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梁红
- 作品数:87 被引量:274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肾透明细胞癌伴胆囊腺癌1例被引量:1
- 2003年
- 滕梁红吕宁
-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腺癌B超CT外科手术
- 应重视儿童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诊断被引量:1
- 2022年
- 胶质瘤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与成人相比,有些肿瘤尽管在形态学上与成人表现相似,诊断名称也一样,但却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完全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儿童的脑胶质瘤绝非成人的"微缩版"。2021年末发布的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相当重要的修订之一就是将儿童常见的一些弥漫性胶质瘤单独区分开来,并进一步分成了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和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两大类。而分类的依据除了组织学形态和临床特点,更多地包含了分子特征。因此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分子病理诊断对儿童胶质瘤诊治的重要意义。
- 滕梁红卢德宏
- 关键词:儿童胶质瘤分子病理
- 多发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伴骨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基因改变及其在预测预后上的作用。方法采用NGS、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多发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基因改变,观察分子特征与组织学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影像学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伴可疑骨转移。骨活检病理诊断为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iod carcinoma,FTC)骨转移,行甲状腺切除术,提示多发结节,其中1个结节诊断为FTC,其余3个结节诊断为甲状腺滤泡腺瘤(follicular thyriod adenoma,FTA)或恶性潜能未定的甲状腺滤泡性肿瘤(uncertein malignant potential of follicular tumor,FT-UMP)。NGS检测显示FTC原发灶与转移灶均含有TERT和NRAS突变。其余3个结节分子改变具有异质性,其中2个结节组织学诊断为FTA,分子检测1个存在TERT和NRAS突变,1个未检测到基因改变;余1个结节组织学诊断为FT-UMP,其仅含有NRAS突变。结论通过该病例观察到从良性到恶性,原发到转移滤泡性肿瘤分子演变过程,提示含TERT突变的FTA具有发展为FTC的潜能。
- 段焕利熊艳蕾滕梁红
- 关键词:甲状腺滤泡性肿瘤骨转移NGSTERTNRAS
- 伴有EEF1G-ROS1基因融合的婴儿型半球胶质瘤1例被引量:2
- 2023年
- 婴儿型半球胶质瘤(infant-type hemispheric glioma)是一种新定义的发生在婴幼儿的脑胶质瘤,位于大脑半球,组织学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高级别形态。这类肿瘤存在受体酪氨酸激酶驱动的基因改变,并可受益于相应的靶向治疗。本文报道1例婴儿型半球胶质瘤,结合其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结果,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鉴别诊断,以提高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对这类新肿瘤的认识。
- 高敏王雷明朴月善滕梁红
- 关键词:大脑半球病理医师胶质瘤婴儿型受体酪氨酸激酶
- 脊索样胶质瘤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脊索样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共12例脊索样胶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9岁)。患者多以视力下降或头痛起病。影像学提示病变均位于鞍上第三脑室区,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均显示有异常强化信号。组织病理学显示12例均表现为脊索样胶质瘤的形态学特点,其中2例存在乳头样结构。全部12例(12/12)肿瘤细胞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波形蛋白;此外10例(10/10)肿瘤细胞均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11例(11/12)肿瘤细胞弥漫或灶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及CD34,9例(9/12)上皮细胞膜抗原呈现核旁点状阳性或/和细胞膜着色。9例脊索样胶质瘤采用Sanger测序检测,发现8例存在PRKCA基因D463H突变,IDH1 R132及IDH2 R172位点均未检测到突变。12例患者中,除4例失访外,其余患者随访至2021年1月均未发现肿瘤进展或复发。结论脊索样胶质瘤在临床、病理组织学方面均具有相对独特的特征,且绝大多数病例伴有特征性的PRKCA基因D463H突变,可考虑将其作为脊索样胶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并为以后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方向。
- 王雷明邵立伟程波赵焕英赵莉红姚盈盈桂秋萍卢德宏滕梁红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DNA突变分析第三脑室
- 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软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 涂金花王雷明刘莉韩海伟付永娟朴月善卢德宏滕梁红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染色体缺失DNA突变分析免疫组织化学
- TERT启动子突变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预后中的相关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TERT(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基因启动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SFT)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61例CNS SFT和20例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中TERT启动子突变。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81例样本中有8例样本检测到TERT突变,其中7例突变位点均为C228T,1例检测到少见位点突变C216T。生存分析显示,TERT启动子突变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关(P=0.469)。CNS SFT比胸膜SFT更易复发(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发生部位及有无坏死是SFT独立预后因素(HR=4.294,95%CI=1.163~15.845,P=0.029;HR=5.887,95%CI=1.322~26.255,P=0.020)。结论TERT启动子突变对CNS SFT及胸膜SFT缺乏明确的预后价值,组织学特征是判断其预后的最佳指标。
- 姚盈盈王雷明赵莉红张雪微段焕利高敏滕梁红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TERT预后
-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5例肺腺癌患者(未转移肺腺癌41例、淋巴结转移38例、脑转移46例)的GLUT1及HIF-1α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GLUT1及HIF-1α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 组织学上肺腺癌肿瘤组织异质性较大,多数肿瘤中均包含两种及以上不同的腺癌结构.未转移肺腺癌中以腺泡为主型腺癌多见(73.2%,30/41);淋巴结转移肺腺癌中以腺泡为主型腺癌(53.6%,15/38)和实性为主型腺癌(26.3%,10/38)多见;脑转移肺腺癌中以乳头为主型腺癌(47.8%,22/46)和实性为主型腺癌(34.8%,16/46)多见.GLUT1及HIF-1α表达在淋巴结转移和脑转移肺腺癌组比未转移肺腺癌组明显增高(均P〈0.05);GLUT1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7,P=0.000).结论 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组织学上多为乳头型腺癌,提示乳头状腺癌更容易出现脑转移.HIF-1α及GLUT1的表达在肺腺癌淋巴结转移和脑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苗王玮胡牧王鑫赵莉红连芳支修益滕梁红
-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亚基
- 筛状神经上皮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 2022年
- 目的 探讨筛状神经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筛状神经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11个月时出现恶心、呕吐,头颅CT提示第四脑室占位性病变,行第四脑室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11个月肿瘤复发,MRI见第四脑室不规则巨大囊实性混合肿块,再次行第四脑室及脑干病损切除术。镜下见肿瘤细胞成筛状、腺管状及乳头状浸润性生长,局灶伴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EMA弥漫阳性,SMARCB1表达缺失,E-cadherin阴性,二代测序检测证实SMARCB1基因7号外显子杂合性缺失,诊断:筛状神经上皮肿瘤。结论 筛状神经上皮肿瘤是一种SMARCB1缺失的非横纹肌样罕见肿瘤,具有独特的神经病理学和临床特征,需要与脉络丛癌、不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鉴别。
- 王丹丹王雷明陈莉甘露连芳王伟民熊艳蕾朴月善滕梁红卢德宏
- 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4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单独及二者联合对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常规超声检查,且分类为TI-RADS 4类的13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59个结节,分别行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建立超声造影及二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及二者联合的诊断价值。得出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及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漏诊率。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的超声造影特征多表现为:低增强、不均匀性增强、不完全或无环状增强及达峰时间晚于周边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8、69.194、29.434、7.375,P均<0.01)。联合诊断时,增强均匀度、有无环状增强及弹性评分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是诊断结节的独立指标。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0.921±0.023),大于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单独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029、0.80±0.038)。联合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较低的漏诊率(分别为92.1%、86.2%、84.6%与7.9%)。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可显著提高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马慧娟杨敬春冷振鹏马佳康骅滕梁红
- 关键词:超声检查弹性成像技术甲状腺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