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全超

作品数:22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对虾
  • 12篇凡纳滨对虾
  • 6篇遗传选育
  • 6篇分子标记
  • 6篇分子标记辅助
  • 5篇基因
  • 4篇大型底栖动物
  • 4篇底栖动物
  • 4篇群落
  • 4篇近海
  • 4篇基因编码
  • 4篇基因编码区
  • 4篇海域
  • 4篇编码区
  • 3篇微卫星
  • 3篇近海域
  • 2篇演替
  • 2篇育种
  • 2篇育种技术
  • 2篇体重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烟...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烟台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
  • 2篇浙江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福州市海洋与...

作者

  • 22篇王全超
  • 12篇相建海
  • 12篇李富花
  • 12篇于洋
  • 10篇李宝泉
  • 7篇张晓军
  • 4篇陈琳琳
  • 2篇韩庆喜
  • 1篇王跃启
  • 1篇冯俊荣
  • 1篇李秉钧
  • 1篇唐永政
  • 1篇刘东艳
  • 1篇杨铭
  • 1篇邢荣莲
  • 1篇韩秋影
  • 1篇李晓静
  • 1篇周政权
  • 1篇陈静
  • 1篇刘敬文

传媒

  • 3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与湖沼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齐鲁渔业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海洋通报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5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獐子岛马牙滩潮间带及近岸海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2
2013年
为摸清辽宁獐子岛潮间带及近岸海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现状和群落受扰动情况,作者于2011年11月中旬在马牙滩潮间带和近岸海区采集大型底栖动物,采用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MDS标序和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在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9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类;优势种均为多毛类,即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多美沙蚕(Lycastopsis augenari)、仙居虫(Naineris laevigata)和短叶索沙蚕(Lumbrineris latreilli);平均生物量为25.76±41.08g/m2,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平均栖息密度为315.11±160.73个/m2,以多毛类占优势;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17±0.89,0.74±0.17和1.80±1.09。近岸海区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40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优势种包括4种棘皮动物和1种多毛类,即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短叶索沙蚕、心形海胆(Echinocardium cordatum)和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sar siivadicola)。近岸海区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18.86±152.24g/m2和700.00±471.51个/m2,均以棘皮动物占优势。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40±0.60,0.64±0.19和2.04±0.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不同潮区间和近岸海区不同断面间群落差异显著。ABC曲线分析显示,獐子岛潮间带底质环境受到中度扰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近岸海区受到轻度干扰,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
王全超韩庆喜李宝泉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
烟台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5
2013年
根据2010年和2011年对烟台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的周年调查资料,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Cluster聚类和MDS排序方法,进行群落特征和群落演替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76种,其中优势类群为多毛类。群落中的优势种主要包括短叶索沙蚕和不倒翁虫。烟台近海年平均生物量和丰度分别为16.72g/m2和1022ind/m2,且存在季节性差异。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30、0.70和1.91。烟台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底质和水深关系密切。群落特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软体动物比例减少,多毛类比例增加。人类活动包括污水排放、养殖和捕捞、港口建设和船舶航运等干扰是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王全超李宝泉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演替
基于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进行凡纳滨对虾生长相关QTL定位的研究
凡纳滨对虾是我国乃至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对虾品种,培育生长快的对虾新品种对于推动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生长性状相关的QTL位点,利用获得的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传统选育,能够显著加快对虾...
于洋张晓军王全超袁剑波李富花相建海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高通量测序SNP标记QTL定位
一种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在凡纳滨对虾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水产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凡纳滨对虾LvMMD2基因上一个与体重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在体重性状育种中的应用。通过整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等方法,在LvMMD2基因编码区筛选到的一个标记(LvMMD2...
李富花王全超于洋相建海张晓军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凡纳滨对虾种质鉴定的分子标记组合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水产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种质鉴定技术,具体地说,一种用于凡纳滨对虾种质鉴定的分子标记组合及其应用。分子标记组合为13对高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引物;利用所述13对高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建立了种质鉴定的方法,对现有国外进口...
于洋相建海李富花王全超张晓军
文献传递
一种凡纳滨对虾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水产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凡纳滨对虾生长相关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该标记位于SEQM1286的109bp位置,为T/C型突变,在该标记中CC基因型个体的生长速度高于TT基因型,提示CC基因型为生长优势基因型。...
李富花王全超于洋相建海
文献传递
小清河河口邻近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COI序列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2年
受河流沿岸工农业发展以及人口急剧增加影响,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受到严重污染。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作为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重要渔业资源之一,承受着巨大的捕捞和生存压力。为了掌握口虾蛄种群在该区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于2020年6—10月在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采集口虾蛄生物样本,进行了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216条长度为655 bp的COI基因片段,共定义90个单倍型, 63个多态位点,其中包括59个转换位点, 1个颠换位点和3个转换与颠换同时存在的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70 0和0.005 1。与其他海域相比,小清河河口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同时遗传结构分析发现黄渤海与东海及南海分布的口虾蛄种群遗传变异较大,但黄渤海海域内遗传变异较小。通过本研究基本掌握了小清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口虾蛄种群遗传多样性背景,也可为口虾蛄资源管理以及种质资源库建立等提供科学的基础理论依据。
刘英王全超李海汇纪莹璐陈琳琳李宝泉
关键词:口虾蛄线粒体COI
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基因组选择模型准确性研究
基因组选择育种能够有效地缩短世代间隔,提高遗传进展,因此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预测模型是否合适,且选择模型的准确性会因性状间的遗传差异而发生变化。本文以来自凡纳滨对虾同一个家...
王全超于洋李富花张晓军相建海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
渤海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特征及原因探讨被引量:9
2016年
根据50多年来渤海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历史资料,以及2011-2013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渤海南部包括黄河口邻近海域及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长期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旨在阐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趋势,识别其重要的演变时段.并结合50年来渤海南部海域相关底栖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探讨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原因.过去50余年来,渤海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物种数、生物量、丰度以及群落结构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具体表现为寿命长、体积大、具有高竞争力的K对策种的优势地位正逐渐丧失,而被寿命短、适应能力宽、具有高繁殖能力的R对策种所取代.按照50余年来渤海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水平低,生物量和丰度均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经济型个体较大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是群落中的主要贡献类群;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物种数水平升高,生物量水平降低,小型的软体及棘皮动物成为优势类群;第三阶段是2006年之后至今,底栖动物群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表现在生物量的上升与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优势地位的逐渐恢复.通过对渤海南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的长周期变化是渤海南部海域多种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变化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陈琳琳王全超李晓静周政权李宝泉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黄河口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重金属含量与生物质量评价被引量:3
2013年
泥螺(Bullacta exarata)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成功引入的滩涂养殖种类,为当地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对其生态影响还了解不多。为了解该区域泥螺体内重金属含量并评价其生物质量,于2012年8月对该区域进行泥螺和沉积物样品采集调查和分析。采用富集系数K、残留量指数I以及金属污染指数IMP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及泥螺体内6种重金属含量均相对较低,多数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第一类。泥螺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K有明显差别,其中对Cu和Cd的富集能力最强。残留量指数I富集系数K及金属污染指数IMP均表明,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对重金属的富集程度均较低,说明该海域泥螺未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根据国家生物质量标准分析,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泥螺的生物质量总体较好,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总体上与海水中重金属含量无显著的相关性。
李秉钧王全超李宝泉冯俊荣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重金属评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