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智学

作品数:9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弧菌
  • 5篇RDNA间区
  • 5篇16S-23...
  • 3篇副溶血弧菌
  • 3篇TRNA基因
  • 2篇杂色鲍
  • 2篇创伤弧菌
  • 2篇VIBRIO
  • 1篇单胞菌
  • 1篇电击转化
  • 1篇养殖
  • 1篇英文
  • 1篇幼体
  • 1篇幼体培育
  • 1篇致病
  • 1篇致病菌
  • 1篇嗜水气单胞菌
  • 1篇水蚤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 4篇湖南科技大学
  • 3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湛江海洋大学

作者

  • 9篇王智学
  • 6篇何建国
  • 6篇邓先余
  • 3篇陈晓艳
  • 2篇崔亮
  • 2篇孙成波
  • 2篇刘秋云
  • 1篇赫然
  • 1篇廖家遗
  • 1篇欧普
  • 1篇李宝健
  • 1篇张颖
  • 1篇陈毕生
  • 1篇叶巧真
  • 1篇张钟徽
  • 1篇徐润林
  • 1篇曹燕
  • 1篇李盛
  • 1篇徐志武

传媒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生物技术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Journa...
  • 1篇海洋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3株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的16S-23S rDNA间区序列的分析被引量:17
2004年
以细菌的 1 6SrDNA 3′端和 2 3SrDNA 5′端的高度保守区为引物 ,扩增了 3株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的 1 6S 2 3SrDNA间区 ,克隆到pGEM T载体上 ,测序。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 1 6S 2 3SrDNA间区序列及其内的t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ZSU0 0 8和ZSU0 0 9测出的 1 6S 2 3SrDNA间区均有 6条 ,间区类型也相同 ,分别为IGSGLAV 、IGSGLV、IGSAG、IGSIA、IGSG 和IGS0 。其中IGSGLAV最大 ,包含tRNAGlu、tR NALys、tRNAAla和tRNAVal基因 ;IGSGLV包含tRNAGlu、tRNALys和tRNAVal基因 ;IGSAG包含tRNAAla和tRNAGlu基因 ;IGSIA,则为tRNAIle和tRNAAla基因 ;IGSG 仅包含tRNAGlu基因 ;而IGS0 最小 ,未包含任何tRNA。菌株ZSU0 1 0测出的 1 6S 2 3SrDNAIGS序列有 5条 ,除缺少IGSAG 外 ,其余的IGS类型均与ZSU0 0 8和ZSU0 0 9相同。与GenBank内的副溶血弧菌IGS序列比较 ,发现副溶血弧菌所有类型的IGS的tRNA基因两端的非编码区具有较高的种内同源性。 1 6S 2 3SrDNA间区结构的差异为建立一种新的副溶血弧菌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邓先余王智学何建国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16S-23SRDNA间区TRNA基因
3种水产病原弧菌(Vibrio)的16S—23S rDNA间区(IGSs)的克隆、测序与分析被引量:10
2006年
根据细菌16S rDNA3端和23S rDNA5端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了5株溶藻弧菌、2株河流弧菌和2株创伤弧菌的16S—23S rDNA间区,克隆到pGEM-T载体上,测序;采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16S—23S rDNA间区序列及其内的t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弧菌共测出的16S—23S rDNA间区有33条,类型有6种:IGSGLAV、IGSGLV、IGSIA、IGSG、IGSA和IGS0,其中IGSIA和IGSG最为常见,9株弧菌均包含有此两类IGS;在3种弧菌中,大部分IGS序列tRNA基因两端的非编码区具有较高的种内同源性,可以成为设计种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的靶区。16S—23S rDNA间区结构的差异为建立一类新的弧菌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溶藻弧菌的16S—23S rDNA间区序列为首次报道。
邓先余王智学孙成波何建国
关键词:河流弧菌创伤弧菌16S-23SRDNA间区TRNA基因
以16S和16S—23S rDNA间区为靶区建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PCR快速检测技术被引量:5
2007年
提要应用BLAST程序和DNAstar软件,比较分析了5株副溶血弧菌和其他细菌的16S—23S rDNA间区序列,选取IGSIA作为扩增靶区,结合相邻的16S rDNA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扩增条件,建立了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的PCR方法,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探讨,并初步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新建的PCR方法能特异性地扩增出大小为306bp和552bp的2条带,分别对应于副溶血弧菌的IGS0和IGSIA,检测灵敏度为5.6×102CFU/ml,半个工作日即可得到准确的结果,能有效检测出在杂色鲍、凡纳滨对虾和各种水质中的副溶血弧菌,适用于海洋水产动物副溶血弧菌病的早期快速诊断、水产品的检疫及水质环境的监测。
邓先余王智学陈晓艳何建国
工厂化养殖杂色鲍致病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理特性被引量:7
2007年
从广东汕尾地区工厂化养殖的患病和死亡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及养殖海水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细菌为杂色鲍的致病菌。经形态、生理、生化等多项指标鉴定,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并经ATB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证实鉴定结果。在中国大陆,由副溶血弧菌使杂色鲍致病并大量死亡的事件,本文属首次报道。
邓先余王智学孙成波陈晓艳何建国
一个新的粗糙脉孢霉基因组DNA制备方法
2004年
张颖赫然崔亮王智学刘秋云李宝健
关键词:粗糙脉孢霉基因组DNA
一种高效的酿酒酵母和毕赤酵母电击转化法(英文)被引量:11
2010年
电击转化由于其高效率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酿酒酵母的转化过程中。但是由于菌种退化或是暴露于污染的环境,很多菌种的转化效率会显著地下降2~4个数量级。探索了一种改进的电击转化方法,它借助于单链载体DNA和转化后在YPD培养基中的复苏过程,可以使转化效率比之前曾报道过的已经最优化的用醋酸锂和二硫苏糖醇进行预处理的转化方法效率提高13倍。在毕赤酵母中使用这一改进的方法,可以使转化效率提高高达114倍,在一些已经退化的酿酒酵母菌株中,此方法也可以提高转化效率将近100倍。这一方法将为几乎所有酿酒酵母和毕赤酵母的分子操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徐志武张颖王智学曹燕崔亮李盛刘秋云
关键词:电击转化酿酒酵母毕赤酵母
2株创伤弧菌的16S-23SrDNA间区的克隆、测序及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06年
根据细菌的16S rDNA 3′端和23S rDNA 5′端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了2株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16S-23S rDNA 间区(Intergenic spacer,IGS),克隆到pGEM-T载体上,测序。用BLAST和 DNAstar软件对16S-23S rDNA 间区序列及其内的 tRNA 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 株创伤弧菌共测出 9 条 16S-23S rDNA 间区序列, 其中ZSU006 测出 5 条, 间区类型分别为:IGSGLAV、IGSGLV、IGSIA 、IGSA和 IGSG。其中 IGSGLAV最大,包含 tRNAGlu、tRNALys、tRNAAla 和 tRNAVal基因;IGSGLV包含 tRNAGlu、tRNALys和 tRNAVal基因; IGSIA,则包含 tRNAIle和 tRNAAla基因;IGSG仅包含tRNAGlu基因;而IGSA仅包含tRNA Ala基因。菌株CG021测出的16S-23S rDNA IGS序列有4条,除缺少IGSA外,其余的IGS类型均与ZSU006的相同。与GenBank内的创伤弧菌ATCC27562 的IGS序列比较,发现创伤弧菌所有类型的IGS的tRNA基因两端的非编码区具有较高的种内同源性。16S-23S rDNA 间区结构的差异为建立一种新的创伤弧菌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邓先余陈晓艳王智学欧普何建国
关键词:创伤弧菌16S-23SRDNA间区TRNA基因克隆
一株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16S-23S rDNA间区序列分析及应用被引量:5
2004年
根据细菌的16SrDNA3′端和23SrDNA5′端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扩增了一株中华鳖Trionyxsinensis"红板病"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的16S-23SrDNA间区,克隆到pGEM_T载体上,测序。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16S-23SrDNA间区序列以及其内tRNA基因与已发表的嗜水气单胞菌和近缘种的IGSG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设计出对嗜水气单胞菌特异的PCR引物,建立了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PCR方法,进行了特异性、灵敏性检测,并用此方法检测了不同的水样。
邓先余王智学叶巧真何建国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16S-23SRDNA间区特异性灵敏性
鲍鱼采苗板上附着猛水蚤和线虫的数量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研究了鲍鱼幼体培育阶段中采苗板上附着猛水蚤和线虫的数量变化。号池猛水蚤的密度为 12-2 ~个0.025.5 /cm2平均密度为个, 1.8 /cm2;号池的猛水蚤的密度为~个12-10 0.018.4 /cm2平均密度为, 3.0 个/cm2,两个池的猛水蚤都有两个密度的高峰期。采苗板上硅藻的密度变化和猛水蚤的密度的变化有一定关系,显示猛水蚤数量的增加依赖硅藻量的增加和猛水蚤会摄食硅藻。号池线虫的密度为~12-2 0.023.6个/cm2平均为个个, 1.5 /cm2;号池的线虫的密度为~个12-10 0.27.0 /cm2平均密度为个, 3.2 /cm2,到幼体培育的中期,两个池的线虫密度都达到最高峰。线虫的密度的增长是依赖于硅藻的密度的增加的。号12-2 池鲍鱼幼体密度为~个 0.010.45 /cm2平均密度为个, 0.15 /cm2;号池鲍鱼幼体密度为~个12-10 0.010.17 /cm2平均密度为个, 0.06 /cm2。在育苗的早期在采苗板上附着的鲍鱼幼体逐渐增加以后两个池的鲍鱼幼, , 体密度渐渐降下来。
廖家遗王智学张钟徽徐润林陈毕生
关键词:幼体培育线虫硅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