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杏丁
  • 3篇血管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2型糖尿
  • 3篇2型糖尿病
  • 2篇心病
  • 2篇杏丁注射液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功能
  • 2篇血糖
  • 2篇血液
  • 2篇血液流变
  • 2篇血液流变学
  • 2篇注射
  • 2篇内皮
  • 2篇内皮功能
  • 2篇冠心病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造影

机构

  • 7篇广州市花都区...
  • 5篇南昌大学第二...

作者

  • 10篇蒋玲君
  • 4篇颜文盛
  • 4篇胡建新
  • 2篇曾维新
  • 2篇李勇
  • 1篇李东华
  • 1篇王鲁伃
  • 1篇赖晓阳
  • 1篇马劲光

传媒

  • 2篇实用糖尿病杂...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江西医药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临床研究
  • 1篇江西省第四次...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杏丁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7年
蒋玲君胡建新
关键词:杏丁心血管疾病毒性作用
安搏维联合倍他乐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商品名安搏维)联合倍他乐克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用药(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75~150mg1次/d)、倍他乐克(6.25~50mg/d)治疗;对照组则用常规治疗。两组总疗程为12周。治疗前后观察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5%,且心功能、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及6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厄贝沙坦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可明显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其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蒋玲君胡建新
关键词:厄贝沙坦倍他乐克心力衰竭
杏丁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杏丁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阿斯匹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辛伐他汀等)共2周,杏丁组(n=20)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杏丁注射液25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共2周。另选取同期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1、NO浓度、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变化。结果AMI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血浆ET-1升高、NO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杏丁组治疗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其血浆ET-1明显下降、NO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AMI患者的发病与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杏丁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
蒋玲君胡建新
关键词:杏丁血管内皮血液流变学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2型糖尿病(T2DM)并冠心病(CAD)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2例T2DM并CAD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和CTA的影像资料,以CAG为金标准,以节段血管为评价单位,评估CTA诊断T2DM并CAD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结果CTA对T2DM并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为92.56%,特异性为93.56%,阳性预测值为82.96%,阴性预测值为97.38%,准确率为93.31%,能良好地反应T2DM并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T2DM并CA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较严重,人均受累9.25个节段。随着钙化积分的增高,特异性在下降,但最低也达到87.39%,并且保持了良好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结论CTA是诊断T2DM并CAD冠状动脉病变较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T2DM并CAD冠状动脉钙化广泛而严重,钙化对CTA结果判断的影响较小。
李勇蒋玲君赖晓阳
关键词:2型糖尿病冠心病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钙化斑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曲唑酮抗抑郁治疗对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曲唑酮抗抑郁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3月-2012年9月我院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健康教育、控制饮食、运动和抗糖尿病药物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睡前加服曲唑酮50mg qn,观察半年。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2型糖尿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半年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曲唑酮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并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
蒋玲君颜文盛曾维新
关键词:曲唑酮糖尿病抑郁生活质量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60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8.5%)随机分为2组,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物,其中一组给予诺和锐特充联合来得时MD1降糖治疗,另一组给予诺和锐特充CSII治疗。以空腹血糖<6.0mmol/L并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为治疗目标,用动态血糖仪检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SDBG、MAGE以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作为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数。结果CSII组的SDBG(1.01±0.32 vs 1.38±0.21)、MAGE(2.32±0.97 vs 3.54±1.05)、CV-FPG(9.86±4.45 vs 15.62±5.23)均低于MDI组(P<0.05),低血糖发生人次数也低于MDI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MD1更加有利于血糖的平稳。
李勇王鲁伃蒋玲君曾维新颜文盛
关键词:血糖波动
PDCA循环管理对降低内分泌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作用评价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对降低内分泌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作用。方法:抽取2020年1月—3月(开展PDCA循环管理前)和2020年9月—12月(开展PDCA循环管理后)花都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抗菌药物的使用资料,比较内分泌科PDCA循环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PDCA循环管理后,内分泌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27.23,低于活动前为43.24,大大低于内分泌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限定值32;小组成员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习和沟通能力,以及掌握质量管理工具程度均高于活动前。结论: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促进了内分泌科合理用药,全面提升了内分泌科的医疗质量与安全。
龚锦强邓燕群蒋玲君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内分泌科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将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血糖患者,按照入院的末梢血糖、HbA1c水平不同分成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根据血糖控制的目标值不同,了解各组的预后差异。结果无论糖尿病组,还是应激性高血糖组,常规治疗良好率都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血糖控制目标在6.2~8.3mmol/L预后最佳。结论对于ICU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血糖升高患者,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在6.2~8.3mmol/L预后最佳。
蒋玲君颜文盛马劲光李东华刘宁何洪钟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高血糖重型颅脑损伤
壳脂胶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壳脂胶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别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1片/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壳脂胶囊,5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4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均比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明显升高,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降低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壳脂胶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蒋玲君颜文盛
关键词:壳脂胶囊盐酸吡格列酮片非酒精性脂肪肝Γ-谷氨酰转移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杏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功能损害、血脂代谢紊乱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评价杏丁对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血脂、心电图ST段及T波的影响并判断其临床治疗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蒋玲君胡建新
关键词:杏丁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血脂血液流变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