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翠玲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19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为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419例AMI患者中,2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占5.01%),观察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吸烟、过度悲伤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较对照组增多(P<0.01),而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同时观察组左室功能较好且梗死部位以下壁者居多(P<0.05)。结论约有5.01%的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此类患者既往多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以年龄轻、吸烟和过度悲伤、患有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梗死部位多为下壁、心功能较好为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
- 许冬秀纪翠玲刘俊法周利平梁兆光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
- 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降压同时对其心率(HR)、血压(BP)、左心房结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106例,在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缬沙坦80mg/d,对照组用依那普利10mg/d。3个月、6个月后对照观察其对心率、血压、左心房结构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缬沙坦组54例,依那普利组52例。结果分别观察3个月、6个月后两组血压、心率均控制理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心房直径缬沙坦组治疗前平均(50±7)mm,3个月后为(46±4)mm,6个月后为(40±3)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依那普利组3个月、6个月后左心房也有缩小,但差异不显著。治疗组治疗前NY分级Ⅱ、Ⅲ级占64%,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下降至33%、15%。而依那普利组也有明显下降,3个月、6个月分别下降至45%、25%,下降程度不如缬沙坦组明显。结论长期应用缬沙坦(3个月以上)可以显著改善左心房结构、左心室功能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长期预后。
- 许冬秀刘俊法纪翠玲潘薇黄永麟
- 关键词:持续性房颤左心房结构
- 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78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左室扩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在(63.61±10.32)mm,心功能Ⅱ~Ⅳ级(NYHA)。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服用6个月,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及多普勒超声指标的变化。结果LVEF由(31.8±6.1)%上升至(41.3±10.3)%,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提高(P<0.05),运动耐量(NYH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1)。LVDD两组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长期治疗,可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增加患者运动耐量。
- 许冬秀周利平纪翠玲刘俊法朴晶燕
-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肌病扩张型心室功能
- 培哚普利对孤立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对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及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将54名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7例。治疗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1次/日,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50mg/d,早晚各25mg。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定P波最大时限(Pmax)、Pd、血管紧张素Ⅱ、左房内径,并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房颤发生的次数。结果培哚普利组可使Pmax和Pd明显减小(p<0.05),使血管紧张素Ⅱ明显降低(p<0.01),使左房内径稍有缩小(p>0.05)。对照组虽也使Pmax、Pd减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血管紧张素Ⅱ及左房内径几乎无影响(p>0.05)。培哚普利组房颤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而对照组虽也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培哚普利能够减小孤立性房颤的Pmax和Pd,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减少房颤的发生次数及发作时间,而且使左房有缩小的趋势。培哚普利能改变心房的结构异常和电生理异常。
- 许冬秀郭晖周利平纪翠玲刘俊法白冰
- 关键词:培哚普利孤立性房颤P波离散度
- 心力衰竭患者133例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原性猝死的发病情况及可能病因,为防治猝死探索对策。方法入选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心力衰竭死亡患者133例,其中73例(54.9%)发生猝死(A组),55例(41.4%)死于泵衰竭(B组),其他原因死亡5例。回顾性分析A、B组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药物治疗等。结果两组患者在病史、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多为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A组心绞痛发生率高于B组(63.0%与21.8%,P〈0.05)。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A组应用率高于B组,但其应用时间较B组短、剂量偏小。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A组少于B组。结论心原性猝死多发生在心功能Ⅱ、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猝死前多有心绞痛发作,可能是因为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较少,β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量小及疗程较短,未能在防治猝死及病情恶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 许冬秀许晓伟纪翠玲宋颖宫丽婷曲秀芬黄永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