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红
- 作品数:26 被引量:33H指数:2
- 供职机构: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皖北地区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2014年
- 如何提高地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是培训者和管理者共同面对的课题。以"国培计划(2012)"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对皖北地区农村地理教师参训需求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对参训学员的已有受训频次、培训效果等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发现参训学员受训机会少、受训动力不足、受训效果亟待提升等特征;其次,重点考察参训学员的专业知识、教研能力、培训期望、培训形式等需求情况,揭示参训学员培训需求的重要特征;最后,针对参训学员培训需求特征,提出开发有效促进参训学员发展的培训课程的策略。
- 白如山王申红李良玉曾承
- 关键词:地理教师
- 新中国初期(1949—1956)通俗读物的出版工作与全民阅读被引量:1
- 2019年
-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党和政府重视通俗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通俗读物得以大量出版。当时的通俗读物可分为政策宣传类和科学普及类两大种类。通俗读物在城乡图书市场销量极高,连环画和年画深受群众喜爱。通俗读物的出版和发行激发起各阶层民众的阅读热情,促进了全民阅读的形成。
- 王申红
- 关键词:通俗读物
- 阅读与塑造:新中国的女性媒介形象(1949-1966年)——以《人民日报》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介通过对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勇敢争取婚姻自主的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对中国民众进行了社会主义性别价值观教育。从阅读史的视角,分析全民阅读背景下,新中国读者对女性媒介形象的阅读和接受的过程,探讨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特点及其对新中国女性的社会化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影响。
- 王申红
- 关键词:媒介形象《人民日报》
- 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被引量:1
- 2012年
-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软肋",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通识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优化通识课课程设置,优化通识课师资结构,改革通识课教学模式,是目前各高校需要紧迫解决的问题。
- 王申红
-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通识教育
- 皖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阅读贫困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文章分析了皖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阅读现状,探究了新生代农民工阅读贫困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服务策略,旨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阅读能力,促进全民阅读的实现。
- 王申红
-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 女性:“逆袭”的时代来到了吗?——女性职业发展困境探析被引量:1
- 2016年
- 近代以来的社会剧烈变迁,对传统的性别制度形成了强烈冲击,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获得了极大提升。但是在现实中,女性的生存与发展仍然面临多种阻碍,来自于传统观念、文化习俗、法律制度、社会因素等方面的障碍,是束缚女性群体发展的重要挑战。推动性别平等、保障女性权益,需要从法律制度建设、社会舆论宣传、增强女性群体自身力量、树立新的社会性别意识等多方面入手。
- 王萍王申红
- 关键词:女性性别角色
-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本文在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图书馆整合和开发教师教育资源,构建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的必要性,并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精神,提出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方案和模式架构,探索教师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的功能、特点及平台建设的有效路径。
- 王申红
- 关键词:信息共享平台图书馆
- 基于文化自觉的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以皖北地区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厘清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内涵,探讨了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的内涵,总结了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存在文化自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资源组织方式不合理以及资源揭示不充分的现状,最后从文化意识形态、组织管理和资源建设层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的思路。
- 杨素红王申红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文化自觉文化意识形态
- 皖北地区回族女性宗教信仰现状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安徽省回族是典型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显示,在皖北回族女性中,真正了解伊斯兰教教义、虔诚实践宗教功修的人较少。同时,多数回族女性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内心充满对真主的依恋和敬畏。宗教信仰的日益内化已经成为散杂居回族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
- 王申红
- 关键词:回族散杂居宗教信仰
- 建国初期的农民阅读——以《人民日报》为例
- 2018年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各阶层民众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1949―1956年间,农民积极参加扫盲识字运动,农民业余学校和读报组遍布大江南北。将建国初期的中国农民阅读置于社会大背景下来考察,以《人民日报》为主要研究文献,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群体"阅读热"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这一时期农民阅读的阅读动机、阅读内容和阅读特点,揭示建国初期的农民阅读对农民个体和新生政权的重要影响。
- 王申红
- 关键词:建国初期《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