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耕滋

作品数:21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7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悲剧
  • 2篇哲学
  • 2篇人性
  • 2篇人性深度
  • 2篇生命悲剧
  • 2篇诗说
  • 2篇诗思
  • 2篇思维
  • 2篇思维方式
  • 2篇精微
  • 2篇孔子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判断
  • 1篇道德意识
  • 1篇的士
  • 1篇弟子
  • 1篇杜甫
  • 1篇徐复观
  • 1篇悬案
  • 1篇学术价值

机构

  • 16篇陕西理工大学
  • 5篇汉中师范学院

作者

  • 21篇田耕滋

传媒

  • 3篇孔子研究
  • 3篇陕西理工学院...
  • 2篇江汉论坛
  • 1篇文学遗产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华夏文化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杜甫研究学刊
  • 1篇云梦学刊
  • 1篇重庆师院学报...
  • 1篇汉中师范学院...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1
  • 1篇199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梦魂归未得——论杜甫的人生悲剧被引量:2
2002年
杜甫内以“仁”、“义”为性 ,外以“济时”、“致君”为功 ,渴望成为稷契式的“圣臣” ,构成了他以“内圣外王”为模式的成圣之梦。应把杜甫触怒肃宗与其被贬区别开来 ,前者的主要原因是“以道事君”的执拗态度 ;后者才与朝内党派斗争相关。杜甫弃官的根本原因亦与政治斗争的失败相关。应把杜甫的飘泊江湖与道家之士的隐逸区别开来。杜甫虽然弃官 ,但并没有完成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由此而造成的身心分裂是其悲剧之所在。杜甫的痛苦与悲哀集中体现在其诗中的“客”、“老”、“痛”三个意象中 ,其实质是不能圣化而失去了精神家园的悲愤之情。
田耕滋
关键词:杜甫圣化人生悲剧隐逸悲哀悲愤
论屈原“中正”的价值意蕴被引量:1
2005年
屈原的“中正”是对其“美政”理想的价值概括。它意味着思想认识的合规律性,行为方式的合道义性,合规律并合目的的美。它是屈原用以判断事物的最高价值尺度,是屈原人格精神的最高概括。
田耕滋
关键词:价值意蕴
“中正思维”与屈原对生命与道德统一关系的绝对化被引量:3
2006年
“中正”是屈原建构其政治思想体系的指导思想。名为“中正”,意味着其政治思想合乎政治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屈原追求唯一合理性的思想方法。这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屈原把自己的生命与其所认定的道德价值绝对同一。这种道德与生命的绝对同一就是屈原的人格精神在根本上异于儒家而“过于中庸”之处,也是他在道德责任被剥夺后走向自杀的最根本的内在逻辑力量。
田耕滋
“致广大而尽精微”——评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被引量:6
2004年
田耕滋
关键词:书评
致广大而尽精微──读赵逵夫著《屈原与他的时代》
2004年
田耕滋
关键词:学术价值
老子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被引量:3
1998年
老子的“道”不是实体,而是创生万物的功能过程;老子设“道”,是为了展示“道”创生宇宙万物的方法。“无为而不为”是自然主义的方法,是“道”发挥创生功能的唯一方式。作为过程的“道”,实质上只是个无目的的而合规律、合规律而合目的的逻辑程式,它昭示的方法论思想是:必须以合规律求合目的;必须以无目的求合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有为”与“无为”的性质都是二重的,二者是既相对待而又互补的方法。老子对人生智慧的最大启示,就在于提出了“顺其自然”
田耕滋
关键词:老子方法论有为
仁心·仁术·仁智——儒家仁学价值简论被引量:1
2000年
体用不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中国学术的重要特点。儒家之“仁”既是为人之本 ,也是为人之术、为人之智。在本体论意义上 ,“仁”具有人道主义、平等意识、人的自觉之价值。“仁”作为为人之术 ,是事业成功的法宝 ,要点是物质帮助、情感吸引、人格尊重。“仁”者之智 ,在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田耕滋
关键词:儒家仁心仁术仁智
屈原被疏原因探幽被引量:2
2005年
屈原之所以被楚怀王所疏,是由于他“属贞臣而日”的改革思想与楚王的权力意志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矛盾。上官大夫的谗言是对这一矛盾的利用。怀王十五年,由于燕王哙让国于子之而引起的国内战争、齐国破燕、王哙被杀事件,则是上官的谗言得逞的历史背景。楚国谗人加给屈原的“伪名”是“不忠”。
田耕滋
关键词:权力意志国内战争历史背景楚怀王谗言
从思维方式看屈原生命悲剧的人性深度被引量:1
2008年
屈原的生命精神是个体与社会绝对统一的绝对集体主义,具有"无我"的"准宗教"性。这种"准宗教"性的生命精神具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其原因在于他把"知性思维"推上了"形而上学"的极端。这也是屈原不同于儒道之避免悲剧的根本原因。"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一样,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把握世界及自身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知性理性"的具体展开,是人性被激发起来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屈原因其知性思维方式而促成的生命悲剧不是浅层次上的生死观问题,而是在人性层面上显示出来的深度悲剧。
田耕滋
关键词:思维方式生命悲剧人性深度
孟子的士人理想与人格精神被引量:5
2002年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王”政治 ,“为王者师”就是他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对士人身份的最好设计。他认为“道尊于势” ,君师人格平等。其实质是向王权争回士人做人的平等权力和人格独立。孟子“道”不行 ,开创了德性论的自然主义思想 ,追求以仁义化天下而“不知为之者”、“功成而不有”的人格自由与伟大。高扬士人人格的独立性与自由性 。
田耕滋
关键词:人格独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