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亮 作品数:7 被引量:16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核科学技术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理学 更多>>
单离子束加速器终端电压控制系统的改进设计 2008年 设计采用旋转伏特计(GVM)控制方式稳定单离子柬加速器终端电压。分析了GVM控制方式控制终端电压的原理,设计了陷波器、低通放大器、精密整流滤波、带通滤波器、误差放大器等信号处理电路。陷波器采用中心频率为50Hz的双T型,带通滤波器为非对称结构,中心频率为35Hz,带宽为50Hz。控制电路输出0-10V的控制信号,以控制电晕针放电。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系统加速器长时间运行的电压稳定度〈1%。 齐学红 许明亮 陈斌 詹福如CAS-LIBB单离子束细胞定位照射装置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004年 开发一个一个地向细胞预定位置投射离子的技术对评估环境低剂量暴露的危害性,研究基因不稳定性、细胞近旁效应以及辐照损伤微观机理等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的核心在于高品质徽束的获取以及粒子个数和定位照射的精确控制两个方面.CAS—LIBB单离子徽束装置由一台5.5 MeV Van de Graft静电加速器产生离子,经两级磁偏转选择获得单能质子束流.束流通过1.0gm内径、980μm高的石英毛细管瞄准器准直,从3.5μm真空封膜引出.能量发散度(FWHM)<40keV,再穿过7μm反光铝箔、18μm闪烁体薄膜和3.5μm封装膜,FWHM<64.5keV.束流直径小于5μm,粒子数500-20000质子·s^-1可调.在细胞照射过程中,闪烁体探测器和250ns快速电子开关结合计算机控制模块,粒子计数精度>98%,定位精度≤±2μm. 王旭飞 王晓华 陈连运 胡智文 李军 吴瑜 陈斌 胡素华 张俊 许明亮 吴李君 王绍虎 冯慧云 詹福如 彭仕香 胡纯栋 张束清 程建军 时钟涛 袁航关键词:单粒子 单离子束能量稳定性的改进 2008年 设计了旋转伏特计(Generating voltmeter,GVM)控制电路以稳定静电加速器终端高压,以提高单离子束能量稳定性、长时间工作稳定性和定位精度等束流品质。建立了简化模型计算束流能量不稳定性与单离子束束径的关系。测试结果表明,增加GVM控制后,单离子束稳定工作的时间可达6 h以上,单离子束束径约减小了10%。 齐学红 许明亮 詹福如关键词:静电加速器 单离子束技术概述 被引量:2 2007年 对单离子束的发展和应用作了介绍。结合我国首台单离子束装置CAS-LIBB,综合讨论了准直器限流型和静电透镜聚焦型两种典型单离子束的技术结构。限流型结构简单但定位精度有限,聚焦型条件苛刻但可获得亚微米束,是单离子束发展的趋势。评估了前探测、全前置探测和后探测3种单离子束探测方式及其特点,研究了这3种探测方式对辐照离子的计数精度和单离子束品质产生的影响。对CAS-LIBB装置研制了光导型全前置探测器以提高计数精度和束流品质。最后设计了快速荧光在线检测技术方案。 詹福如 许明亮 许永建 余增亮关键词:在线检测 束流品质 改性粉煤灰复配物絮凝除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混凝剂对淡水藻华的去除效果。[方法]利用低成本的粉煤灰复配磁矿粉混合物絮凝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并通过外磁场作用将絮体移出水体,分析水体中富营养化元素的去除率并初步探讨磁性混凝剂的除藻机理。[结果]结果表明,磁性混凝剂的投加量为200 mg/L时,处理后水样中的浊度、COD、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下降了97.38%,78.09%,51.01%和97.08%,为最佳投加量。对处理后的水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和藻细胞培养实验,结果显示,混凝剂处理后的水与未处理的巢湖原水细胞毒性基本一致;藻细胞培养实验证明了在处理后的水中藻类无法生存。[结论]磁性混凝剂可迅速有效地将藻类移出水体,降低水中的总氮、总磷,从根本上抑制藻华的暴发。 季程晨 王旭 许明亮 王相勤 吴跃进 余增亮关键词:粉煤灰 磁分离 诊断中性束装置离子源起弧实验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 2007年 通过调节影响诊断中性束离子源弧流的进气量、灯丝电流和弧压三个参量,进行了三组离子源起弧实验。建立了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三个参量对弧流的回归方程。回归分析表明,弧流对进气量和灯丝电流相当敏感,且有趋于饱和的特征,这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在进气针阀开度492、灯丝总电流469A、弧压190V时重复起弧,均得到弧流170A以上、脉宽150ms的稳态放电,满足了诊断中性束流对弧流的要求。 陈长琦 王保华 刘智民 刘胜 许明亮 胡纯栋关键词:离子源 单粒子束精确定位照射装置在CR-39膜上刻蚀中国地图边界研究 2005年 采用自编写的图像处理程序把中国地图处理成为边界点阵图,并根据点阵图每点的坐标位置,利用中国第1台单粒子束精确定位照射装置提供的单质子束在CR-39膜上几百μm×几百μm的范围内辐照并刻蚀出中国地图边界.研究表明,该单粒子束精确定位照射装置计数准确(98%),定位精确(平均误差小于3μm),辐照路径算法选择合理(近邻法),预测值和实测值吻合程度高,可以满足刻蚀CR-39膜微图像和生物细胞辐照实验的要求. 张俊 王旭飞 胡智文 陈连运 王晓华 李军 吴瑜 陈斌 胡素华 许明亮 吴李君 余增亮关键词:CR-39 中国地图 刻蚀 点阵图 内辐照 质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