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 作品数:15 被引量:179 H指数:5 供职机构: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社会学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更多>>
集体离职过程模型探究 近年来,集体离职现象日益加剧,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风险。传统的离职理论主要关注于个体离职模型,少有的集体离职研究也大多把员工离职视作独立事件,忽视了集体性离职可能存在的群体过程。本研究从集体离职定义和集体离职动因出发,... 董博文 王颂文献传递 创业网络从何而来?——决策逻辑视角下创业者结网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4年 创业网络对于新创企业的存活和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伴随网络能动观的提出,创业网络研究开始关注创业者结网(Entrepreneurial Networking),探讨“创业网络从何而来”的问题,即创业者如何建立和发展创业网络。然而,既有研究未能清晰界定创业者结网的概念内涵及其背后的决策逻辑,对于创业网络来源多样性及其原因的体系化研究框架亟待整合。基于文献回顾,首先本文结合目标与行动先后顺序的不同理论假设,明晰创业者结网的概念内涵与策略类型;其次,梳理创业者“决策逻辑-结网模式”的逻辑链条,系统归纳创业网络“搜集”“汇集”“搜集+汇集”三条来源路径,并引入不确定性这一关键条件,从区域、企业和个体三个层次解构不同路径的适用边界;最后,从细化创业者结网概念、探索数字组织场景新议题、拓展研究方法三个角度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刻画创业者结网研究的“认知-行为”路径框架,为拓展能动观视角下创业网络来源研究以及推动创业网络微观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王颂 张涵茹 张了丹 蒋卓人关键词:创业网络 不确定性 传统专业批发市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以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为例 被引量:1 2024年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传统专业批发市场企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数字资源与数字人才缺位等问题,传统专业批发市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壁垒较高。如何促成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诸暨华东国际珠宝城抓住直播电商发展机遇,通过资源撬动-转化-赋能路径,链接头部直播平台、调整珍珠业态、赋能供应端商户、构建在线消费者信任方式,促成了自身、商户乃至整个珍珠产业的数字化跃迁,为传统专业批发市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与启示。 王颂 张了丹 张涵茹关键词:专业批发市场 数字鸿沟 商户 动态环境中的创业研究:评述与展望 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是对Eisenhardt教授研究团队论文《动态环境中的创业活动:中美对比》的评论。Eisenhardt教授团队围绕"动态环境下的创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从个体、团队、组织、制度多个层次探究分析中美创业情境下环境动态性的来源和影响机制,提出了多项值得创业领域学者深入思考并持续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延伸探讨两个议题:①环境动态性如何影响创业;②中国情境下环境动态性独特的问题和挑战,以期回答为什么要关注"动态环境下的创业"这一问题。最后,本文结合中国本土理论视角与数字经济等新兴实践提出研究展望,以求推动和丰富"动态环境下的创业"这一主题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王颂关键词:环境动态性 创业 创业机会从何而来:发现,构建还是发现+构建?--创业机会的理论前沿研究 被引量:121 2016年 创业的核心是什么?有人说是就业,有人说是创业文化,也有人说是创新等。总之,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结合中国的创业实践,试图明确说明创业的核心是创业机会。那么创业机会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需要更多的学科交叉来进一步研究阐明。根据现有的文献,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创业机会是被识别与发现(discovered)出来的。但是,创业的客观环境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业机会可以是被发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被构建(constructed)出来的。本文更进一步提出创业机会可以是发现与构建二者兼之(discovered and constructed)。前者是一种客观导向性的印迹(imprinting)过程,是一种具有科学发现特征的机会发现过程;创业机会构建是一种主观导向性的众迹(reflexivity)过程,是一种具有社会构建特征,并涉及创业者、市场、客户等因素综合作用的机会构建过程。本文应用跟踪性问题导向研究的方法,结合创业机会研究的大量经典文献与具体的中国情境,对创业机会本源与形成进行问题导向探索,提出并证实创业机会是一种多途径的探索与形成过程。成功创业需要创业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创业机会,将大众创业建立在创业机会的基础上,是我国大众创业避免盲创,实现成功创业的重要原理。深入研究、认识与把握创业机会,对于创业研究本身,以及我国的大众创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斯晓夫 王颂 傅颖关键词:创业绩效 企业创新网络构建、演化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被引量:30 2022年 近年来,我国芯片产业成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突出的领域之一。本文基于奏效理论,对龙芯在CPU技术中实现阶段性突破的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了芯片企业如何构建创新网络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问题。研究发现:(1)企业在突破芯片“功能性-可靠性-性能性-兼容性”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面临着更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企业外部不确定环境及自身资源存量将影响其网络构建和技术突破的决策逻辑。初期主要基于奏效逻辑进行决策,后期遵循“因果-奏效”间断平衡逻辑进行综合性决策。(2)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演化依次采用“撬动-带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及演化的机理模型,推进企业创新网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并为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供管理启示。 郑刚 邓宛如 王颂 郑杰关键词:芯片产业 企业创新网络 横向交往还是纵向交往?——工具性交往对社会资本的影响 被引量:8 2017年 本文提出了组织内员工社会资本的构建过程,探究了员工工具性交往的风格,并检验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对员工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1通过对20位管理者和员工的访谈分析,阐述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风格,初步构建了社会资本构建过程的理论框架,研究2基于对12个部门整体网络数据的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两种工具性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影响。回归分析显示,横向交往对员工的网络中心性具有正向的作用;横向交往调节了纵向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倒U型影响。即,当员工表现出横向交往以及适度的纵向交往时,员工的网络中心性最高。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企业中的员工社会资本形成机制,并对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员工关系具有较强的实践启示。 王颂关键词:社会资本 吸收速度、互补资产链接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被引量:8 2023年 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我国破解“卡脖子”问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大多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内涵与意义、影响因素、过程、机制、模式和路径等,但对于后发企业如何在较短时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讨论尚不足。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海思半导体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机理。研究发现:第一,引入吸收速度概念,后发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遵循从个体、组织到组织间吸收速度提升的演进过程;第二,定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概念,区分互补资产内链接能力、互补资产间链接能力、核心-互补链接能力分别在吸收速度动态演进过程的加速作用,揭示核心—互补链接能力有助于技术研发与内部市场耦合作用,进而加速技术积累、迭代和升级的机理;第三,互补资产链接能力提升知识吸收速度,支撑芯片设计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成果丰富吸收能力、互补资产和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内涵,研究结论为芯片设计后发企业快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郑刚 莫康 王颂 邹腾剑 邓宛如关键词:芯片设计 中国员工基于组织自尊的内容探析:概念构图法的应用 被引量:1 2014年 基于对26名来自不同组织、有不同职业背景员工的深度采访,本文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概念构图法,实证探索了中国员工基于组织的自尊(OBSE)的内容。本研究发现,中国员工自尊包括五个维度:基于工作单位的自尊、基于工作绩效的自尊、基于工作角色的自尊、基于领导的自尊和基于下属和同事的自尊。本文通过对OBSE的实证分析详细介绍了概念构图法的过程和应用,为如何对新概念、新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王颂 解蕴慧 马力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 聚类分析 员工自我监控能力如何影响社会网络中心性:靠领导还是广撒网? 被引量:3 2019年 社会资本对个体在组织中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现有文献对个体如何在组织中获取社会资本这一问题关注不足。本文结合人格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探究了组织中员工社会网络中心性形成的内在机制。基于对10个工作团队整体网络中174个个体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文发现:(1)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员工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网络中心性;(2)员工的两种社会交往方式——领导-下属交换和交往多样化,能够完全中介自我监控能力对社会网络中心性的正向影响。本研究探讨了工作场所中员工的自我监控能力对其社会网络中心性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对理解组织中员工社会资本的形成和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解蕴慧 王颂关键词:社会资本 网络中心性 自我监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