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丙昭

作品数:134 被引量:193H指数:6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3篇细胞
  • 55篇白血
  • 54篇白血病
  • 47篇急性
  • 34篇干细胞
  • 32篇外周
  • 32篇外周血
  • 32篇基因
  • 31篇骨髓
  • 30篇干细胞移植
  • 27篇外周血干细胞
  • 25篇异基因
  • 25篇外周血干细胞...
  • 25篇急性白血
  • 25篇急性白血病
  • 20篇免疫
  • 15篇异基因外周血
  • 15篇异基因外周血...
  • 14篇增生
  • 13篇异基因外周血...

机构

  • 113篇新疆医科大学...
  • 17篇新疆医学院第...
  • 13篇上海市杨浦区...
  • 6篇苏州大学
  • 6篇新疆医科大学...
  • 5篇新疆医科大学...
  • 5篇新疆医科大学...
  • 4篇新疆医科大学
  • 4篇新疆维吾尔自...
  • 3篇乌鲁木齐铁路...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同济大学
  • 2篇新疆克拉玛依...
  • 1篇阿拉巴马大学
  • 1篇大连市友谊医...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兰州军区乌鲁...
  • 1篇克拉玛依市中...

作者

  • 134篇温丙昭
  • 92篇李玲
  • 52篇钟笛
  • 44篇江明
  • 42篇曲建华
  • 32篇王蕊
  • 31篇郝建萍
  • 25篇陈瑢
  • 23篇郭新红
  • 16篇张缙鸾
  • 14篇付美兰
  • 14篇丁凌录
  • 13篇哈力达·亚森
  • 13篇王蕾
  • 10篇袁海龙
  • 9篇张吉仙
  • 9篇马力
  • 8篇许建华
  • 8篇赵毅
  • 7篇哈丽代

传媒

  • 2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5篇白血病.淋巴...
  • 10篇临床血液学杂...
  • 10篇新疆医学
  • 7篇中华血液学杂...
  • 7篇中国实验血液...
  • 7篇血栓与止血学
  • 4篇山西白血病
  • 4篇新疆医学院学...
  • 4篇白血病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3篇中华器官移植...
  • 3篇中国实用内科...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5篇2009
  • 7篇2008
  • 10篇2007
  • 11篇2006
  • 14篇2005
  • 10篇2004
  • 10篇2003
  • 4篇2002
  • 6篇2001
  • 7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1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期确诊MDS与AML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比较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与诊断、预后的关系,探讨MDS及AML患者不同年龄组染色体预后分层特征。采用骨髓短期培养和R显带技术分析134例MDS和123例AML患者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MDS与AML患者中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41%及61%。MDS与AML组异常核型分析显示:①MDS组以数目异常为主(主要为+8),AML组患者以结构异常为主,主要为t(15;17)及t(8;21),与FAB亚型相关性不明确的异常核型检出中主要为+8。复杂异常核型检出及预后良好、预后不良核型在MDS组均明显高于AML组;MDS组发生AML转化中有12例为染色体核型异常,AML组有3例染色体核型异常者是由MDS转变而来。②两组行年龄分层分析显示:MDS组随年龄增大异常核型检出率增高,其中在≥60岁组明显高于在≤30岁组,复杂异常核型检出在MDS 3个年龄组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AML组异常核型检出随年龄增大检出率减少,≤30岁组明显高于≥60岁组,而复杂异常核型则显示≥60岁组明显高于≤30岁组;核型预后分析,在MDS与AML组均提示预后不良核型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检出率增高,在≥60岁组明显高于在≤30岁组;预后良好核型在MDS及AML则显示≤30岁组又明显高于≥60岁组。结论:MDS及AML患者具有较高的染色体异常,其检测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染色体核型分析为预后分层提供了重要依据。
江明温丙昭李玲陈双程虹郝建萍陈瑢王蕾赵芳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异常
骨髓转移癌40例分析
1998年
骨髓转移癌,国内外均有报道。我院自1980年以来经骨髓细胞学检查证实者共40例。总结如下。一般资料男27例,女13例。年龄22~73岁,平均55.6岁,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者26例(65%)。自出现转移症状(如骨骼疼痛、贫血及出血)至确诊时间,<1个月者5例,1~6个月者18例,6月以上至2年者15例,2~4年者2例。
李玲张缙鸾宋宣程定珍温丙昭
关键词:骨髓转移癌症状体征血象骨髓象
ABO血型不合骨髓移植的骨髓粒单祖细胞和造血功能的动态研究
1991年
作者通过两例ABO血型不合骨髓移植的骨髓粒单祖细胞(CFU-GM)和造血功能(外周血和骨髓)的定期连续观察,并与ABO血型相同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比较,发现ABO血型不合骨髓移植不影响骨髓粒单祖细胞和造血功能恢复的速度,而骨髓CFU-GM恢复最快,可能成为植活的最早观察指标。
张缙鸾韩璐温丙昭李玲马艳
关键词:骨髓移植粒单祖细胞造血功能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CD_(38)^+细胞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 (MM)细胞免疫功能和 CD+ 38细胞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了 2 5例 MM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和 CD+ 38细胞的含量 ,同时检测了 18例正常献血员的细胞免疫功能和 CD+ 38细胞。结果 :MM患者 CD+ 3细胞、CD+ 4细胞、CD+ 4/ CD+ 8比值下降 ,CD+ 8细胞比值增高 (P均 <0 .0 5 ) ;MM患者外周血 CD+ 38细胞明显增多 ,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结论 :MM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并表现为外周血中 CD+ 38细胞显著增高 。
李玲温丙昭钟笛曲建华迪丽娜孜王蕊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免疫功能
病态造血细胞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及分型的意义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病态造血细胞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及分型的意义。方法对133例MDS患者行常规骨髓穿刺及外周血涂片瑞特染色,观察MDS各亚型各系列细胞的病态造血特点;同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结合病态细胞与染色体核型异常改变,分析MDS各亚型与之关联。结果以检出病态细胞≥0.10为界,粒、红、巨核三系总检出率为43.4%,对低危[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有环铁粒幼红细胞(RARS)]、中危【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及高危[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RAEB)]三组进行比较,病态粒细胞及病态巨核细胞≥0.10者主要见于RCMD(P〈0.01),病态红细胞≥0.10者主要见于RA+RARS(P〈0.01)。MDS染色体核型异常总检测率44.0%,虽异常核型检出率RA及RARS组低于其他各亚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态细胞及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与MDS亚型间关系表现为:RA组核型异常且同时具有病态细胞≥0.10者占50.0%(3/6),RCMD组占76.0%(19/25),RAEB组占60.9%(14/23)(P〈0.01)。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同时具有病态细胞〉10.10者显示与MDS亚型有关联;密切监测造血及细胞遗传学改变对确诊MDS有帮助。
李玲江明陈双邡建萍钟笛温丙昭群虹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染色体核型异常
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性检测分析
2002年
目的:探讨 P1 70 表达与临床特征及化疗疗效的关系。 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 175例急性白血病的 P1 70 表达 ,ANL L 12 9例 ,AL L 4 6例。分为 3组 :初治组 12 0例 ,完全缓解组 36例 ,复发难治组 19例 ,结合预后及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初治组、完全缓解组 (CR)、复发难治组中 P1 70 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11.7%、16 .7%、5 7.8% ,其中初治组与复发难治组、完全缓解组与复发难治组相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0 0和 P =0 .0 0 16 )。 结论 :P1 70 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 FAB分型等无关 ,与预后密切相关 。
陈瑢李玲温丙昭许建华郝建萍赵毅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P170多药耐药间接免疫荧光法MDR
急性白血病P170和CD_(3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1年
郝建萍李玲温丙昭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人血浆组织因子途径的初步观察
2007年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地区健康中老年人汉族、维吾尔族人群新鲜血浆中组织因子途径的变化。方法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因子Ⅶ抗原(FⅦAg)、激活的FⅦ(FⅦa)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观察对象包括40名汉族正常人和40名维吾尔族正常人。结果(1)汉族人群、维吾尔族人群其TF抗原、总TFPI(t-TFPI)、全长TFPI(f-TFPI)、TF/t-TFPI、TF/tr-TFPI、tr-TFPI/f-TFPI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汉族比较,维吾尔族血浆中截短TF-PI(tr-TFPI)含量、TF/f-TFPI及tr-TFPI/t-TFPI比值明显降低(P<0.05),但f-TFPI/t-TFPI比值明显升高(P<0.05);(3)FⅦAg、FⅦa、FⅦ:C和三者之间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4)血浆D-dime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汉族健康中老年人相比,维吾尔族人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成分并无明显差别,但tr-TFPI较低。
王蕊温丙昭李辉钟笛李玲
关键词:组织因子途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的研究及进展
2000年
郝建萍温丙昭李玲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基因MDR1基因表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比值改变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组织因子(TF)的失衡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组织因子途径(TF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报道不少。本研究拟观察AMI发作期间上述各值的变化及其与AMI的关系。
王蕊温丙昭马依彤彭鹏李辉钟笛许建华李可李玲
关键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患者血栓性疾病AMI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