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琦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T淋巴细胞
  • 2篇黏膜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溃疡
  • 2篇溃疡性
  • 2篇功能性消化不...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
  • 1篇大样本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易激综合征
  • 1篇诊断和鉴别诊...
  • 1篇综合征
  • 1篇问卷
  • 1篇问卷调查
  • 1篇溃疡性结肠炎

机构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作者

  • 5篇潘琦
  • 5篇童晶晶
  • 5篇侯晓华
  • 3篇付妤
  • 3篇邹开芳
  • 3篇王文峰
  • 3篇钱伟
  • 1篇高晓阳
  • 1篇刘俊

传媒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IL-23/IL-17炎症轴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IL-23/IL-17炎症轴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2007年济南标准选择UC组患者20例,对照组16例。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对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作表型分析,比较Th1、Th2、Th17比例的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肠黏膜IL-17、IL-23表达。数据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即M(QR)形式表示,行相关统计。结果(1)肠黏膜中Th17的比例在UC组中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为3.75%比1.25%,且重度活动较轻度活动患者增加明显(P〈0.05),为8.30%比1.20%。肠黏膜中Th1的比例在UC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3.60%和9.10%,Th2的比例在UC和对照组中分别为1.10%和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活动度患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UC组患者肠黏膜中IL-17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为0.20%比0.10%,且IL-17表达与UC患者疾病评分呈正相关(r=0.50,P=0.02)。(3)IL-23表达在UC组和对照组分别是0.13%和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IL-17炎症轴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能成为UC治疗的有效靶点。
付妤童晶晶潘琦王文峰邹开芳刘俊钱伟侯晓华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和肠道黏膜辅助性T细胞表型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Th细胞各亚群比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2007年济南标准收集UC患者20例,对照组16例。利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对肠黏膜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作表型分析,比较各组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cLPM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Th17细胞比例的改变。结果UC组cLPMC中Th17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分别为3.75%(6.93%)和1.25%(3.70%),在PBMC中为1.40%(2.15%)和0.70%(0.33%),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C患者cLPMC中TE17细胞比例与疾病评分呈正相关(r=0.34,P〈0.05)。UC组和对照组Th1、Th2细胞在cLPMC和PBMC中的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Th细胞各亚群中,Th17细胞是介导UC肠道局部和外周免疫应答的优势细胞,可能成为UC治疗的有效靶点。
付妤童晶晶潘琦王文峰邹开芳钱伟侯晓华
关键词: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17
罗马Ⅱ及罗马Ⅲ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比较被引量:8
2008年
自罗马Ⅱ标准于1999年公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006年又制定出新的标准——罗马Ⅲ标准。虽然现在国际上多用罗马Ⅲ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但与罗马Ⅱ标准有何异同尚无大样本的研究比较。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罗马Ⅱ及罗马Ⅲ标准诊断FD的异同,以期提高对罗马Ⅲ标准和FD的认识。
潘琦童晶晶高晓阳侯晓华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问卷调查大样本FD
罗马Ⅲ标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评价罗马Ⅲ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FD与常见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7至8月和2007年3至4月在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检查的4962例患者进行连续性问卷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诊断FD,根据胃镜及相应病理检查结果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及胃癌(GC)等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分析它们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FD、CEG、GU、DU和GC患者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58%(376/4962)、29.99%(1488/4962)、1.89%(94/4962)、4.25%(211/4962)和4.57%(227/4962)。FD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230/376,61.17%)高于男性(146/376,38.83%,P=0.00),而器质性疾病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P〈0.05)。FD与DU组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小于其他三组(P〈0.05)。FD患者早饱和餐后饱胀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四种疾病。嗳气、恶心和呕吐在各疾病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马Ⅲ标准定义下的四种FD症状(上腹痛、上腹烧灼、早饱和餐后饱胀)诊断FD的敏感度均较诊断其他疾病高(P〈0.05)。除上腹烧灼外,其余三种症状诊断FD的特异度均高于其他疾病(P〈0.05)。该四种症状诊断FD的约登指数均高于其他疾病,尤以上腹痛(0.42)和餐后饱胀(0.46)最高。结论罗马Ⅲ标准诊断FD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FD与上胃肠道常见器质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童晶晶潘琦高晓阳侯晓华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和外周血Th细胞亚型的改变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Th细胞各亚群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中的变化,揭示IBS患者黏膜免疫激活的具体免疫学机制。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收集腹泻型IBS患者27例,部分肠黏膜病理学表现为非特异性炎症,归为IBS—A组共13例,无明显病理学改变者归为IBS组共14例。另将痔疮患者设为对照组16例。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和四色荧光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肠黏膜和外周血中Th1/Th2/Th17比例,Western印迹检测肠黏膜白细胞介素(IL)4、IL-12、IL-17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IL-4、IL-12、IL-17水平。结果(1)IBS-A组患者肠黏膜Th17比例[M(Q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0(4.05)比1.25(3.70),P=0.045],而Th1、Th2比例无明显改变;IBS—A组患者肠黏膜和外周血中IL-4、IL-12、IL-17表达以及外周血中Th1、Th2、Th17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IBS组患者肠黏膜和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的比例以及IL4、IL-12和IL-17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泻型IBS患者部分存在肠黏膜非特性炎症,提示肠黏膜存在免疫激活,该免疫状态表现为Th细胞向Th17偏移。
付妤童晶晶潘琦王文峰邹开芳钱伟侯晓华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单个核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