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邵军

作品数:58 被引量:499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9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7篇土壤
  • 18篇热带森林
  • 10篇群落
  • 8篇土壤动物
  • 8篇土壤呼吸
  • 7篇凋落
  • 7篇筑巢
  • 7篇微生物
  • 7篇物量
  • 6篇有机碳
  • 6篇云南松
  • 6篇生物量碳
  • 6篇蚂蚁
  • 5篇凋落物
  • 5篇演替
  • 5篇次生
  • 4篇石漠化
  • 4篇碳库
  • 4篇土壤理化
  • 4篇土壤微生物

机构

  • 47篇西南林业大学
  • 23篇南京林业大学
  • 4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江西省林业科...
  • 2篇云南省林业和...
  • 1篇江苏农林职业...
  • 1篇连云港职业技...
  • 1篇苏州市林业站
  • 1篇江苏省林业局

作者

  • 58篇王邵军
  • 13篇阮宏华
  • 5篇王红
  • 4篇蔡秋锦
  • 4篇廖周瑜
  • 3篇陈奇伯
  • 3篇赵吉霞
  • 2篇王艳霞
  • 2篇彭九生
  • 2篇徐钰
  • 2篇许凯
  • 2篇谭艳
  • 2篇惠阳
  • 2篇李艳梅
  • 1篇胡兵辉
  • 1篇卜晓莉
  • 1篇李小英
  • 1篇韩洁
  • 1篇薛建辉
  • 1篇冯育青

传媒

  • 15篇南京林业大学...
  • 7篇生态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西北林学院学...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生物多样性
  • 3篇浙江农林大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种子
  • 1篇山东林业科技
  • 1篇江西林业科技
  • 1篇西南林学院学...
  • 1篇林业实用技术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5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森林土壤氮矿化的调控机制被引量:13
2021年
温室气体排放剧增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氧化二氮(N_(2)O)是大气中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的第三大温室气体,森林土壤氮矿化过程伴随着硝化和反硝化的发生,能够导致N_(2)O的产生,进而引起大气N_(2)O浓度的升高。森林土壤氮矿化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素共同调控的复杂生态学过程,探明森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机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森林土壤氮循环过程的认识,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揭示森林土壤氮矿化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阐明非生物因素以及森林植被覆盖、森林凋落物、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等生物因素对森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特征及作用机制。目前,森林土壤氮矿化研究存在结果可比性不强;内容多集中于氮矿化单因素影响研究,缺乏多因子尤其是微生物-动物协同调控研究;缺乏不同气候类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森林土壤氮矿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缺乏氮矿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等一系列问题。土壤氮矿化研究应该探索统一高效的测定方法,加强土壤微生物-动物-环境因子多因素耦合对森林土壤氮矿化影响机制研究,探讨不同气候类型及不同利用方式森林土壤氮矿化调控机制,重点阐明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氮矿化的过程与机理。旨在为准确理解不同气候区森林土壤氮矿化的时空格局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撑。
左倩倩王邵军
关键词:全球变暖影响因素
蚯蚓与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石漠化土壤碳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024年
探明石漠化土壤碳组分积累和分配对丛枝菌根真菌(AM)与蚯蚓接种的响应,可为提升石漠化土壤固碳潜力及生物修复效率提供数据参考。本研究选择白枪杆为寄主植物,设置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M)、蚯蚓(E)、蚯蚓+摩西斗管囊霉(E+FM)和不接种(CK)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碳组分(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及其分配(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蚯蚓、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与共同接种处理均显著促进了土壤碳库各组分积累。与CK相比,接种处理土壤碳组分含量均值的增幅表现为:E+FM>E>FM,接种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30.5%~68.5%)和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31.2%~39.2%),但降低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2.9%~16.2%)。2)不同处理土壤碳组分积累和分配的时空变化存在差异。各碳组分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其中E+FM处理各碳组分含量较CK的增幅(33.0%~122.1%)显著高于E(31.2%~95.4%)和FM处理(9.2%~41.3%);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最大值出现在6月,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最大值则出现在12月,此时3个接种处理各碳组分占有机碳的比例较CK的变幅表现为:E+FM>E>FM;各碳组分含量及其分配均沿土层加深递减(9.7%~146.2%),其中E处理碳组分含量降幅最小,而E+FM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降幅最小、惰性有机碳/总有机碳降幅最大。3) 3个接种处理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显著影响各有机碳组分积累及分配,其中碳库组分含量及分配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土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4)主成分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全氮、全磷是影响碳组分积累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土壤含水量、全磷、pH是影响土壤碳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因此,蚯蚓�
夏佳慧王邵军罗双李瑞杨胜秋兰梦杰郭晓飞
关键词:AM真菌蚯蚓碳分配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对土壤反硝化N_(2)O排放的影响
2024年
为探明热带森林恢复对土壤反硝化N_(2)O排放时空动态的影响,选择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a)、高檐蒲桃(Syzygium oblatum)群落为研究对象,反硝化N_(2)O排放及微生物多样性分别采用“纯氧法抑制反硝化”和高通量测序测定,并分析其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热带森林恢复显著影响土壤反硝化N_(2)O排放速率(P<0.05),其速率均值(μg·kg^(-1)·h^(-1))大小依次为高檐蒲桃(303.16±37.57)>崖豆藤(251.38±28.37)>白背桐(193.45±26.76)。2)反硝化N_(2)O排放速率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季节动态表现为湿季(6月和9月)显著高于干季(3月和12月),且干湿季变幅表现为白背桐(2.94倍)>高檐蒲桃(2.50倍)>崖豆藤(2.22倍);垂直变化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3)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水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及Shannon多样性对反硝化N_(2)O排放速率的解释量随恢复年限呈增加趋势,其大小顺序分别为:高檐蒲桃(68.77%,70.45%,97.87%)>崖豆藤(62.54%,57.16%,96.8%)>白背桐(54.56%,46.46%,93.17%)。4)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Shannon指数、含水率、微生物量碳是调控土壤反硝化N_(2)O排放的主控因子,而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水解氮、Chao指数、Simpson指数的贡献次之。热带森林恢复通过影响土壤反硝化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水分及碳库组分含量,进而调控反硝化过程的N_(2)O排放的时空动态。
张路路王邵军张昆凤樊宇翔解玲玲肖博王郑钧郭志鹏郭晓飞罗双李瑞夏佳慧杨胜秋兰梦杰
关键词:热带森林次生演替反硝化作用反硝化微生物
不同生境柳杉根际线虫群落的生态特征被引量:7
2008年
为了考察生境变化对根际线虫群落的影响,对闽北柳杉3种生境的根际线虫群落生态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定位研究,共捕获柳杉根际线虫56327条,分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2纲4目12科35属。结果表明:生境之间线虫数量差异显著(P〈0.01),从大到小依次为柳杉混交林、柳杉纯林、柳杉苗圃;不同生境根际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均明显,个体密度体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P〈0.01);不同生境中,各功能群线虫密度的垂直分布差异显著(P〈0.05),大小顺序为0~5cm〉5~10cm〉10~20cm,但植物寄生线虫优势种密度的垂直分布有例外;不同生境土壤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并且线虫数量分布与根系生物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氯以及速效磷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根际线虫群落结构及动态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过程,为中国东南部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柳杉病害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王邵军蔡秋锦阮宏华
关键词:柳杉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生态响应
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与对策被引量:26
2009年
湖滨带湿地是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一个重要生态交错区。按照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要求,根据度假区湖滨湿地生态现状和生态恢复的总体目标,提出了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模式。结合太湖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要求,将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带划分为3个功能区段进行分区恢复与重建,并提出了苏州太湖国家度假区湖滨带生态恢复与规划的技术方案。
冯育青王邵军阮宏华张银龙关庆伟徐振
关键词:湖滨带功能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蚂蚁筑巢定居活动对热带森林土壤氮库及组分分配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蚂蚁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其筑巢定居活动能调控土壤微生物活动及理化环境,进而驱动热带森林土壤氮库动态及其组分分配过程。以西双版纳白背桐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蚁巢和非蚁巢2种处理,分析蚂蚁筑巢活动引起土壤温度、水分、容重、pH及碳库(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的改变对氮库(全氮、铵氮、硝氮及水解氮)及其分配(水解氮/全氮、铵氮/全氮、硝氮/全氮)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蚂蚁筑巢显著提高了土壤氮库各组分含量(P=0.008),蚁巢全氮、水解氮、铵氮、硝氮含量分别是非蚁巢的1.26、1.2、1.13、1.37倍;(2)蚂蚁筑巢显著影响土壤氮库组分的时空变化(P=0.019),湿季与干季蚁巢全氮、水解氮、铵氮、硝氮含量,分别是非蚁巢的1.13-1.37倍,且沿土层减幅(53.9%-64.3%)显著低于非蚁巢(60.5%-76.4%);(3)蚂蚁筑巢显著改变了各氮组分分配的时空格局,蚁巢各月份氮组分占比(1.94%-11.0%)显著高于非蚁巢(1.60%-9.78%),蚁巢氮组分分配最大值在5-10 cm(4.83%),而非蚁巢却在0-5 cm土层(4.53%);(4)蚂蚁筑巢显著降低土壤pH和容重(3.18%-10.3%),增加土壤温度和含水率(3.08%-8.68%),提高土壤碳库组分含量(105%-116%);(5)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及温度变化是调节氮库动态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土壤pH和容重变化是氮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因此,蚂蚁筑巢通过改变热带森林土壤微气候、紧实度及碳库各组分含量,进而调控土壤氮库及分配的时空动态。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热带森林土壤氮库各组分分配过程的生物学调控机制。
肖博王邵军解玲玲王郑钧郭志鹏张昆凤张路路樊宇翔郭晓飞罗双夏佳慧李瑞兰梦杰杨胜秋
关键词:蚁巢氮分配
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管理被引量:27
2011年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管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维持全球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和自然资源循环再生的一个重要生态学途径。笔者在分析森林碳循环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全球变化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碳循环及其管理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管理的内容、方法、措施及途径。
王邵军阮宏华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化
土壤碳矿化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演替的响应被引量:5
2020年
为探明土壤有机碳矿化对热带森林恢复演替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高檐蒲桃Syzygium oblatum群落)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探讨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及理化性质变化对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阶段、季节和土层对土壤碳矿化速率具有显著影响,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热带森林恢复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P<0.0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大小顺序为:高檐蒲桃群落(19.09 mg·kg−1·d−1)>崖豆藤群落(16.93 mg·kg−1·d−1)>白背桐群落(15.35 mg·kg−1·d−1);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月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6月>9月>3月>12月;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沿土层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热带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是影响土壤碳矿化的主控因子,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铵氮、硝氮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贡献次之。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演替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而调控有机碳矿化的时空动态。
左倩倩王邵军陈闽昆曹润王平曹乾斌赵爽杨波
关键词:恢复演替有机碳矿化微生物生物量碳热带森林
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对石漠化生境白枪杆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究石漠化生境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对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选取优势菌种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农林生物肥(MN)、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农林生物肥(YN)、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农林生物肥(GN)、农林生物肥(ck)共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白枪杆生长(树高、胸径、根和叶生物量、叶面积、叶片色素及叶绿素)及光合特征(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变化。【结果】(1)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促进了白枪杆的生长与叶、根生物量积累(P<0.05)。(2)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和根内根孢囊霉显著提高了白枪杆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的相对含量(P<0.05),提升率达6%~67%。(3)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提高了白枪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P<0.05),显著降低了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P<0.05)。(4)主成分分析表明:气孔导度、树高、叶黄素是提高净光合速率的主控因子,平均贡献率达45.81%,叶绿素b、生物量和总叶绿素的影响次之。【结论】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主要通过促进植株生长、光合色素含量,显著提高白枪杆净光合速率,其中摩西斗管囊霉为最优菌种。
杨波王邵军赵爽张路路张昆凤樊宇翔解玲玲王郑均郭志鹏肖博
关键词:石漠化叶绿素光合参数
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土壤蚯蚓数量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明确不同森林群落类型对其土壤蚯蚓数量(密度)及生物量时空动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击法研究了云南省昆明市3种森林群落类型的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用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方法,分析3种森林类型的样地土壤理化环境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森林群落类型显著影响蚯蚓密度(P=0.001)和生物量(P=0.006),各森林群落类型下土壤蚯蚓密度与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分别为:云南松群落>桉树群落>疏林群落、云南松群落>疏林群落>桉树群落。(2)蚯蚓密度和生物量时间变化总体上表现为:9月>10月>11月。垂直分布表现为:桉树群落与云南松群落蚯蚓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5~10 cm土层,而疏林群落主要集中于0~5 cm土层。(3)桉树群落土壤温度、pH及水解氮与蚯蚓密度和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等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它们与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云南松群落和疏林群落下蚯蚓密度及生物量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P<0.05),而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等相关性不显著。【结论】3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蚯蚓密度及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样地土壤理化环境(温度、水分、pH、土壤氮等)的变化密切相关。
王红王邵军李霁航
关键词: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