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梅 作品数:49 被引量:271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中国不同年龄发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8 2013年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年龄发病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异同。方法现况调查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于我国16家临床中心诊治、符合2002年pSS国际分类(诊断)标准的患者,据发病年龄<30岁,30~59岁,≥60岁将患者分为3组,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x2检验对不同年龄发病的pSS患者行组间对比。结果 pSS患者发病高峰期在40~49岁(32.3%),其次是50~59岁(24.9%)及30~39岁(21.3%),<30岁发病组及≥60岁发病组均占10.8%。与30~59岁发病组相比,<30岁发病组关节炎、间质性肺炎发病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0~59岁发病组相比,≥60岁发病组女性比例低(P<0.05),出现症状至明确诊断的时间间隔短(P<0.05),口干发病率高(P<0.05),反复腮腺肿大出现率低(P<0.05),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比例低(P<0.05),间质性肺病发病率高(P<0.05),抗SSA、SSB抗体阳性率低(P<0.05)。与<30岁发病组比较,≥60岁发病组口干发病率高(P<0.05),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比例低(P<0.05),肝脏受累、间质性肺病发病率高(P<0.05),抗SSA、SSB抗体阳性率低(P<0.05)。结论随发病年龄增长,pSS患者肝脏受累、间质性肺病、关节炎的发生率增高,血白细胞计数降低、抗SSA抗体及抗SSB抗体阳性率则呈下降趋势。 李娅 李小峰 黄慈波 王国春 栗占国 张卓莉 张晓 肖卫国 戴冽 王永福 胡绍先 李鸿斌 巩路 刘斌 孙凌云 张缪佳 曾小锋 赵岩 张烜 史群 张文 李梦涛 冷晓梅 侯勇 王迁 沈敏 苏金梅 徐东 费允云 李永哲 孙菲 孙媛媛 张奉春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发病年龄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合并重症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合并重症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00mg,1次/周,共4次。原有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并停用免疫抑制剂。首次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第2、4、12、24、52、76、104、128和156周随访,以血小板计数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定义为有效(complete response,CR)(血小板计数>100×109/L),部分有效(partial response,PR)(50×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和无效(no response,NR)(血小板计数<50×109/L)。定期监测外周血B细胞、血清补体C3、C4和IgG水平等。结果共纳入13例病例,包括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和2例干燥综合征,均为女性患者,年龄为23~76岁,血小板减少症中位病程及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年和25个月。首次应用利妥昔单抗第12周,有5例(38%)和2例(15%)病例分别达到CR和PR。第24周有6例(46%)和3例(23%)病例分别达到CR和PR。52周、104周和156周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例(46%)、6例(46%)和4例(31%)。外周血B细胞均达到清除水平,血清补体C3、C4和IgG水平稳定。轻度输液反应2例,发生肺栓塞和活动性结核1例,并发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1例在第25月因肺部真菌感染死亡。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干燥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较好,起效较快,长期疗效稳定,安全性较好,但需谨慎除外感染。 陈华 苏金梅 王迁 吴庆军 费允云 王立 郑文洁 张烜 曾小峰 张奉春关键词:利妥昔单抗 血小板减少 系统性红斑狼疮 干燥综合征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血栓栓塞并文献复习 2013年 目的与利妥昔单抗相关血栓的不良反应非常罕见,通过学习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严重血栓事件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方法详细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 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血栓的临床表现。结果该患者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月后,PLT正常,狼疮不活动,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效,但给予SLE合并APS患者使用时要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苏金梅 陈华 徐东 周炜洵 张烜 张奉春关键词:利妥昔单抗 血栓 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病因分析 苏金梅 陈华 王迁 张国华 曾小峰 唐福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iR130a的表达 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初步探索miR130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TGF-β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Ⅱ型胶原,阿辛兰染色鉴定氨基葡聚糖。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miR130a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TGF-β1诱导下可分化为软骨细胞。培养7 d后,诱导培养组细胞miR130a表达的水平显著低于培养前的水平(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可以分化为软骨细胞,在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早期,miR130a表达降低伴随着软骨细胞的分化,提示与软骨形成的过程有关。 苏金梅 金晔 曲强 张奉春 唐福林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分化 MICRORNA Rituximab治疗狼疮血小板减少还能走多远? 苏金梅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住院患者死因单中心28年资料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了解DM/PM患者主要死因的变化,分析影响DM/PM患者病死率和主要死因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8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DM/PM住院患者的死亡病例。应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近28年DM/PM的住院患者共1443例,死亡患者74例,总病死率5.1%,其中女性48例(4.7%),男性26例(6.3%);DM/PM最常见的死因为感染(46例,62.2%)和呼吸系统受累(11例,14.9%)。DM/PM发病后第1年内死亡人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79.7%(59/74),感染和呼吸系统受累是发病后第1年内最常见的死因。近28年住院DM/PM患者的病死率在1996-2000年达到高峰(12.3%,18/146);DM/PM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感染。结论感染、呼吸系统受累是DM/PM的最主要死因,DM/PM发病第1年内死亡最多见。 陈京京 吴婵媛 何林蓉 苏金梅 王迁 张奉春 曾小峰关键词:皮肌炎 医院死亡率 以消化道出血为突出表现的大动脉炎1例 大动脉炎是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引起大动脉的慢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动脉闭塞所致的缺血表现。以消化道出血为突出表现的病历罕见,国内未见报道,检索国外文献共有6例报道。本例是以消化道出血为突出表现的大动脉炎1例分... 李玥 郑文洁 苏金梅 唐福林文献传递 复发性多软骨炎呼吸道受累的特点 被引量:32 2006年 目的研究复发性多软骨炎(RP)呼吸道受累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道受累和未受累的RP患者临床表现、呼吸功能试验、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的特点及其间相关性.结果38例呼吸道受累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发病年龄45岁±11岁(27~71岁),症状有咳嗽、咯痰、声嘶、憋气、喘息、呼吸困难等.18例行呼吸功能试验,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0例,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7例;与无呼吸道受累的RP患者相比,呼吸道受累者FEV1(1.4 L±0.23 L vs 2.5 L±0.09 L, P=0.001)、FEV1/FVC(46.0±4.86 vs 83.7±2.24, P=0.000)、PEF(3.3 L/s±0.67 L/s vs 6.9 L/s±0.52 L/s, P=0.006)、FEF50/FIF50(0.3±0.08 vs 1.3±0.51, P=0.010)、MMEF25~75(0.4 L/s±0.18 L/s vs 2.8 L/s±0.73 L/s, P=0.010)均明显下降;呼吸流速容量环显示呼气峰流速下降,呼气相平台形成.27例行胸部CT检查,气道狭窄11例、气管壁增厚8例.23例行支气管镜检查,黏膜炎症16例、软骨环消失6例、气道塌陷7例、正气道狭窄15例、左右主支气管狭窄分别为13和12例.结论呼吸功能试验是一项能早期发现RP呼吸道受累的敏感性高的检查,胸部CT和支气管镜检查对评价RP患者的气道受累情况有一定意义. 史旭华 佟胜全 苏金梅 黄慧 张奉春 唐福林关键词:复发性多软骨炎 气管 呼吸功能试验 支气管镜检查 皮肌炎合并纵隔气肿1例报告 2007年 佟胜全 苏金梅 赵岩 张奉春关键词:纵隔气肿 皮肌炎 充血性皮疹 进行性胸闷 反复口腔溃疡 踝关节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