇阴阳
  • 4篇阴阳五行
  • 4篇傩仪
  • 4篇戏曲
  • 3篇叙事
  • 3篇傀儡
  • 3篇傀儡戏
  • 3篇歌仔戏
  • 2篇艺术发生
  • 2篇艺术发生学
  • 2篇政治
  • 2篇社会
  • 2篇神话
  • 2篇族群认同
  • 2篇傩戏
  • 2篇螽斯

机构

  • 25篇厦门大学
  • 15篇中山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40篇汪晓云
  • 2篇廖明君
  • 1篇陈阳

传媒

  • 12篇民族艺术
  • 4篇戏剧艺术
  • 2篇戏曲艺术
  • 2篇浙江艺术职业...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当代电影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戏剧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民俗研究
  • 1篇西北民族研究
  • 1篇戏曲研究
  • 1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徐州工程学院...
  • 1篇西部学刊
  • 1篇深圳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傀儡戏史中的“郭郎”与“鲍老”被引量:2
2006年
“郭郎”与“鲍老”是傀儡戏史中对傀儡的两个称谓,关于这两个称谓的来源,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郭郎”、“鲍老”并非确有其人,而是两个具有丰富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指称,研究傀儡戏史,当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社会历史文化视阈中探究傀儡戏的历史演变。从“郭郎”与“鲍老”的文献记载看,“郭郎”指称傀儡拟人,而“鲍老”指称人拟傀儡,以“郭郎”指称的傀儡完成了人对偶的“复活”和“人化”,当“鲍老”开始取代“郭郎”时,傀儡发展的已不再是偶似人与拟人的人化因素,而是偶为物的技术性因素和人拟偶的物化形态。
汪晓云
关键词:傀儡戏艺术特色
戏曲:神鬼人的共同在场被引量:2
2003年
傀儡、傩与戏曲的结合并非偶然,戏曲和傀儡、傩的根本不同在于其以彻底的虚拟性将神鬼人化,实现了神鬼人的共同在场,并将傀儡和傩的宗教性因素完全转换成世俗性因素,傀儡戏、傩戏是傀儡和傩在摹拟表演的基础上吸收了戏曲诸多因素的产物。本文从方言入手分析傀儡和傩与神鬼的渊源关系,从民俗角度论述中国民间对形体的认识和对鬼神的信仰,进而在阐述戏曲虚拟性理论基础上梳理出戏曲实现神鬼人共同在场的有效途径。
汪晓云
关键词:戏曲傀儡戏民俗学虚拟性宗教仪式表演技艺
导师点评
2021年
本期"博士论坛"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显示出一种内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表现出大家越来越注重用不同的方法论建构自己的论文框架,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关注的是研究对象,而对于自己所采取的方法却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现在,对电影的研究不论是在电影理论方向还是在电影史方向,乃至于电影批评方向,对于研究方法的兴趣越来越增强。如从电影叙事空间维度分析的论文《中国电影中的城市废墟》,指出废墟已经成为电影中承载集体或个体记忆的物质载体。
王睿陈阳汪晓云张文燕
关键词:电影批评电影史电影叙事个体记忆
仪式及其象征的发生学研究:以酒神祭祀仪式为例被引量:6
2006年
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硕果累累,但也日益显示出缺陷与不足,这一缺陷与不足表现为:现象与细节的描述过多,对现象与细节的解释不够;对当前的静态描述过多,对历史的动态分析不够。有鉴于此,笔者提倡对仪式进行发生学研究,从而清晰地梳理层出不穷的仪式概念,为仪式的发生及其历史演变正本清源。本文试以古希腊酒神祭祀仪式为例,分析仪式的发生及历史演变,从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把握仪式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汪晓云
关键词:发生学
云神:“夸父”神话叙事本源被引量:2
2007年
说到“夸父”,我们立即想到“夸父逐日”神话。“夸父逐日”神话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大荒北经》与《列子·汤问》、《博物志·史补》。
汪晓云
关键词:夸父逐日神话叙事本源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与政治、历史——以“昆仑”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古代知识体系中的地理并非现代意义之"地理",而为"政治"与"历史"。本文以"昆仑"为例,指出古代"昆仑"并非地理意义之"山",而为政治意义之"道",其内核为"阴阳五行""以气寓道"。在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以前,对"昆仑"乃至其他地理的"考证"皆是对政治的表述与对历史的理解。"昆仑"作为"山""名"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为打开古代经学与史学之"门径"与"要津"。
汪晓云
关键词:地理政治
从鬼到神:神的发生学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鬼与神本为一体。仪式使鬼的灾害性“魔力”转变为神的保护性“魔力”。因此,神最初只有一个,这就是“傩神”。“傩神”经历了由自然神到动物图腾神、人格化神乃至历史人物的形象演变过程。神的发生及演变过程对应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仪式体现出来。傩神在多样化的同时出现了官方与民间的分化,官方神与民间神的对立对应于官方傩仪与民间傩仪的对立。
汪晓云
台湾歌仔戏发生学研究
2013年
歌仔戏为台湾土生土长的唯一戏剧剧种,同时也是海峡两岸唯一异名同根的戏剧剧种。已有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研究对歌仔戏起源问题存在很多争议,实际上造成歌仔戏起源研究争议的主要原因是以具体时间、地点、人物作为戏剧起源之标志,并以戏剧形式要素论戏剧起源,我们需要以戏剧从仪式向艺术的发生学原理来理解歌仔戏之起源与演变。
汪晓云
关键词:歌仔戏仪式艺术
傩:从仪式到戏剧被引量:11
2004年
由于逐疫功能的弱化和祈愿功能的增强,傩仪现实容量增大,傩戏是在傩仪仪式性祝词和仪式性动作基础上吸收了民间神话传说、歌舞百戏表演乃至地方风俗民情的产物;与此同时,傩仪在时间上不再迎合自然时间,而更多迎合人的生活时间,这意味着人正努力将自己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使神鬼为自身服务。从傩仪到傩戏的演变,不仅仅是隐形人、鬼、神关系转换的显形体现,更是民间老百姓赋予傩仪越来越多的现实功能,使之贴近其日常现实生存的根本反映。
汪晓云
关键词:戏剧仪式性祝词百戏傩戏歌舞
西方悲剧“非常态”人物征象:小丑、疯癫、假面被引量:4
2005年
戏剧与真实的关系是西方悲剧绕不开的命题,本文在西方悲剧传统中梳理出一支极富戏剧表演性特征的“非常态”人物征象:小丑、疯癫、假面。在对其在悲剧中的外在表现、内在功能和意义进行纵与横、分与合的多视角剖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实质是西方传统狂欢意识遭遇理性与秩序而导致的弱化与退缩,在悲剧理论中则表现为“崇高”与“怜悯”的统治性地位对狂欢意识的挤压与驱逐。
汪晓云
关键词:小丑疯癫假面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