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辅
- 作品数:26 被引量:82H指数:6
-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 王运辅武仙竹裴树文钟丽英
- 关键词:狩猎屠宰
- 中梁山出土鼯鼠科化石的初步研究
- 2016年
- 重庆中梁山岩溶槽谷地区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岩溶洞穴,重庆师范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在2009—2010年对这些洞穴进行了系统调查。在太平洞、黄桷洞等地点,采集到中更新世晚期的东方剑齿象、大熊猫、水鹿、野猪等动物化石,同时获得非常丰富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在小型哺乳动物化石中以鼯鼠科化石材料最为丰富,采集到的鼯鼠科化石主要包括4属4种,分别为矮飞鼠属优矮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旧大陆飞鼠属小飞鼠(Petinomys volans)、巨飞鼠属灰鼯鼠(Petinomys xanthotis)、橙足鼯鼠属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优矮飞鼠化石材料中发现有1件左上颌,改变了此前中国只有该动物下颌骨化石材料的状况。灰鼯鼠的形体偏大,表现出该物种在演化上存在地区差异。中梁山复齿鼯鼠的P4最大,原尖粗壮,中附尖和前附脊发达;腭骨与上颌骨的分界线接近M2的中部,这些特征与中国所发现的复齿鼯鼠化石材料特点一致。中梁山鼯鼠科化石材料兼有北方种与南方印度马来亚种,前者如小飞鼠(Petinomys volans),后者如优矮飞鼠(Petinomys electilis)。这些不同生境的动物种类同时出现于中梁山地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当地曾经频繁的冷暖气候更迭有关,一方面也与该地川岭交错、岩溶地貌发育、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有关。中梁山丰富的鼯鼠科化石,证明中国西南地区是鼯鼠演化与迁徙交流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欧亚大陆北方动物群与南方动物群重要交流通道。
- 王运辅武仙竹谢硕
- 关键词:鼯鼠洞穴堆积
- 重庆巨梁沱遗址旧石器晚期啮齿类及其利用策略与环境意义被引量:1
- 2021年
- 巨梁沱遗址是重庆2017年度"后三峡考古"项目发掘的一处史前石器工场,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江南镇龙山村,分布在长江南岸的一处二级台地之上。地层堆积分为4层,其中第③层为砾石及石制品堆积层;第④层为浅黄色沙土层,测年结果(年代校正(95.4%概率)11315~11202 cal.a B.P.)表明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啮齿类遗存出自第④层,鉴定为3科8属8种:松鼠科的柏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和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鼯鼠科的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和小飞鼠Pteromys volans,鼠科的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这批鼯鼠科及松鼠科材料是三峡地区旧石器晚期考古实践此前未有的发现,为相关鉴定与研究工作积累了较重要的参考资料。骨骼表面的切割痕迹与烧灼痕迹表明史前居民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啮齿类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根据不同啮齿类的特性或是利用鼯鼠皮毛,或是食用鼠肉,这为探索三峡地区旧石器晚期以来的广谱化狩猎生计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啮齿类动物群反映了一种以热湿为主,兼有寒湿/温湿因素的复杂气候环境。
- 王运辅刘旻杨华李大地
- 关键词:啮齿类
- 重庆巫山大昌蓝家寨遗址石灰墓灰浆成分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古代使用石灰的历史非常悠久,人工烧制石灰的历史不晚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本研究从重庆巫山大昌蓝家寨遗址明代石灰墓取样,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发现,该墓葬是由古人用生石灰、糯米浆、黄土等3种材料制作出有机-无机混合材料浇筑而成。在该墓葬的死者头部还发现了1只石灰枕,制作工艺较为优良。上述发现表明,在明代三峡地区,人们不仅用石灰糯米浆浇筑墓葬,而且还用来制作死者的陪葬用品。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了有机-无机材料——糯米灰浆的特殊性。该材料的物质成分是有机物与无机物相互混合,物质红外光谱吸收峰存在一定程度的位移。该物质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为颗粒状形态,而非块状的、棱角分明的碳酸钙;这种颗粒状的物质结构经互相匹配、互相嵌构,具有结构致密、受力强度大、密封性能好等特点。在地势险要偏僻的三峡地区发现的明代这种材料的加工及建筑技术,对研究该地区各历史时期的生产技术、葬俗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郑利平武仙竹金普军王运辅
- 中国三峡地区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在三峡地区已发现8处人类化石地点,既有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早期人属成员,也有距今1万余年的晚期智人。这些材料对研究直立人及早期人类和晚期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等,均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客观总结并科学规划三峡地区的古人类研究工作,是该地区相关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 武仙竹裴树文邹后曦侯江王运辅
- 关键词:人类化石
- 国外切割痕迹研究方法述评及在湖北白龙洞的初步应用被引量:3
- 2009年
- 王运辅武仙竹李海军
- 关键词:左右手
- 贵州遵义海龙屯遗址出土黄牛、家马等动物骨骼及生业意义
- 2021年
- 海龙囤遗址的"新王宫"以及铁柱、铜柱、西关等三关出土了较多数量的动物骨骼,以家马和黄牛为主,次为猪,并有很少量的麂、鹿、鸟等骨骼,其绝大多数应为播州土司的遗存,对于探索屯堡战时的经济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骨骼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表明:海龙囤动物骨骼应该是某种应急性、临时性用途的产物。家马骨骼尺寸明显大于西南地区现生普通家马,很可能代表了播州地区饲养的良种"大马"。海龙囤主要以家马为役畜,以黄牛作肉用。
- 王运辅李飞
- 关键词:黄牛家马役畜
- 湖北郧县伏龙观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被引量:9
- 2008年
- 伏龙观遗址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保存在汉水中游第四级阶地白色细砂层中。动物化石种类包括无颈鬃豪猪、爪哇豺、西藏黑熊、猪獾、果子狸、东方剑齿象、中国貘、中国犀、李氏野猪、云南水鹿、青羊、水牛等。文化遗物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组合包括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等。遗址时代属早更新世晚期,文化面貌属长江流域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
- 武仙竹周兴明王运辅
- 关键词:哺乳动物化石旧石器
- 考古遗址出土啮齿目遗存的采集与鉴定方法
- 考古遗址出土啮齿目遗存对于讨论家鼠与人共栖起源与演变、认识古代人类生活及与动物关系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的采集与鉴定工作构成了深入研究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在考古遗址中采集啮齿目遗存的基本技术,然后以褐家鼠、黑家鼠、黄胸...
- 王运辅
- 关键词:标本采集骨骼形态
- 湖南杨二洞动物群与长江三峡南缘更新世晚期古环境
- 2008年
- 沅江上游杨二洞动物群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有些小哺乳动物在我国更新世时期首次发现。动物群特征反映该地当时具有南亚热带森林古环境,与三峡峡谷动物群特征相似,与三峡山塬动物群区别。该地有较多小哺乳动物,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了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山区生境转移现象。这种生境转移对认识大熊猫生态演变有重要参考。洞穴堆积物特征反映三峡南缘晚更新世末期河床侵蚀性下切明显,发生过较大的地貌变化。
- 武仙竹王运辅郑利平
- 关键词:晚更新世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