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玉敏

作品数:17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主题

  • 9篇孔子
  • 5篇文学
  • 2篇文学意义
  • 2篇春秋
  • 1篇大秧歌
  • 1篇代文
  • 1篇电影
  • 1篇电影《色·戒...
  • 1篇东北大秧歌
  • 1篇心理
  • 1篇修己
  • 1篇学史
  • 1篇秧歌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创作
  • 1篇隐情
  • 1篇缘情
  • 1篇症候
  • 1篇症候分析
  • 1篇中国歌剧

机构

  • 12篇吉林师范大学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吉林省文化厅

作者

  • 17篇赵玉敏

传媒

  • 5篇北方论丛
  • 3篇戏剧文学
  • 2篇学术交流
  • 2篇吉林省社会主...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电影文学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东北史地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亡隐志——孔门诗教背景下《诗》的文化功能
2009年
"诗"与"志"的关系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诗"、"志"关系多有论述,但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曾整理、研究过《诗》,对《诗》多有论述的孔子,除"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外,对这个诗学命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因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亡隐志"就显得意义非常。"《诗》亡隐志"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用诗背景下,对《诗》的文化功能的总结,同时也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对《诗》的文化功能的再次规定。它在湮没千年之后的重现,既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完善,也是对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补遗。
赵玉敏
关键词:《诗》诗教文化功能
孔子的“文言”思想及其文学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介,研究孔子的言辞思想更容易接近其文学思想的核心。“文言”是孔子言辞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对内容上的规范性与形式上的审美性的双重要求,使孔子的“文言”思想,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形式上可资借鉴的典范,同时,也在思想内容方面树立了“雅正”的尺度。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想,“文言”一词所包含的规范性与审美性的双重意味,奠定了孔子以及儒家文学思想政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诉求。
赵玉敏
关键词:孔子文言文学意义
以“仁”释礼,援“仁”入乐——孔子对周礼人文精神的重构被引量:1
2008年
孔子对西周礼乐文化的改造主要是以"仁"释礼、援"仁"入乐。将西周时代的礼乐制度变为一种文化精神和教育资源,从而在礼乐秩序崩解之际,为礼乐文化的发展寻找到一个新的生长点。正是这个生长点,使礼乐文化具有了深远而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赵玉敏
关键词:孔子
中国古典悲剧的“牺牲原型”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引言"牺牲"是汉语言中意义比较复杂的语词。牺牲是仪式、是行动、是精神。牺牲是神秘的,宗教和巫术赋予它难以触摸的神圣意味;牺牲是悲壮的,对生命的否定被置于无奈的背景当中;牺牲是崇高的。
赵玉敏
关键词:中国古典悲剧巫术仪式神话民间文学窦娥
好太王碑载高句丽族源神话考
2004年
本文以好太王碑载高句丽族源神话为底本,参照相关史籍的记载,对碑文中"天帝之子"、"生而有圣德"、"连葭浮龟"、"履龙首升天"四个神话元素进行了考释,以此说明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汉文字之间的传承关系。
赵玉敏
电影《色·戒》的心理症候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电影《色·戒》是一部具有探索倾向的"心理片",导演李安通过对主人公王佳芝心理症候形成过程的重现,揭示了充满矛盾和悬疑的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拓宽了华语电影的表现空间。
赵玉敏
关键词:《色·戒》
不能乐,于礼素——孔子对“乐”之美学功能的发现与重置
2011年
"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高度重视"乐"的社会文化功能。孔子认为,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而产生的内在愉悦。在复兴周代礼乐文明的正乐活动中,孔子将"乐"视为"礼典"之美的重要来源。孔子对"乐"这一文化功能的阐释,既是对春秋时代"重礼轻仪"观念的一种反拨,也是对礼乐文化中"乐"的功能的重新定位。
赵玉敏
关键词:孔子乐论美学功能
孔子的君子观被引量:1
2007年
在西周时代,“君子”是对各级贵族的通称。春秋时期,西周国野制和宗法制发生动摇,随着兼具德才的士人代表新兴力量进入统治阶层,“君子”的阶层的意义也开始松动,并逐渐转向道德的意义。面对旧贵族外在生活繁文缛节、内在人格日渐颓萎的现实,孔子着力于培育外在仪容优雅和内在道德完善相统一的君子,提出了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的君子观念。
赵玉敏
关键词:孔子思想君子人格西周时代修己
方法的冲突与理想的和解——评曲六乙与杨朴关于二人转研究的论争被引量:1
2008年
年初以来,《戏剧文学》杂志先后刊发了曲六乙和杨朴两位先生关于二人转研究的一组争鸣文章(《关于二人转另类文化阐释的质疑》、《原型批评视野中的二人转》、《再评<二人转的文化阐释>的学术软肋》、《女神像、女神庙、圣婚仪式与二人转和其他》)。这组争鸣文章的发表,显示出《戏剧文学》杂志鼓励理性学术质疑,倡导深层次学术交流的办刊方向,显示出两位学者勇于求真、敢于求实的学术品格,
赵玉敏
关键词:东北大秧歌
出土文献与孔子文学史地位的重构
2009年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新出土文献为孔子文学思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思路、新方法,对研究孔子文学思想的内容、体系和历史定位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孔子文学思想的认识,使之呈现出独立性和系统化的特征,既能与其"礼乐"思想相衔接,也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在春秋时代已渐趋自觉的标志。
赵玉敏
关键词:出土文献孔予文学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