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
-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珠海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癌前病变中H.pylori感染下调RUNX 3的表达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RUNX3表达在胃癌前病变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2008年间癌前病变43例,十二指肠溃疡41例和功能性消化不良25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CEA、CA199和胃泌素水平,尿素酶检测胃组织中H.pylori。RT-PCR检测胃粘膜Runx3基因的表达。结果:癌前病变和十二指肠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3组的CEA、CA199无明显差异,H.pylori的阳性率三组之间也相似(P>0.05)。而癌前病变者血清胃泌素低于其他2组。H.pylori阳性胃癌前病变者RUNX3基因表达明显低于H.pylori的阴性者(P=0.03),但在其他两组无此差异。RUNX3基因的表达与血清胃泌素水平存在正相关(R=0.81,P=0.012)。结论:H.pylori通过下调RUNX3基因参与了胃癌前病变/胃癌的发生。
- 黄唯李啸峰王安陈渝萍梁华敏郭婷婷
- 关键词:胃癌前病变RUNX3胃泌素
- miRNA-484预计胃癌小鼠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治疗的反应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人胃癌动物模型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靶向治疗与miRNA表达的关系。方法:人胃癌MGC-803细胞系接种到BLBA/c裸鼠左后肢皮下。当肿瘤达5 mm左右后随机分为A组(抗VEGF+化疗)、B组(化疗)和c组(空白对照),每组8只,持续4w腹腔给药,每天测量肿瘤的最大径和最小径,以肿瘤体积大小为衡量药效的指标。采用PT-PCR检测mir484的表达。结果:A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B组,且mir484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Mir484与胃癌的抗血管治疗疗效明显相关,可成为新型的胃癌靶向治疗的生物标志。
- 梁华敏王安谭建敏尹蓉郭婷婷艾新波
- 关键词: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靶向治疗
- 癌症化疗中拉米呋啶抗乙肝病毒重激活的作用
- 2009年
- 目的观察拉米呋啶对携带乙肝病毒(HBV)癌症患者化疗导致病毒重激活的预防以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进行化疗的携带HBV癌症患者89例,随机分为化疗组(n=45)和拉米呋啶组(n=44),检测两组化疗前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白蛋白(ALB)、血清淀粉酶、HBV标记物和HBV DNA水平,同时进行肿瘤化疗及疗效的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的AST、ALT、总胆红素、ALB和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拉米呋啶组4.5%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而化疗组为86.7%,同时化疗组的AST、ALT和HBV DNA水平明显增高,而总胆红素和ALB无明显变化;毒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拉米呋啶可预防HBV感染的癌症患者化疗后病毒的重新激活,且毒副作用较小。
- 黄唯王安陈渝萍梁华敏郭婷婷
- 关键词:HBV癌症化疗拉米呋啶
- 奥美拉唑与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已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早晨吞服,对照组33例口服法莫替丁20mg,1日2次,两组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抗溃疡有效率分别为96.0%和88.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奥美拉唑不良反应发生率17.0%高于法莫替丁12.0%(P<0.05)。结论奥美拉唑抗溃疡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法莫替丁,但其副作用发生轻微,不必停药,也不影响疗效,仍为目前经济、安全有效的抗消化性溃疡药物。
- 熊镇南王安
- 关键词:奥美拉唑法莫替丁消化性溃疡
- MLH1基因415位点G→C基因突变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 2011年
- 目的:探讨MLH1基因415位点G→C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分析法检测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61例胃癌患者和49名正常人群外周血MLH1415位点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散发胃癌患者MLH1基因415位点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5。结论:MLH1基因415位点G→C突变是我国散发胃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 梁华敏王安陈渝萍陈红先郭婷婷
- 关键词:MLH1突变胃癌易感性
- 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食管静脉曲张套扎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3例肝硬化患者分为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组(I组)、镇静剂组(Ⅱ组)和普通胃镜组(Ⅲ组),共进行114例次内镜下套扎术,比较各组胃镜操作时间、视野清晰度、术中不适反应和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I组胃镜操作时间明显短于Ⅲ组(P<0.05),I组及Ⅱ组视野清晰度明显高于Ⅲ组(P<0.05)。除I组患者术中血压有一过性下降外(P<0.01),各组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但I、Ⅱ组术中不适反应少。结论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实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疗效良好,不适反应少。
- 黄唯王安梁华敏郭婷婷郑梅兰
- 关键词:芬太尼异丙酚食管静脉曲张套扎
- VHL、NFκB和CXCR4状态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VHL基因突变、CXCR4表达和NFκB激活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7年12月Ⅱ~Ⅲ期结肠癌患者67例。分别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VHL基因突变,RT-PCR检测CXCR4表达,凝胶电泳迁移实验检测NFκB活性,随访24个月。[结果]67例结肠癌患者中CXCR4 mRNA高表达为32.84%(22/67);VHL基因突变率为28.36%(19/67);NFκB激活比例为29.85%(20/67)。随访24个月,16例出现肝转移患者,13例出现其它部位的转移和38例无病情进展。16例出现肝转移患者中CXCR4 mRNA高表达、VHL基因突变和NFκB激活分别为15、11和13例,明显高于未出现转移的其他部位转移的患者和无病情进展患者(P<0.01)。[结论]VHL基因突变和CXCR4上调和NFκB激活可能参与结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 黄唯王安陈渝萍梁华敏郭婷婷
- 关键词:VHLNFKBCXCR4肝转移
- 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屏障功能影响及疗效观察被引量:25
- 2010年
-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在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血内毒素水平、肠道菌群状态方面的作用及对肝硬化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试验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肝利尿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8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肠道10种细菌菌落数、内毒素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试验组内毒索水平、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2)试验纽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3)试验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检测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状态,改善肠道机械屏障功能,降低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从而避免内毒素及细菌移位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对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陈渝萍钟转华梁月环王安
- 关键词:肝硬化肠黏膜通透性内毒素肠道菌群微生态制剂
- 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及内毒素水平干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内毒素水平的干预作用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57例,另选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将57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肝利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8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各组及治疗后两疾病组肠道10种细菌菌落数和内毒素水平。并对比两疾病组治疗前后并发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肝硬化患者的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或0.01),葡萄球菌、梭菌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治疗前两疾病组内毒素水平及各肠道菌群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内毒素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中肠杆菌、真杆菌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观察组中肠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葡萄球菌、梭菌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其中治疗后观察组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无改变。结论微生态制剂能调节肠道菌群状态,提高肠道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含量,降低内毒素水平,对降低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陈渝萍钟转华梁月环王安
- 关键词:内毒素肠道菌群微生态制剂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