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 作品数:118 被引量:600 H指数:15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机械工程 更多>>
2016年感染病学大盘点 2017年 学科建设 借力春风 蓬勃发展
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不但首次明确指出由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承担细菌、 赵鸿 王贵强关键词:感染病学 诊疗能力 真菌感染 计生委 感染科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6 2005年 韩忠厚 陈妍华 李力玮 孙谢文 孙玉革 赵鸿 苏雪松关键词:拉米夫定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垂直传播 HBV DNA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研究在临床上验证急性乙型肝炎 (乙肝 )时 ,血清中HBV DNA被清除机制。方法 总结 12例急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定量和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6 6 7%的患者血清HBV清除发生于患者入院之前。乙肝病毒标志物中HBsAg、HBeAg的吸光度 (A值 )在住院期间逐渐下降 ,直至阴转。结论 急性乙肝时 ,绝大部分患者HBV DNA的清除可能是通过非细胞溶解机制。 赵鸿 曹建华 田庚善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 血清 HBV-DNA 乙肝病毒标志物 成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检测及管理专家建议 被引量:3 2024年 乙型肝炎(乙肝)流行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疾病负担重。在我国,乙型肝炎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为实现WHO和“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目标,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国内临床、公共卫生和检验等领域专家,在全面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形成本建议,以实现对成人进行普遍筛查,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评估、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对未感染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消除乙型肝炎危害的目标。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促进消除病毒性肝炎工作委员会 林炳亮 崔富强 高志良 陈恩富 党双锁 黄燕 雷学忠 李成忠 刘静 彭劼 石荔 王晖 吴彪 张绍全 张勇 赵鸿 朱月永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SART1是干扰素-α抗丙型肝炎病毒作用中不可缺少的人类基因 目的目前尚未获得准确、详细的与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抗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al,HCV)相关的人类基因库。我们采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 RNA,siR... 赵鸿 林温玉 王贵强 Raymond T.Chung文献传递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4 2015年 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人类疱疹病毒属γ亚科病毒,原发感染大多发生在学龄前或青少年,可无症状或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常为自限性,预后良好,但病毒随后终生潜伏于B淋巴细胞中[1].个别免疫功能正常个体,EBV不能进入潜伏感染或由潜伏感染再次进入裂解感染期,病毒不但感染B淋巴细胞,还可感染T淋巴细胞或NK细胞或其他类型细胞,并呈克隆性增生,临床上即出现慢性或复发性IM样表现,以及病毒复制活跃导致不同脏器组织损伤,即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2].该病成年发病者常以不明原因发热就诊,疗效和预后均不佳,早诊断和密切监测有助于改善临床结局.现回顾性总结成年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郭情情 代丽华 李俊 霍娜 王艳 万华 蔺小红 赵鸿关键词: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EPSTEIN-BARR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淋巴细胞 EBV感染 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治现状 被引量:2 2023年 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32.8%~50.4%的诱因为感染。病毒,尤其是人类疱疹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类型。传统检测技术联合病原宏基因组检测有助于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但需结合病情判定检出病原微生物和疾病间的因果关系。发热、外周血两系降低伴无其他原因的脾大、肝损伤,需警惕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抗感染治疗是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基础治疗。需根据病情和病原学特点制订“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该文综述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常见病原微生物种类、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临床救治率。 赵鸿 霍娜 李俊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急性发作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 急乙肝和慢乙急作可以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但急乙肝多可自愈,不需抗病毒治疗;慢乙急作是应用抗病毒药物的最佳时机,必需积极治疗.因此,正确鉴别二者,指导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临床上尚无可靠的鉴别指标.为此,本文通过... 赵鸿 田庚善关键词: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 文献传递 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应重视ALT正常、年龄≤30岁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 被引量:15 2022年 目的拟对2022年2月发布的《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的推荐意见进行分析验证和完善。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20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且ALT正常的成人慢性HBV感染者,并分析≤30岁和>30岁亚组中不同HBeAg状态人群存在中、重度肝损伤人群比例。结果共纳入慢性HBV感染者290例,HBeAg阳性者121例(41.7%),HBeAg阴性者169例(58.3%)。进一步按年龄分组,在HBeAg阳性中,≤30岁37例,>30岁84例;在HBeAg阴性感染者中,≤30岁24例,>30岁145例。4组比较,年龄(H=151.539)、性别(χ^(2)=9.959)、ALT(H=29.041)、AST(H=11.127)、Alb(H=23.538)、HBV DNA(H=187.982)、HBsAg(H=132.52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龄>30岁和≤30岁组均有近50%的患者存在中度及以上肝损伤(50.22%vs 47.54%)。根据HBeAg状态和年龄进一步将患者分为HBeAg阳性≤30岁(n=37)和>30岁(n=84)以及HBeAg阴性≤30岁(n=24)和>30岁(n=145)共4组。在HBeAg阳性亚组中,>30岁与≤30岁者存在中度及以上肝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vs 37.8%,P=0.605);≤30岁的HBeAg阴性亚组与>30岁的HBeAg阴性亚组存在中度及以上肝损伤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62.5%vs 54.5%,P=0.464)。在无创指标无法决策的队列(LSM<9.0 kPa者和LSM数据缺失但FIB-4<3.25者,n=269)中,≤30岁的HBeAg阴性亚组与>30岁的HBeAg阴性/阳性亚组存在中度及以上肝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1%vs 50.7%、59.1%vs 41.8%,P值分别为0.468、0.149)。结论在扩大抗HBV治疗时,也应关注HBeAg阴性且年龄≤30岁的慢性HBV感染者。条件允许时,依照本研究总结修订的抗病毒治疗启动线路图,或可进一步提高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精准性。 刘燕娜 李明蔚 王雷婕 赵鸿 党双锁 陈香梅 赵景民 鲁凤民关键词:年龄因素 丙氨酸转氨酶 抗病毒治疗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不同基因型和亚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9 2007年 目的明确乙肝病毒不同基因型和亚型在国内的分布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来自国内8个地区88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和临床资料,用PCR—RFLP方法鉴定病毒基因型和亚型,分析不同基因(亚)型与病情间的相关性。结果乙肝病毒B(20.77%)和C(78.22%)基因型为最常见,仅1例为D基因型;所有B基因型均为Ba亚型,C基因型中仅发现C2和C1亚型。北方地区患者多感染C基因型(83.62%)/C2亚型(90.32%)。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C基因型患者(P〈0.000)。不同年龄段B基因型和C基因型比较发现,感染B基因型的患者在30岁以下、30~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中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感染C基因型的患者比例呈现相反趋势(P=0.000)。C1和C2亚型患者的年龄相近。各基因型在肝硬化、慢乙肝和无症状携带者中的分布无差别。B和C基因型(C1和C2亚型)患者的病毒量之间无差别。B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评分明显低于C型患者(P〈0.05)。结论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和C2亚型为主。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C基因型。B和C基因型(C1和C2亚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病毒量之间无差别。B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评分明显小于C型患者。 赵鸿 李俊 李兴丰 斯崇文 于敏 公维波 于岩岩 王贵强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基因亚型