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蕙娟
- 作品数:36 被引量:11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运动轨迹变化的初步研究
- <正>目的:应用下颌运动轨迹仪评价骨性III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下颌功能运动的初步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III类错颌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颌对照组,采用ARCUS Digma下颌运动轨迹仪测定受试者最大...
- 蔡鸣沈国芳程蕙娟陈玉琴
- 关键词:下颌运动轨迹正颌外科
- 文献传递
- 增龄性变色牙和四环素牙冷光美白的临床效果评价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增龄性变色牙和轻中度四环素牙冷光美白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着色原因及程度,将152例接受冷光美白的患者分为增龄性变色组、轻度四环素牙组和中度四环素牙组。利用16色Vita比色板视觉比色法和Crystaleye分光光度比色仪进行美白前、后牙色度对比,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3组美白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觉比色法评估显示,冷光美白对于增龄性变色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四环素牙组(P<0.05)。比色仪法评估显示中度四环素牙冷光美白后牙颈部、体部和切端的ΔE值均低于增龄性变色牙及轻度四环素牙(P<0.05),2组四环素牙冷光美白后牙颈部ΔE值显著高于体部和切端(P<0.05)。结论:冷光美白技术对外源性染色的增龄性变色牙效果优于内源性四环素牙,冷光美白可以改善四环素牙颈部着色更深的问题。
- 程蕙娟耿屹赵军
- 关键词:冷光美白四环素牙比色仪色度
- 人工干扰部位对下颌前伸运动轨迹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观察干扰部位对下颌前伸运动中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Arcus 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检查下颌切点的运动轨迹随干扰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通过SAS9.0统计软件包分析干扰部位与下颌切点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干扰部位的后移,下颌切点在矢状轴的运动距离有增大趋势;在垂直轴的运动距离无显著规律,与干扰部位无明显相关性;在水平轴有向非干扰侧偏斜的趋势,并且在矢状轴上得到干扰部位与下颌切点运动距离直线回归的混合效应模型:■=4.9429+0.1336x1,δ=0.3144,P<0.001。结论:随干扰部位的后移,下颌前伸运动轨迹更向前、向干扰对侧偏斜,且在矢状轴方向的改变随着干扰部位的后移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 程蕙娟陈玉琴耿屹张富强
- 关键词:[牙合]干扰下颌运动
- 人工牙早接触部位对开闭口运动轨迹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早接触部位对下颌开闭口运动中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Arcus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检查下颌切点的运动轨迹随早接触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分析早接触部位与下颌切点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早接触部位后移,下颌切点在矢状轴的运动距离有增大趋势,在垂直轴的运动距离有减小趋势,在水平轴有向非干扰侧偏斜的趋势,并且在垂直轴上得到早接触部位与下颌切点运动距离直线回归的混合效应模型:y^=34.7095-0.1590x1,δ=0.5549,P<0.001。结论:随着早接触部位的后移,下颌开口运动轨迹向后、向早接触点对侧偏斜,同时开口度减小,且在垂直轴方向的改变随着早接触部位的后移,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 程蕙娟陈玉琴耿屹张富强
- 关键词:早接触下颌运动
- 数字化技术在小口畸形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小口畸形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对1例上牙列缺失下牙列缺损(肯氏Ⅲ类)伴小口畸形的患者应用数字化技术行上颌总义齿修复、下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上牙列缺失采用常规方法制取初印模,制作个别托盘,硅橡胶口内整塑制取上颌终印模。下颌牙弓采用数字化口内扫描获取口内软硬组织数字化印模,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 design,CAD)和3D打印技术完成可摘局部义齿金属支架制作。结果上、下颌义齿固位良好,咬合稳定,患者发音清晰,咀嚼良好,摘戴义齿顺利。1周及1个月后复查,无压痛,患者对咀嚼效率满意,佩戴舒适。结论口内扫描和3D打印技术成功为小口畸形患者设计和制作例下颌可摘局部义齿,效果满意,为小口畸形患者的牙列缺损治疗提出例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 吴玉琼阮雅烨明佳俊程蕙娟焦婷
- 关键词:小口畸形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
- 人工干扰部位对下颌侧方运动轨迹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观察人工干扰部位对下颌侧方运动中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Arcus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检查下颌侧方运动中切点运动轨迹随人工干扰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采用SAS9.0软件包分析人工干扰部位与下颌侧方运动中切点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并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人工干扰部位的后移,不论下颌向干扰侧或向非干扰侧运动,切点在矢状轴和垂直轴的运动距离均无显著规律,与人工干扰部位也无明显相关性;而在水平轴则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并在水平轴上得到人工干扰部位与下颌切点运动距离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向干扰侧运动时,y=8.2262+0.1082x1,δ=0.1786,P<0.001;向非干扰侧运动时,y=9.1098+0.07099x1-0.02650x2,δ=0.05989,P<0.001。配对t检验比较发现,下颌向干扰侧运动时,切点在水平轴的运动距离大于向非干扰侧运动时。结论:随人工干扰部位的后移,侧方运动中,下颌向外侧的可移动幅度增大,并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 程蕙娟陈玉琴耿屹张富强
- 关键词:[牙合]干扰下颌运动
- DC/TMD推荐心理量表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采用新版DC/TMD推荐的心理量表,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患者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等心理状况,探讨新版量表作为TMD心理轴诊断依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TMD初诊患者作为实验组,100例无TMD症状的普通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等。采用广泛性焦虑症量表(GAD-7)、抑郁症状量表(PHQ-9)和健康问卷量表15(PHQ-15)对患者心理因素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岁组和30~50岁组TMD发病率显著高于50岁以上年龄组(P<0.05)。实验组高学历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收入水平不是罹患TMD的危险因素(P=0.642)。实验组焦虑发生率与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抑郁和躯体症状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疼痛性TM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显著高于关节疾病患者(P<0.05),而两组间躯体症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性别(女)、年龄(<50岁)和高学历(本科及以上)是罹患TMD的高危因素,而与收入水平无关。TMD患者的焦虑发生率和评分均高于普通口腔门诊患者,但抑郁和躯体症状与普通患者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唐军郁春华程蕙娟钱海馨蔡翠萍聂溶冰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抑郁躯体症状
- 咬合高点对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研究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干扰发生部位对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在50名志愿者的一侧下颌牙面制作人工咬合高点模拟干扰,利用Arcus 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记录下颌前伸运动过程中两侧髁突在矢状轴、垂直轴和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分析咬合高点部位与两侧髁突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尝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咬合高点部位的后移,干扰侧髁突在矢状轴和垂直轴上的运动距离无明显规律,而非干扰侧髁突在矢状轴和垂直轴的运动距离均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水平轴上,双侧髁突均有向干扰侧偏斜的趋势。线性相关分析得到咬合高点部位与非干扰侧髁突在矢状轴上的运动距离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y^=6.911 6+0.042 07x1-0.030 25x2(δ=0.085 19,P<0.001);在垂直轴上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y^=4.205 0+0.046 07x1(δ=0.035 79,P<0.001)。结论前伸干扰影响髁突的运动轨迹,双侧髁突均向干扰侧偏斜,其中非干扰侧髁突的运动轨迹改变呈现线性规律。
- 程蕙娟陈玉琴耿屹张富强
- 关键词:下颌运动
- 青年磨牙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本文通过对 14~ 30岁年龄段的青年磨牙症患者进行临床病因研究 ,以期发现恒牙的形态 ,下颌运动的形式以及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口颌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6 0名以磨牙症为第一主诉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 ,恒牙模型研究以及临床病因分析。根据患者磨牙类型夜间或白天配戴软弹性下颌合垫 ,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 8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咬合紊乱。多为牙列不齐 ,错畸形 ,以及咬合干扰。错合畸形表现为个别牙反 ,锁 ;神经心理紧张会增加磨牙症的发生的机率。女性较男性好发。磨牙症患者佩戴软弹性垫治疗 5 2例症状缓解。结论 青年磨牙症的病因 ,因素为第一大因素 ,咬合干扰存在的前提下 ,才会发生磨牙症。
- 陈玉琴程蕙娟郁春华
- 关键词:磨牙症错HE青年人
- 56例成人牙列缺失患者生物功能性全口义齿治疗的满意度及修复效果评价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的:对牙列缺失患者进行生物功能性全口义齿修复,并对咀嚼能力等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56例无牙颌患者(男26例、女30例)按照规范流程进行生物功能性全口义齿修复,修复1周、1个月、3个月后,通过复诊.随访或电话回访对义齿满意度和咀嚼食物类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生物功能性全口,义齿戴用3个月后,患者对美观程度、语音功能咀嚼功能、固位功能、舒适度5个指标的各项评分均值>6,达到“满意”或“一般”水平,其中美观程度评价最高(7.71±1.46)。咀嚼食物类型评分达33.96±1.2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各组指标均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显著变化(P<0.05);除美观程度评分在3个月和6个月时均值相等外,其余指标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56例患者中,因疼痛修改次数5次及以上者2例,仅占3.57%。结论:生物功能性全口义齿在牙列缺失病例的修复早期即可取得良好的临床修复效果。
- 邓钰玮文晋赵军程蕙娟
- 关键词:咀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