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荆燕

作品数:36 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地震
  • 8篇形变
  • 7篇断层
  • 5篇震前
  • 4篇地壳
  • 4篇地倾斜
  • 4篇强震
  • 3篇地震前
  • 3篇地震前后
  • 3篇地震同震形变
  • 3篇同震形变
  • 3篇跨断层
  • 3篇D-INSA...
  • 3篇MS8
  • 2篇地磁
  • 2篇地壳运动
  • 2篇地形变
  • 2篇断层形变
  • 2篇断裂带
  • 2篇遥感

机构

  • 36篇中国地震局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新疆维吾尔自...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陕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作者

  • 36篇荆燕
  • 9篇李宏
  • 8篇张鸿旭
  • 7篇刘凤秋
  • 6篇范良龙
  • 5篇熊玉珍
  • 5篇赵营海
  • 4篇陈葛天
  • 4篇张世中
  • 3篇董建业
  • 3篇蒋林根
  • 3篇孙起伟
  • 3篇张彬
  • 3篇杨选辉
  • 3篇王峰
  • 2篇刘耀炜
  • 2篇史勇军
  • 2篇张景发
  • 2篇李玉江
  • 2篇焦青

传媒

  • 4篇地壳构造与地...
  • 3篇高校地质学报
  • 3篇灾害学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地震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测绘科学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2003年中...
  • 1篇第四届全国地...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地倾斜特征的对比分析
<正>地壳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将引发地震,所以地壳形变与地震直接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大量的地震研究和观测实践结果表明:在地震前后,一些地区的地壳运动表现出区域性大范围倾斜变化,甚至倾斜跃变。通过分析可知,汶川地震前后...
荆燕李宏刘凤秋范良龙
川滇地区强震活动前b值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0
2012年
由于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能够反映地壳环境应力的大小,因此基于b值的地震活动性图像研究成为地震预测研究和实践最直观明了的方法之一。川滇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是检验各种地震预测方法的理想实验场。为了研究川滇地区b值分布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利用过去40多年的小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域1981年以来19次M6.5地震与b值的时空分布关系。结果表明:虽然川滇地区b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并不显著,不到50%的强震发生在b值小于区域平均值的地区,但是震前b值的时间分布呈现系统地下降,58%的震源区的b值在强震前出现显著下降趋势。结合其他的地震、地质资料,较短时间内的地震活动性资料可以为特定地区的地震潜在危险性的判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王辉曹建玲荆燕李振
关键词:强震活动B值
基于GSM技术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系统被引量:1
2010年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技术为实现远程管理地下水位监测系统提供了途径。多点监测的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在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上实现远程管理,使监测过程变得容易和便捷。文章介绍了GSM技术在多点监测的地下水位监测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给出了监测系统的实现结构,分析了实现的关键技术。实际应用表明,基于GSM的远程管理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系统是一种经济、可靠的监测系统。
熊玉珍张世中范良龙荆燕
关键词:地下水位远程管理
“天宫一号”大气质谱信号和地磁M15秒数据磁扰频段的小波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采用小波变化分别对受磁扰时段的"天宫一号"大气质谱信号和乌鲁木齐台地磁FHDZ-M15秒数据进行频段分析.实验发现"天宫一号"大气质谱信号和地磁M15秒数据信号的频谱优势频段在0.005~0.025 Hz之内,其中主要受干扰的频段为0.01~0.02 Hz.在地磁M15秒数据的预处理数据中,将H分量和F分量的主要磁扰频段滤出,实验结果表明:含有主要磁扰频段的H分量和F分量SNR(信噪比)分别为37.17 d B和32.99 d B,滤出空间主要磁扰频段后的H分量和F分量SNR分别为215.71 d B和245.54 d B,SNR有了很大的提高.地磁M15秒数据信号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提高地磁资料对于地震监控的应用效果.
雷晴杨福喜史勇军张文来李晓东荆燕
关键词:天宫一号
云南地区水温异常与地震关系被引量:17
2014年
云南地区地震频发,水温观测点分布也最集中,为研究水温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收集已经公开发表关于该区域"十五"之前的水温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的文章,较系统地研究了水温异常持续时间、异常空间位置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温异常主要是地震短临异常,强震前也存在水温中期趋势异常;一般情况下,地震震级越大,异常范围越广,发震地点通常出现在水温异常集中的区域.
张彬方震刘耀炜杨选辉赵刚荆燕
关键词:水温异常地震预测震级天然地震
芦山地震的发生对周围断层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14年
芦山地震发生后,地震的发生造成周围断层应力变化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川滇地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利用芦山地震同震静态滑移量结果,分析地震的发生对川滇地区主要断裂的同震加卸载效应。初步结果表明,芦山地震的发生造成龙门山断裂中南段、岷江断裂、马尔康断裂、鲜水河断裂北西段、大凉山断裂南段、小江断裂南段不同程度的应力增加。其中龙门山断裂中南段增加最为显著,最大库仑应力增加量达0.035 MPa;岷江断裂次之,最大达0.0075 MPa;马尔康断裂增加量达0.0031 MPa;鲜水河断裂北西段达0.0008 MPa。而从断裂带同震应变积累与释放方面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上述四条断裂地震危险性增强。该结果可以为川滇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李玉江陈连旺刘少峰杨树新荆燕
关键词:库仑破裂应力数值模拟
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地倾斜特征的对比分析
<正>地壳形变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将引发地震,所以地壳形变与地震直接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大量的地震研究和观测实践结果表明:在地震前后,一些地区的地壳运动表现出区域性大范围倾斜变化,甚至倾斜跃变。通过分析可知,汶川地震前后...
荆燕李宏刘凤秋范良龙
文献传递
D-InSAR技术在地震同震形变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04年
InSAR技术全天候、全天时、大面积、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观测能力已经越来越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目前的InSAR技术已不仅仅是测绘研究领域获取高精度数字地形高程模型 (DEM )的一种解决途径。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D InSAR)的不断发展 ,该技术已经开始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地形测绘、地震同震形变、地面沉降、滑坡、火山爆发、冰川运动等研究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之中 ,并且开始在地表变形与运动研究中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的重点是D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荆燕王建军张景发张红蒋林根
关键词:地震同震形变
2016年M6.2呼图壁地震发震构造及其对天山构造带隆升的启示:来自中近场钻孔应变观测的证据被引量:9
2020年
天山山脉在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和地壳缩短作用,其周缘发生的地震活动是了解这一构造模式的窗口.对2016年呼图壁地震的发震构造有两种解读:向南倾斜的低角度逆断层和向北倾斜的高角度逆断层.中近场四台钻孔应变仪记录到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响应,本文采用均质模型对IGP-CEA和USGS震源机制解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发震断层为向北陡倾的反冲断层,15个原始方位和8个N-S、E-W方位观测值全部与预测值一致.对比天山北缘常见的低角度逆冲断层,反冲断层对构造隆升的贡献更有效,以断层倾角70°和19°计算,二者对隆升和缩短贡献比例分别为2.89:1和1:2.76.这一结果表明天山构造带内部的反冲构造同样具有单独发震的可能性,它们对天山现今的隆升高度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龚正李海兵李海兵荆燕
关键词:构造隆升钻孔应变仪
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长余震序列被引量:4
2013年
作为活化的古老克拉通,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发生了1966年邢台M7.2,1975年海城M7.3和1976年唐山M7.8等地震。2012年5月28日,在唐山地震震源区又发生了M4.8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余震,还是唐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新一轮地震活动开始的预兆。本文利用华北地区过去40多年的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结果显示,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过去30多年的小震活动明显高于这些地区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及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应是余震。同时由GPS资料计算的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壳水平应变率也明显高于华北地区的背景值。这些小震活动和地壳水平应变率同时表明邢台、海城和唐山强震区的余震数十年后仍在持续。震后粘性松弛可能是华北地区长时间余震持续的主要原因。
王辉刘勉李振曹建玲荆燕
关键词:强震地壳形变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