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尤新

作品数:38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甘肃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5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甲状腺
  • 13篇腺癌
  • 13篇甲状腺癌
  • 11篇淋巴
  • 11篇淋巴结
  • 10篇肿瘤
  • 9篇微转移
  • 7篇甲状腺肿
  • 6篇淋巴结微转移
  • 6篇免疫
  • 6篇甲状腺滤泡
  • 5篇细胞
  • 5篇腺肿瘤
  • 5篇滤泡状
  • 5篇滤泡状癌
  • 5篇甲状腺滤泡状...
  • 5篇甲状腺肿瘤
  • 5篇分化
  • 4篇动脉
  • 4篇动脉体瘤

机构

  • 33篇甘肃省肿瘤医...
  • 5篇甘肃省医学科...
  • 2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8篇田尤新
  • 30篇刘勤江
  • 8篇马世红
  • 7篇薛金才
  • 7篇魏温涛
  • 5篇王军
  • 4篇张建伟
  • 4篇张建伟
  • 4篇王军
  • 3篇王云生
  • 2篇杨荣
  • 2篇肖忆南
  • 2篇王娟
  • 2篇张有成
  • 2篇范向达
  • 2篇侯小锋
  • 1篇王玉洁
  • 1篇袁宏
  • 1篇柴艳冬
  • 1篇王娟

传媒

  • 4篇甘肃医药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肿瘤学杂志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3篇199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动脉体瘤误诊6例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田尤新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误诊化学感受器肿瘤
回康灵片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回康灵片(墓头回提取物)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DTC微转移阳性患者87例随机分两组,两组均执行DTC内分泌抑制治疗标准,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50μg/片),从低剂量开始,25μg/次,每日1次,早餐前0.5 h口服,1周后逐渐增加剂量,根据促甲状腺激素(TSH)检测结果结合患者复发危险分层及内分泌抑制治疗不良反应作用风险分层调整剂量。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内分泌抑制治疗。治疗组45例,采用口服回康灵片(每片0.4 g,每次3片,每日3次,全部完成口服12周)配合内分泌抑制治疗。两组在第4周及12周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TC外周血微转移状况细胞角蛋白19(CK19)及多态性上皮黏蛋白1(MUC1)水平,并进行分析,同时观察远处转移及不良反应。结果服用回康灵片4周时,治疗组微转移阳性18例(40%)、对照组29例(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P〈0.05)。服药12周时,治疗组微转移阳性7例(15.6%)、对照组17例(44.7%),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φ~2=8.49,P〈0.01)。随访中对照组出现肺转移2例、骨转移1例;治疗组1例出现不伴甲状腺癌复发的颈淋巴结复发,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回康灵片对DTC外周血微转移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刘勤江王玉洁田尤新王军董峰邓岩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流式细胞术微转移
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被引量:2
2001年
田尤新刘勤江
关键词:恶性颈动脉体瘤
甲状腺滤泡状癌淋巴结微转移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滤泡状癌淋巴结微转移多抗体联合检测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3例432枚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颈淋巴结,选择细胞角蛋白(CK-19)及甲状腺球蛋白(Tg)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联合检测,确定其微转移情况并与各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83例中微转移阳性淋巴结CK-19 16例(19.3%)、Tg 22例(2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转移总阳性24例(28.9%),单一抗体阳性10例,其中CK-19 2例、Tg 8例;两种抗体染色后同时发现微转移14例(16.9%)。淋巴结有微转移与否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侵袭范围及组织学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及肺转移的15例中,14例(14/15)有微转移存在,其中9例(9/15)二种抗体染色均有颈淋巴结微转移,而49例阴性患者中仅4例。结论甲状腺滤泡状癌淋巴结微转移是肿瘤复发、转移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选用两种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其敏感性,对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勤江田尤新
关键词:甲状腺癌微转移免疫组化
回康灵片对分化型甲状腺癌血液微转移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刘勤江王玉洁戴晓雁柴艳冬田尤新王军梅澍魏温涛马世
一、科学技术领域: 该项目属实验诊断学、肿瘤诊断学、肿瘤治疗学领域,科技成果登记号9622018J0022,任务来源于2010-2011年甘肃省重点中医药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GZK-2010-Z9),2017年通过...
关键词:
关键词:甲状腺癌血液微转移
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5例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的组织学来源、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例甲状腺CASTLE实施手术根治性切除及术后放射治疗,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肿瘤细胞CD5、CD117、细胞角蛋白-5/6(CK5/6)、P63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癌胚抗原(CEA)、降钙素(CT)、抗原Ki-67、嗜铬粒蛋白A(Cg A)、甲状腺球蛋白(Tg)、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钠碘转运体(NIS)以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表达,并采用DNA测序法检测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同时与同期收治的甲状腺低分化癌8例及甲状腺未分化癌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甲状腺CASTLE肿瘤细胞的CD5、CD117、CK5/6以及P63均呈阳性表达,TTF-1、CT、Cg A、Tg、PPAR-γ、NIS以及TSHR均呈阴性表达;甲状腺低分化癌及未分化癌中CD5和CD117均呈阴性表达,CK5/6、P63、TTF-1、Cg A、Tg、NIS及TSHR显示部分病例呈阳性表达。甲状腺CASTLE中未发现BRAFV600E基因及TERT启动子突变,甲状腺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中均未发现BRAFV600E突变。甲状腺低分化癌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4例(4/8),其中C228T位点突变3例,C250T位点突变1例;甲状腺未分化癌存在TERT突变2例(2/6),其中C228T位点突变1例,C250T位点突变1例。全部5例甲状腺CASTLE患者术后随访3~47个月(平均25.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甲状腺CASTLE的组织学来源可能与甲状腺无关。联合检测CD5、CD117、P63、TTF-1、Tg、NIS及TSHR,对甲状腺CASTL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检测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对甲状腺CASTLE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刘勤江魏温涛田尤新杨荣
关键词:甲状腺免疫组化DNA测序
颈清扫术后乳糜瘘和乳糜胸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颈清扫术后颈乳糜瘘及乳糜胸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方法:34颈部乳糜瘘者采用颈部加压包扎+负压引流,4例在保守治疗无效后,改为手术探查结扎瘘口或胸导管。2例乳糜胸行保守治疗,1例保守治疗无效开胸结扎胸导管。结果:34例颈部乳糜瘘采用颈部加压包扎+负压引流后,30例痊愈,4例失败后经手术治疗痊愈,平均愈合时间10.2天(3-15天)。两例乳糜胸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保守治疗无效开胸结扎胸导管治愈。结论:颈部乳糜瘘和乳糜胸是少见的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大多可以保守治疗治愈。
田尤新张建伟刘勤江
关键词:淋巴结清扫术乳糜瘘乳糜胸
分化型甲状腺癌围手术期循环血微转移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围手术期循环血微转移存在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327例手术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围手术期检测外周血微转移并对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前循环血微转移阳性93例(28.4%),其中74例(74/93)术后1周持续阳性、35例(35/74)术后4周仍呈阳性。循环血微转移在术前及术后1周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有关(P<0.05),与病理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在术后4周时微转移阳性率仅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有关(P<0.05)。在术前微转移阴性者中,有34例(17.3%)术后1周转呈阳性,其阳性率仅与肿瘤大小有关(P<0.001)。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循环血微转移与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及手术刺激密切相关,肿瘤分化程度是循环血微转移阳性持续存在的主要因素。
刘勤江马世红田尤新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流式细胞术循环肿瘤细胞
红外荧光显像技术联合纳米炭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识别甲状旁腺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红外荧光显像技术联合纳米炭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识别甲状旁腺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和/或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对照组常规应用纳米炭识别甲状旁腺完成手术,观察组应用红外荧光显像技术联合纳米炭识别甲状旁腺完成手术。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术后1 d,观察组的血钙、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应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可辅助识别甲状旁腺,联合纳米炭负显影可弥补纳米炭不能使甲状旁腺与脂肪、胸腺等未黑染组织相区别的不足,从而有效保护甲状旁腺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王云生王兴越薛金才田尤新刘勤江
关键词:纳米炭甲状腺癌根治术甲状旁腺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C患者1524例,其中多灶性PTC 492例,单灶性PTC 1032例。通过比较多灶性与单灶性PTC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病灶范围、病灶最大径、病灶直径总和、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多灶性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根据是否出现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患者上述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灶性PTC患者比较,多灶性PTC患者中55岁以上、合并高血压、出现中央区或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55.1%多灶性PTC患者的病灶分布在双侧腺体,且病灶最大径和病灶直径总和均大于单灶性PTC患者(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术前TG超过55 ng/mL、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多灶性PTC患者出现中央区及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比例均高于单灶性PTC,且当患者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术前TG超过55 ng/mL时发生转移性淋巴结的风险较高。
倪雅琼王涛王兴越田尤新魏温涛刘勤江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转移性淋巴结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