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红昌

作品数:10 被引量:51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植物
  • 5篇浮游植物
  • 3篇邻近海域
  • 3篇近海
  • 3篇近海域
  • 3篇海域
  • 2篇色素
  • 2篇生物量
  • 2篇球藻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物量
  • 2篇夏季
  • 2篇现存量
  • 2篇南海北部
  • 2篇聚球藻
  • 2篇丰度
  • 2篇HPLC
  • 2篇初级生产力
  • 1篇毒性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天津农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山东省海洋资...

作者

  • 10篇翟红昌
  • 5篇刘诚刚
  • 5篇郝锵
  • 4篇乐凤凤
  • 3篇周文礼
  • 3篇唐学玺
  • 2篇肖慧
  • 2篇王悠
  • 2篇陈建芳
  • 1篇周光东
  • 1篇金海燕
  • 1篇孙军
  • 1篇蔡昱明
  • 1篇史君贤
  • 1篇庄燕培
  • 1篇付翔
  • 1篇宁修仁
  • 1篇李涛
  • 1篇刘素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1年
2006年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浮游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研究了其生态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5±35.1)×103个/cm3,(0.9±0.6)×103个/cm3和(7.6±4.3)×105个/cm3(以碳计),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2±6.1)mg/m3,(1.4±0.9)mg/m3和(15.2±8.6)mg/m3(以碳计)。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平面分布上,聚球藻丰度呈现出近海低而外海高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出现在长江口外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域;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分布趋势与聚球藻相近,其丰度高值出现在南部调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区则分布在长江口北部外侧毗邻的海域。垂直分布上,近岸海域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在各水层中分布较均匀;远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次表层最大值现象较普遍,其中聚球藻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底部;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与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则出现在表层或真光层底部。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碳生物量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史君贤翟红昌
关键词:聚球藻丰度环境影响因素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HPLC色素分析技术在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项成熟的分离分析技术。本文综述了基于HPLC的色素分析技术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历程。对这一技术在野外采样、样品预处理、色谱信息获得以及数据处理等环节的要求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结合相关研究进行了HPLC方法与其他方法的对比。介绍并讨论了此项技术面临的问题、最新进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翟红昌宁修仁唐学玺周文礼
关键词: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HPLC色素
2009年春季南黄海聚球藻生长率、被摄食消亡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2009年春季(3—4月)在南黄海海域采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测定了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的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研究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根据生长率估算了聚球藻碳生物量、碳生产力及其对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真光层内,聚球藻平均生长率为(0.61±0.84)/d,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23±0.35)/d,两者均明显受温度、盐度和透明度的影响。聚球藻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平面分布格局均是近岸(>0.3/d)高于中央海域(<0.3/d);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的高生长率大多出现在次表层(10%I0)。聚球藻生长率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查海域聚球藻的碳生物量平均值为(0.86±0.81)mg/m3(以C计),占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比率较低,仅为12.6%,碳生产力更低,平均值为(0.25±0.24)mg/(m2·d)(以C计)。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翟红昌周光东
关键词:南黄海生长率
应用非光化学淬灭初始变化率作为浮游植物光保护能力指标的可行性被引量:2
2014年
在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荧光诱导的早期(<1 min),NPQ随时间的变化率(NPQ/t)可作为衡量浮游植物光保护能力的指标,与常用的传统指标NPQm(最大NPQ)相比,这一新指标具有更易标准化、测量效率更高且包含的信息更丰富的优点。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推导证明了NPQ/t的常数性质,并通过可控光照条件下的室内培养实验证明了应用NPQ/t反映浮游植物光保护能力的合理性和有效性:NPQ/t和NPQm、光保护色素浓度呈线性相关,高光强下培养的藻类其NPQ/t高于低光强下培养的藻类,不同藻种之间的NPQ/t:扁藻(Tetraselmis chui)>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叉鞭金藻(Dicrateria inornata)。这一方法解决了野外实测研究中传统指标难以满足结果标准化和快速测量等要求的问题,对于推动浮游植物光保护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付翔翟红昌刘诚刚郝锵吕振波
关键词:光保护浮游植物
基于HPLC技术的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与群落结构研究
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群落结构反映了不同生物类群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同时也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对基础生物生产过程的制约作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是揭示生源要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所起作用的基...
翟红昌
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色素群落结构HPLC
文献传递
小球藻与2株藻际异养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探讨了2株海洋细菌Z-QD08、Z-QS01与小球藻的相互作用关系.Z-QS01抑制小球藻的生长,低密度Z-QD08促进小球藻的生长,达到107cells/mL时小球藻受到抑制,Z-QS01优势组对生长初期的小球藻有抑制作用.Z-QD08优势组和等量混合组则促进小球藻的生长,生长后期均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且Z-QD08占优势.对数期的小球藻抑制Z-QS01的生长(p<0.05),对Z-QD08有促进作用;混合培养体系中小球藻选择性抑制Z-QS01.实验结果可为生态调控防病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以及发展微生态制剂提供理论支持.
周文礼肖慧王悠刘素翟红昌唐学玺
关键词:小球藻异养细菌相互作用
3种赤潮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效应被引量:6
2008年
应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可控生态条件下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Balech)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致死率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赤潮异弯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褶皱臂尾轮虫24 h的LC50分别为3.56、1.21和0.49(×104cells/mL);3种赤潮藻在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致毒过程中均表现了明显的密度效应;104cells/mL的东海原甲藻藻体,105cells/mL的赤潮异弯藻滤液和藻内容物以及103cells/mL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滤液、藻内容物和藻体对褶皱臂尾轮虫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抑制作用随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强.
周文礼肖慧王悠翟红昌唐学玺
关键词:赤潮微藻急性毒性褶皱臂尾轮虫
2009年冬、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相关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乐凤凤蔡昱明孙军郝锵刘诚刚翟红昌陈建芳
关键词:南海北部
2012年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2012年夏季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粒度分级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均出现在楚科奇海陆架区,并且远高于深海区。去程时调查海域水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2~15.66mg/m^3,平均(2.77±3.96)mg/m^3,高值区出现在南部邻近白令海峡海域、北部阿拉斯加巴罗近岸和冰缘区;初级生产力的范围为50.11~943.28mg/(m2·d),高值出现在冰缘水华区。返程时水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7~1.52mg/m^3,平均(0.41±0.40)mg/m^3,高值仍出现在陆架区,但比去程时低了一个数量级;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12.31~41.35mg/(m2·d),高值出现在陆架区。浮游植物粒度分级测定结果表明,在生物量较低的深海区,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以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级份)占优势(其贡献率分别为46.1%和56.9%),小型(Net级份)和微型(Nano级份)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差异极小,分别为26.6%和27.3%,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分别为23.8%和19.3%;而在生物量较高的水深小于200m的陆架区,Net级份叶绿素a浓度所占百分比最高,Pico级份次之,Nano级份最低,分别为59.8%、27.9%和12.3%,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中叶绿素a浓度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同样是Net、Pico和Nano,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0.6%,32.2%和7.2%。
乐凤凤郝锵金海燕李涛庄燕培翟红昌刘诚刚陈建芳
关键词:楚科奇海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
2013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研究
2013年1~2月,在南极普里兹湾及其北部海区对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初级生产力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区域化特征。普里兹湾及其毗邻陆架区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和生产力均较高,大陆坡和深海海区明显降低;叶绿...
翟红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