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华
- 作品数:76 被引量:227H指数:8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吉林省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急性脑梗死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78例,研究患者的年龄、意识状态及脑梗死部位等与应激性溃疡的相关性。结果①2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3例伴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8.27...
- 刘彩霞胡国华陈秋惠张海娜孙亚娟张医之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
- 文献传递
- 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的作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OHDA制备轻度损伤和重度损伤的PD大鼠模型,口服大剂量(100mg/kg)和小剂量(25mg/kg)美多巴1~3个月,通过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左旋多巴对PD大鼠残存的黑质DA能神经元的影响。结果轻、重度损伤组中,大剂量喂药组、小剂量喂药组和不喂药组三组之间DA能神经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对6-OHDA毁损的PD大鼠残存的黑质DA能神经元无毒性作用。
- 陈秋惠张海娜张开治韩艳秋胡国华孙亚娟张医之张颖
- 关键词:帕金森病左旋多巴神经毒性
-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起病的低血糖1例被引量:1
- 2007年
- 张海娜胡国华陈秋惠
- 关键词:脑缺血发作
- PU-472马钱子所致肌张力障碍1例报告
- 张医芝陈秋惠胡国华
- 癫痫发作伴眼部、颜面部、颈部皮下出血1例被引量:1
- 2010年
- 胡馨予陈秋惠张医芝孙亚娟胡国华
- 关键词:癫痫皮下出血
- PU-484 Lactacystin诱导大鼠致帕金森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张海娜胡国华胡馨予陈秋惠韩艳秋张颖孙亚娟张医芝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前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2/04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26)、生理盐水组(n=12)和正常对照组(n=12)。将5μL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2g/L)立体定向术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内,制备帕金森病模型,生理盐水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代替,正常对照组不干预。术后2周开始检测由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向左侧旋转速度大于7r/min为模型成功的标志)。术后2个月每组取2只鼠行病理切片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变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每组取10只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纹状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组造模成功有18只。模型组右侧黑质致密区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几乎消失,残存细胞萎缩;右侧黑质和纹状体内均有肿瘤坏死因子α的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上。②纹状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模型组右侧显著高于左侧[(3.853±0.364),(2.891±0.306)ng/g,t=2.391,P<0.05];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右侧[(2.721±0.446),(2.960±0.341)ng/g,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了6-羟基多巴胺导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过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发病机制中有炎症因子的参与,氧化应激与炎性作用机制可能密切相关。
- 董丽华胡国华王育珊
- 关键词:帕金森病肿瘤坏死因子疾病模型
-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诊疗进展被引量:9
- 2012年
-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近年来,PD的非运动症状(NMS)已引起人们的重视。NMS主要包括抑郁、焦虑、痴呆、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嗅觉减退等。NMS在临床上易被忽视,这些症状若未得到有效治疗,也可明显影响运动症状的疗效,对PD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所以尽早发现这些症状并有效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
- 张民凯田珍珍胡国华
- 关键词: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
- 微囊化PC12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 观察微囊化 PC12细胞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 (PD)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 6 - OHDA分两点注入大鼠纹状体制备 PD模型。应用国产新型材料壳聚糖制成的海藻酸钠 -壳聚糖 -海藻酸钠 (ACA )微囊包裹PC12细胞 ,分别将微囊化 PC12细胞、裸 PC12细胞、空微囊移植入 PD模型鼠损伤侧纹状体内 ,以阿朴吗啡检测移植前后大鼠旋转行为的差异。行纹状体和黑质的 HE染色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移植的微囊化 PC12细胞回收后再培养 ,以 MTT和台盼兰检测细胞活性。结果 微囊化 PC12细胞移植能够改善PD模型鼠的旋转行为 ,与移植前和空微囊移植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5 ) ,症状改善至少持续 3个月。裸 PC12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旋转行为也有改善 ,与移植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 ,但仅持续了 2个月 ,移植 8周后又渐回到移植前水平 ,且部分大鼠颅内有致死性肿瘤形成。空微囊移植组移植前后大鼠的旋转行为无明显差异 (P>0 .0 5 )。回收微胶囊内的 PC12细胞再培养生长良好 ,MTT法和台盼兰法检测显示细胞具有生物活性。结论 微囊化 PC12细胞脑内移植能够改善阿朴吗啡诱发的 PD模型鼠的旋转症状 ,ACA新型微包囊能够起到有效的免疫隔离和抑制肿瘤形成的作用。
- 胡国华宋月平董丽华雄鹰王为马敬红李淑娟孙冬张海娜
- 关键词:PC12细胞脑内移植微囊化肿瘤形成黑质
-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 SVD)在脑卒中患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脑小血管病是指颅内小动脉和微动脉病变导致卒中发生的一组疾病。脑小血管包括终末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终末小静脉及动静脉吻合支[1]。许多病因均可引起脑小血管病,但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证实了单基因遗传的脑小血管病是诱发缺血、出血性卒中和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以及导致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虽然每种疾病的突变类型和基因缺陷不同,
- 刘子良杨海燕贾革胡国华
- 关键词:血管病遗传性DISEASESVESSEL分子遗传学单基因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