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翦知湣

作品数:170 被引量:1,018H指数:21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8篇期刊文章
  • 41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0篇天文地球
  • 28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2篇有孔虫
  • 30篇西太平洋
  • 27篇古海洋
  • 26篇冰期
  • 24篇同位素
  • 24篇气候
  • 23篇浮游有孔虫
  • 22篇海洋学
  • 20篇第四纪
  • 20篇古海洋学
  • 19篇南海北部
  • 17篇全新世
  • 17篇更新世
  • 16篇暖池
  • 15篇西太平洋暖池
  • 14篇晚第四纪
  • 13篇末次冰期
  • 12篇跃层
  • 12篇温跃层
  • 12篇季风

机构

  • 167篇同济大学
  • 23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国家海洋局第...
  • 1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1篇中国科学院南...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北京大学
  • 5篇海洋沉积与环...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台湾大学
  • 3篇基尔大学
  • 3篇自然资源部第...
  • 2篇南京大学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69篇翦知湣
  • 35篇成鑫荣
  • 32篇汪品先
  • 23篇金海燕
  • 21篇赵泉鸿
  • 15篇党皓文
  • 14篇乔培军
  • 13篇黄宝琦
  • 12篇王汝建
  • 11篇李保华
  • 10篇李小艳
  • 10篇石学法
  • 10篇王吉良
  • 9篇陈荣华
  • 9篇刘志飞
  • 9篇万随
  • 8篇类彦立
  • 8篇边叶萍
  • 7篇李前裕
  • 7篇田军

传媒

  • 24篇海洋地质与第...
  • 23篇第四纪研究
  • 16篇科学通报
  • 1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1篇中国科学(D...
  • 9篇微体古生物学...
  • 6篇地球科学(中...
  • 5篇第二届深海研...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第十届全国同...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极地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0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13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19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10篇2005
  • 9篇2004
1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368X航次推动南海国际化海洋科考成果被引量:9
2020年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孙珍林间汪品先汪品先翦知湣
关键词:大洋钻探
南海北部ODP 1144站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有孔虫稳定同位素古气候意义被引量:14
2007年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利用大洋钻探ODP184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1144站时间分辨率高达约290年的沉积物样品,开展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在中更新世距今80~100万年前,浮游和底栖有孔虫壳体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变化揭示出,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中心,即中更新世革命0.9Ma左右,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降水量的增加指示东亚冬、夏季风增强。以中更新世革命为界,水体垂向结构上温跃层和营养跃层的深度从之前的间冰期较浅转变为之后的间冰期较深,底层水与表层水的垂直温度梯度从冰期时较大转变为冰期时较小。轨道尺度上,冰消期时南海北部的表层水、次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变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不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差。千年尺度上,有孔虫的氧碳同住素变化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约0.8ka和约1.4ka的气候波动周期。氧同位素0.8ka滤波显示出: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较强的信号主要出现在间冰期,有时也出现在冰期,与晚第四纪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主要出现在冰期不同,说明中更新世的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尺度的气候周期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千年尺度气候波动的特征变化中。
金海燕翦知湣
关键词:南海北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氧碳同位素
冷水柳珊瑚骨骼化石重建的早全新世南海中层水十年际变化
2023年
冷水珊瑚可以提供其生长期内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有望填补中-深层海洋高分辨率重建材料的空缺。本文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甘泉海台西南角海山上(16.55°W,110.89°E;水深1119.3m)采集的柳珊瑚样品(SY185-9)开展探索性研究,检验冷水珊瑚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的应用价值。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SY185-9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镁方解石(Mg_(0.06)Ca_(0.94)CO_(3));骨骼横切面的14C测年结果显示SY185-9生长于早全新世,时间跨度为9621±135~8922±114a B.P.;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仪和电子探针,分析SY185-9骨骼横切面的元素组成和变化,其中Mg/Ca比值指示了SY185-9生长时期平均海水温度为4.7±0.9℃,较现代相同位置处的平均海水温度高约0.9℃,可能反映早全新世南海中层水温度较现代略高的特征,但也需注意冷水珊瑚Mg/Ca温度计算公式的区域适用性和珊瑚生命效应问题;Mg/Ca记录的频谱分析结果揭示显著的十年-百年际尺度波动,可能反映中层水温度的自然变率,或因局地海山地形而造成的中层海水与海表气候之间的密切联系。
卜鸣渊曾治惟易亮周晓理党皓文翦知湣
关键词:早全新世MG/CA古温度
利用有孔虫壳体B/Ca比值再造古海水pH值及[CO_3^(2-)]的潜力被引量:2
2012年
有孔虫壳体B/Ca比值是一个极具潜力并且受到广泛关注的古海洋学方法,适用于恢复古海水pH值及[CO23-]。对于表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造大气CO2浓度;对于深层水,可以指示洋流变化及水团变迁。且与硼同位素方法相比较,B/Ca比值分析更简易、稳定性更好,受溶解及沉积埋藏作用影响小,因而更适合于高分辨率的古海洋学分析。但是,由于该分析方法较新,与之相关的有孔虫吸收B元素的生物过程不是很清楚,采用B/Ca比值恢复pH值及[CO32-]的机制也不是很了解,方法的建立主要基于经验公式基础之上,因而为该方法寻找理论基础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乔培军王婷婷翦知湣
关键词:PH值
中-晚更新世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轨道尺度变化:IODP U1501站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被引量:3
2020年
文章以南海北部IODP U1501站(18°53.09'N,115°45.95'E,水深2846 m)上部46 m沉积物岩芯为研究材料,基于浮游有孔虫混合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氧同位素建立了本站位1.5 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年代框架,结合次表层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了中-晚更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结构的轨道尺度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δ^18O冰期极盛期最重值在0.9 Ma和0.4 Ma之后发生阶段性变重;表层-次表层种之间的δ^18O差值(Δδ^18OP-G)反映的上层水体温度梯度在0.9 Ma和0.6 Ma阶段性减小,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在0.9 Ma和0.4 Ma后阶段性增大,反映了北半球冰盖扩张和东亚冬季风增强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中更新世转型(MPT)δ^18O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冰期极正值的增加,同时次表层海水的降温可能更为显著;中布容事件(MBE)期间表层δ^18O变重,次表层δ^18O维持稳定;MBE之后表层δ^18O在间冰期显著负偏,而次表层δ^18O则在冰期明显变重。MBE前的MIS 13期,表层δ^18O显著正偏,可能反映南海北部偏冷,与中国黄土指示该期偏暖湿的特征相联系,可能指示东亚中-低纬度之间的差异减小。U1501站记录的约0.5 Ma的碳同位素重值事件(δ13Cmax-Ⅱ),表现出两种浮游有孔虫δ13C的同步正偏的特征,可能与陆地储存更多12C、或者营养盐输入增多改变了大洋有机/无机碳比例有关;同时表层-次表层种之间的δ13C梯度显著减小,可能反映上层水体混合增强的现象。
张娜党皓文翦知湣
关键词:氧碳同位素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南海北部
蓝细菌和浮游古菌在南海第四纪氮循环中的作用初探被引量:2
2013年
南海晚第四纪沉积物中的氮同位素在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中只有微弱的变化,与东太平洋的反硝化记录截然不同,可能反应了局地的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文章对位于南海南部钻取的一根柱状样MD05-2897的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3~5期的有机氮同位素、反映蓝细菌贡献的2-甲基藿烷指数和反映氨氧化古菌Thaumarchaea的泉古菌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有机氮同位素在MIS 5期有明显降低,对应于这一降低,2-甲基藿烷指数和泉古菌醇都显示了升高的特点,暗示蓝细菌固氮作用和古菌氨氧化作用可能是导致OIS 5期的氮同位素降低的重要过程。
李志阳张杰翦知湣贾国东
关键词:氮同位素蓝细菌
南海北部上部水体4Ma以来的古海洋学演化被引量:5
2005年
通过对大洋钻探1146站浮游有孔虫组合,及其表层海水古温度转换函数,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的研究,恢复了南海北部表层海水4Ma以来的古温度和古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温度4Ma以来阶段性降低,而冬、夏季节温差、表层海水生产力逐渐增加,时间主要发生在3.1,2.7,2.1,1.6,0.9和0.5Ma.浮游有孔虫混合层、温跃层属种含量除受温跃层的变化外,还受表层海水温度和生产力变化的影响.结合构造运动和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认为南海北部上部水体晚上新世以来不同时间的变化可能是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的阶段性隆升、太平洋海道关闭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作用的结果.
黄宝琦翦知湣汪品先
关键词:南海北部古海洋学海水温度
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中的底栖有孔虫被引量:3
1997年
研究了冲绳海槽南部33个表层样,共分析鉴定底栖有孔虫93属139种.建立了三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两个亚组合:①Cibicidoidespraecincta-Pyngospp.组合;②Cibicidoides-Uvigerina组合:a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亚组合,bHyalineabalthica-Buliminaaculeata亚组合;③Eggerella-Trochamminaglobigeriniformis组合.陆架坡折区以瓷质壳和螺旋壳类为主;大陆坡区的优势类群为瓶虫类、列式壳类和螺旋壳类;深海槽区主要为胶结质壳类和平旋壳类.水深500In以浅发育暖温和温水型有孔虫属种,可能是黑潮暖流影响结果;500m以深的深海、半深海低温属种占优势.月底栖有孔虫群确定的冲绳海槽南部地区溶跃面深度为1600m左右.
谢传礼陈荣华翦知湣
关键词:冲绳海槽底栖有孔虫海洋学
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IODP建议书735-Full介绍被引量:20
2009年
南海的形成揭示了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的复杂模式,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关于基底岩石和深海盆沉积层的精确年代数据还很缺乏,这使得对南海张裂年代的估计存在很大的误差,对张裂机制和历史的各种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同时只有对南海的张裂过程有了精确地分析与刻画,才能更好地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以及它们在印支块体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而向东南挤出、青藏高原隆升中可能起到的作用。2009年正式提交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建议书735-Full建议在南海深海盆内的4个站位上实施钻探。这4个站位分布在南海盆地4个不同的次级构造单元上(南海东北部、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这样的站位设计会确保完成本建议书的整体研究目标,即揭示南海的张裂历史和它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位于南海盆地最东北部的站位有助于确定该区域地壳的属性和验证古南海是否存在,位于西北次海盆的站位可能会提供南海的最早张裂年代,另外2个分别位于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站位将重点确定2个次海盆的绝对年龄、基底矿物成分与磁化率以及2个次海盆的相对张裂次序。这些站位的水深大约在2910~4400m,钻探深度预计到海底以下大约700~2200m,总的钻透深度为5959m,其中5359m穿透沉积层,另外600m或400m钻入基底。所有这些站位的位置是由已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所确定,目前计划收集更多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以满足IODP对井位调查数据的要求。
李春峰汪品先Dieter Franke李家彪Randell Stephenson许树坤Peter Michael周祖翼翦知湣李前裕刘志飞耿建华木村学阎贫丘学林王嘹亮解习农吴时国吴能友
关键词:盆地形成海底扩张
有孔虫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研究的现代方法学应用
有孔虫是海洋环境的指示器,对海洋温度、盐度、pH等具有灵敏的指示并被应用与古海洋环境重建,是目前海洋长时间尺度全球变化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指标。对有孔虫的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认识一般是建立在对其进行野外调查,获取经验公...
类彦立李铁刚翦知湣
文献传递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