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翠琴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分化
  • 5篇干细胞
  • 4篇大鼠骨髓
  • 3篇细胞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间质干细胞
  • 3篇骨髓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骨髓间质
  • 3篇骨髓间质干细...
  • 3篇分化过程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神经分化
  • 2篇神经细胞
  • 2篇鼠骨
  • 2篇间质
  • 2篇大鼠骨髓间充...
  • 2篇大鼠骨髓间质...

机构

  • 5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郑州人民医院

作者

  • 5篇贾延劼
  • 5篇彭涛
  • 5篇彭越
  • 5篇王翠琴
  • 5篇张广宇
  • 3篇王舒阳
  • 3篇鲁晶晶
  • 3篇韩瑞
  • 1篇周燕

传媒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Zfp52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521(Zfp52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大鼠MSCs,实验分为未转染组、转染组(转染Rn-Zfp521-siRNA)和阴性对照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 siRNA),采用β-巯基乙醇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转染后荧光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诱导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情况及诱导前、后Zfp521的表达变化。结果:(1)siRNA转染72 h荧光表达最强,转染率可达84.1%±2.3%,转染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Zfp521 mRNA表达下降(P<0.05);(2)β-巯基乙醇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以转染组诱导效果最佳,NSE和MAP-2表达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3)Zfp521在各组细胞中均有表达,诱导后Zfp521表达明显低于诱导前(P<0.01)。结论:Zfp52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中表达下降,抑制Zfp521表达可促进神经元的分化,提示Zfp52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分化中可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
韩瑞周燕王舒阳张广宇彭越王翠琴鲁晶晶彭涛贾延劼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
Oct3/4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神经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Oct3/4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中的作用。方法:构建大鼠Oct3/4慢病毒载体(Oct3/4-LV)并感染大鼠MSCs;实验分为感染组(感染Oct3/4-LV)、阴性对照组(感染FU-PGC-NC-LV)和未感染组3组;采用β-巯基乙醇诱导各组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元。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感染后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Oct3/4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AP-2和Oct3/4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MAP-2和Oct3/4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阳性克隆PCR证明大鼠Oct3/4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孔稀释法测定病毒滴度为2×10^(11)TU/L。(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大鼠Oct3/4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功,感染复数(MOI)值为10,感染48 h时感染率最高,荧光表达最强;感染率可达83.4%±2.2%。感染组中,MSCs形态发生变化;MTT提示感染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3)β-巯基乙醇可以诱导大鼠MSCs向神经元分化,其中以感染组诱导效果最佳,具有比较典型的神经元形态,NSE和MAP-2的表达率与其它各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4)感染组与其它各组同时点的Oct3/4表达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并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各组Oct3/4表达持续减少,诱导后5 h与诱导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Oct3/4在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王舒阳韩瑞张广宇王翠琴彭越鲁晶晶彭涛贾延劼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慢病毒
淀粉样蛋白前体695转基因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神经分化与Notchl信号调节
2014年
目的探讨Notchl信号通路在淀粉样蛋白前体(APP)695转基因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神经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APP695阳性组(APP+组)和APP阴性对照组(APP-),体外培养两组小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采用p巯基乙醇诱导骨髓间质于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MTT法检测诱导后两组细胞存活率,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Westernblot法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微管结合蛋白(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A0蛋白的表达变化,及诱导前、诱导5d后两组细胞中Notchl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分化后A8分泌量。结果两组MSCs诱导5d后均可表达NSE、MAP-2,以APP+组更为明显(P〈0.05),且APP+组可表达GFAP,MTT检测诱导5d后APP+组存活率较APP-组低(P〈0.05);诱导5d后APP+组Aβ表达较APP-组高(P〈0.05),Aβ分泌量较APP-组高(P〈0.05);APP+组诱导前、诱导5d后细胞中Notchl表达均较APP组表达低(P〈0.05),两组细胞诱导5d后细胞中Notchl较诱导前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APP695转基因小鼠MSCs更易于分化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Aβ可能通过抑制Notchl信号通路在APP转基因小鼠MSCs神经分化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韩瑞王舒阳张广宇王翠琴彭越鲁晶晶彭涛贾延劼
关键词:淀粉样蛋白前体间质干细胞NOTCHL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分布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分布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常规体外培养大鼠MSCs,采用β-巯基乙醇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实验分MSCs空白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阴性对照组、β-巯基乙醇诱导组、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干预组、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干预+β-巯基乙醇诱导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前后mTOR在细胞内的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照相;Westernblot法检测诱导前后神经细胞相关蛋白和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①诱导前mTOR主要在MSCs细胞核内点状分布,细胞质也有少量的分布;诱导后核内荧光信号减弱,mTOR向细胞质转移。雷帕霉素处理后,随着雷帕霉素浓度的提高(10~30μmol/L),mTOR向细胞质转移越明显。雷帕霉素浓度超过50μmol/L后,细胞形态变圆,部分细胞脱壁,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②β-巯基乙醇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诱导后神经细胞Tau蛋白、MAP-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雷帕霉素(10~30μmol/L)干预后,随着雷帕霉素浓度(10~20μmol/L)的提高,Tau蛋白、MAP-2蛋白表达逐渐增加,30μmol/L时Tau蛋白、MAP-2蛋白表达下降(P<0.05)。③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诱导前后总mTOR表达不变;磷酸化mTOR、磷酸化p70S6K、磷酸化4EBP1诱导后较诱导前表达下降(P<0.05),雷帕霉素干预后下调更加显著(P<0.05)。结论 mTOR在MSCs神经分化过程中由细胞核内向细胞质转移,活性下降,表达下调,提示mTOR在MSCs神经分化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翠琴张广宇彭越彭涛贾延劼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MTOR雷帕霉素
自噬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自噬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不同浓度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组,比较各组诱导神经元分化前后神经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质2(MAP-2)、Tau蛋白(Ta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差异及特异性标记自噬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B)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MSCs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其中以10μmol/L雷帕霉素组最佳,神经元标志蛋白MAP-2、Tau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适度提高自噬活性可增加大鼠MSCs诱导后神经分化效率。
张广宇王翠琴彭越彭涛贾延劼
关键词:自噬骨髓间质干细胞LC3神经细胞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