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浆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梗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点穴
  • 1篇点穴按摩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浆BNP
  • 1篇血浆纤维
  • 1篇血浆纤维蛋白
  • 1篇血浆纤维蛋白...
  • 1篇血同型半胱氨...
  • 1篇血性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流变
  • 1篇血液流变学

机构

  • 6篇浙江省中西医...

作者

  • 6篇范立红
  • 6篇吴勇飞
  • 5篇罗晨
  • 1篇朱仕兵
  • 1篇金许洪
  • 1篇陈顺泉
  • 1篇程小秧
  • 1篇章红英
  • 1篇张华

传媒

  • 3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死的发生得到高度的关注。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CY测定及颈动脉B超检查,探讨HCY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范立红吴勇飞罗晨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同型半胱氨酸
脑出血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光化学法 -散射比浊法 ,测定脑出血组及对照组的 FIb浓度。结果 :1在脑出血急性期即有 FIb浓度升高 ,脑出血组 3 .63± 0 .98g/L,对照组 3 .0 7± 1 .0 9g/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2不同出血量的脑出血病人 FIb浓度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 FIb浓度升高 ,血粘度也随之升高 ,原有的凝血、抗凝及纤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
程小秧陈顺泉吴勇飞范立红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血液粘滞度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
脂必泰胶囊联合四物汤对改善长期住院病人的营养状态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对改善长期住院病人的营养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64例长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脂必泰胶囊联合四物汤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分级分布和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评价得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除功能状态指标外,观察组的治疗后的其余MIS各项指标明评分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IS各项指标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能明显改善长期住院病人的营养状态,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吴勇飞范立红罗晨章红英
关键词:中医药长期住院营养状态
安宫牛黄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NP与CRP浓度影响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安宫牛黄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及血清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在两组均予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安宫牛黄丸,1天1丸,口服或鼻饲,7 d为1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分别对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分别检测两组血浆BNP,CR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都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BNP,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安宫牛黄丸有助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可能通过降低脑梗死后血浆BNP,CRP水平发挥作用。
吴勇飞罗晨范立红张华金许洪朱仕兵
关键词:安宫牛黄丸急性脑梗死脑钠肽C反应蛋白
血脂康胶囊防治缺血性卒中再发临床研究
2010年
范立红吴勇飞罗晨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
川芎茶调散加减联合点穴按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川芎茶调散加减联合点穴按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54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观察组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联合点穴按摩治疗。28 d为一个疗程,疗程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TCD及甲皱壁微循环检测结果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TCD及甲皱壁微循环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联合点穴按摩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吴勇飞范立红罗晨
关键词:点穴按摩偏头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