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忠岐
- 作品数:79 被引量:514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结构性战略互动与冷战后中美安全关系被引量:8
- 2007年
- 结构性战略互动是审视中美安全关系的重要视角。冷战后中美安全关系的发展是两国从各自安全利益出发进行战略互动的过程。从战略伙伴的终结到战略方向的迷失,经有名无实的战略伙伴和短暂的战略对抗,再到致力于构建新的战略合作,中美安全关系在冷战后已经历了复杂而频繁的起伏波动。中美之间的结构性战略互动决定中美安全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美安全关系仍然无法摆脱摇摆不定的基本格局。
- 潘忠岐
- 关键词:中美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战略战略互动
- 广义国际规则的形成、创制与变革被引量:32
- 2016年
- 国际规则可作狭义和广义理解。狭义的国际规则是指对国家行为和国际互动有约束力的规定,广义的国际规则除了指令性规定,还包括指导性原则和规范,以及各种制度性安排。国际规则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世界秩序的支柱,是国际社会超越国际体系的根本,不仅事关国际体系的稳定,还决定国家利益的实现。在国际体系中一直存在对国际规则制定权的争夺。其中,强国是国际规则的主要制定者,霸权主导的单边、双边和多边机制是国际规则的主要形成机制。非霸权国家一般通过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机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非国家行为体的参与则以非政府机制为主。国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变革的能力主要来源于整体实力、领域优势和创制能力。霸权国家不能垄断国际规则的制定。只要具备必要的创制能力,并且至少在某个问题领域拥有相对优势,非霸权国家就有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变革的空间。
- 潘忠岐
- 霸权干涉、大国对抗与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被引量:8
- 2006年
- 与欧洲地区主义从中心到边缘的演进逻辑不同,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主要是从边缘到中心。两种地区主义逻辑的不同决定了东亚无法像欧洲那样协调解决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两大挑战。东亚要构建欧盟那样的地区安全共同体就必须寻找替代路径。在东亚不能沿袭欧洲路径协调解决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暂时同步搁置或冻结霸权干涉和大国对抗问题,或许是一条现实可行的东亚之路。
- 潘忠岐
- 关键词:地区主义
- 试析冷战后中美安全互动的主体性结构
- 2012年
- 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主体性,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不同的确认、排序和战略设计。中美安全关系是两国安全利益的互动,也是两国安全战略的互动。中美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安全利益的不同确认、对安全威胁的不同界定以及对安全手段的不同选择,构成两国安全互动主体性结构的三个层次。总体看,冷战后中美安全利益的根本定位具有相容性,中美安全合作的战略基础具有脆弱性,中美安全战略的外交依托具有排斥性。中美安全互动的主体性结构直接决定中美安全关系的变动。
- 潘忠岐
- 关键词:国家安全利益小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主体性特征克林顿政府全球霸权
- 论未来世界冲突趋势被引量:15
- 1997年
- 冷战后世界冲突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首先,全球均势冲突发生的可能越来越小,地区均势冲突爆发的频率明显加快,地区也在不断扩大。地区均势冲突取代全球均势冲突成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主导形式。其次,国际冲突越来越少,国内冲突越来越多。这一趋势日益突出,与冷战前的情况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最后,冷战期间的世界冲突更多的属于意识形态冲突,而冷战后的世界冲突则更多的属于种族和宗教冲突。以独立、自治或推翻现政权为目的的种族和宗教冲突,是未来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困难。
- 潘忠岐谭晓梅
- 关键词:冷战后宗教冲突种族认同感冷战结束权力转移
-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调整与中美安全关系被引量:2
- 2011年
-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针对受损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奥巴马政府出台了旨在重振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大战略。在其指导下,奥巴马政府并未把崛起中的中国视为威胁,而是视为可以借重但同时需要加以塑造的力量。在中美安全互动中,两国对安全利益的界定并未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都刻意没有把对方看作安全威胁的主要来源,并在安全手段的选择上回避了敌对性。双方不仅维持了谨慎的战略合作,而且还提出致力于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试探着对两国安全关系进行新的战略定位。
- 潘忠岐
- 关键词: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中美安全关系
- 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参与、受益和影响——基于意象差距的分析被引量:9
- 2007年
- 一国对世界秩序的基本意象和意象差距的变动是判断该国对世界秩序的态度和与世界秩序关系的重要视角。意象差距的性质、程度和变动趋势可以通过考察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世界秩序中的参与、受益和影响情况加以判断。1949年以来,中国关于世界秩序的意象差距的总体发展轨迹是,其性质趋于易调和,程度趋于降低,变动趋势趋于平缓和缩小化。中国相应地由世界秩序的反对者和革命者转变为批评者和利用者,并进一步转变为支持者和塑造者。因此,就与世界秩序的关系而言,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修正国,而是准现状国。
- 潘忠岐
- 关键词:世界秩序意象
- 世界秩序
- 潘忠岐
- 关键词:世界秩序
- 国内规范、国际规范与中欧规范互动被引量:6
- 2017年
- 国家规范应当被区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国内规范是指国家在国内治理的过程中应如何行事的理念和规则。国际规范是指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如何行事的理念和规则。中国与欧盟的差别不仅体现在双方认同的内外规范不同,也在于双方传播这些规范以影响世界上其他行为体的方式不同。中欧的规范分歧最突出地表现在人权与主权等国内规范上。在国际规范上,如中国的多极化与欧盟的多边主义,双方的分歧要小得多。规范互动尽管给中欧关系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但对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影响也具有积极的一面。
- 潘忠岐
- 关键词:规范性力量
- 美国对处理台湾问题主导权的争夺被引量:2
- 2002年
- 关于台湾问题,不论学界还是政界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时间在谁一方?"或者,"时间是否在我?"这个问题的实质是,究竟谁拥有对台湾问题的主导权.
- 潘忠岐
- 关键词:台湾问题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